高一年级历史学科阶段检测试题2020.04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道,60分)1.观察下列三幅图片,从中传达的信息正确的是A.甲骨文的出土,有力证明了我国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B.罗塞塔石碑碑文有楔形文字,是研究古埃及历史的珍贵资料C.《汉谟拉比法典》的出现,说明印度河流城很早就进入了文明时代D.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2.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大河流域( )A.矿藏丰富,便于手工业生产B.水草丰美,便于采集渔猎C.交通便利,便于商业贸易D.水源充足,便于农业种植3.人类在早期区域文明诞生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成就,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孟菲斯城,古代中国的甲骨文、二里头宫殿遗址,古代希腊的字母文字、雅典卫城等。
据此判断,人类走向文明时代的显著特征是( )A.文字的出现和国家机器的产生B.国家机器的产生和法律的制定C.文字的出现和城市的兴起D.阶级的出现和文明的多元4.在古代印度有这样一户家庭:有着自己的住房,在城市里开着一家棉布店,同时销售自己手工制作的衣服。
你认为这户人家所属的等级是( )A.吠舍B.婆罗门C.刹帝利D.首陀罗5.《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凡拐带奴隶、帮助奴隶逃跑、窝藏奴隶者,都处以死刑;窃贼应处死,或处以重罚;奴隶否认其主人,则割去该奴隶的耳朵。
由此可见( )A.法典具有极端性和残酷性 B.法典内容全面而具操作性C.法典体现奴隶主阶级意志 D.法典严厉镇压奴隶的反抗6.“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世界上同时存在两个强有力的大国,它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
”材料中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一个是汉朝时期的中国,另一个是( )A.亚历山大帝国B.西罗马帝国C.罗马帝国D.法兰克王国7.公元前4世纪,他开始东征,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人们对他评价不一:“伟大的军事家”“英明的领袖”“贪婪的侵略者”“文化的爱好者”等。
“他”是( )A.汉谟拉比 B.亚历山大 C.修昔底德 D.大流士8.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
这一事件反映出A.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C.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9.1215年6月,英国大贵族在市民和骑士支持下通过《自由大宪章》,规定未经由贵族、教士和骑士组成的“王国大会议”同意,国王不得向各领主征派捐税。
《自由大宪章》的签订表明英国已出现下列哪一种政治体制的端倪A.封建等级制 B.等级君主制 C.君主专制 D.君主立宪制10.促使以下西欧封建制度转变的主要因素有①城市复兴②君主专制形成③市民阶层崛起④等级代表会议出现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11.一位著名的宗教界人士说:“美国有办法抓住和绞死伊拉克的前总统萨达姆,但无法拿掉萨达姆在被法庭宣布死刑的那一刻还高举着的《古兰经》,无法封住萨达姆在脖子套着绞索的那一刻还高喊‘让穆罕默德作证’的那张嘴。
”请问萨达姆信仰的宗教是A.佛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道教12.“人们深以自己能传承古希腊为荣,作家们以典雅的古希腊语写作。
当西欧正沉沦于黑暗时代时,他们却继续维持一个有教养、博学的社会……”该文叙述的是A.英吉利 B.拜占庭 C.阿拉伯 D.俄罗斯13.“他们有权力决定谁来教学,什么时候上课,使用什么课本。
凡是反对这些规则的人,他们有权力驱逐。
”材料中反映出的中世纪大学特点是A.实行分科教学 B.满足世俗需要 C.培养基督教士 D.拥有自治权力14.从存续时间看,最后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军事封建大帝国是A.拜占庭帝国 B.西罗马帝国 C.奥斯曼帝国 D.阿拉伯帝国15.公元751年,唐将高仙芝征伐中亚,遭遇强大帝国战败,对他的敌人的正确的描述可是A.突厥民族,骁勇善战 B.信仰耶稣,崇尚法律C.信仰真主,政教合一 D.相信理性,要求民主16.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
这说明A.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B.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C. 使世界贸易中心转至美洲D. 使西欧拥有新的殖民航线17.哥伦布晚年写道:“神将我变成新天堂和新人间的使者,并明示我如何找到它。
”这说明哥伦布A.借助近代科技发现了新大陆 B.在教皇的支持下进行航行C.印证了地圆学说 D.因宗教热情的驱使而发现了新大陆18.“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这一规定体现了( )A.分权原则 B.联邦制原则C.平等原则 D.两党制原则19.《大国崛起》中说道:“1789年之后……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
……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不再选择激烈的对抗。
”斗争的结果是法国(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B.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C.两派的政治权力均分 D.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阻20.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能够实行明治维新的前提条件是( )A.推翻幕府 B.驱除列强 C.天皇放权 D.民族独立21.美洲白银生产在16世纪约为17000吨,到17世纪约为42000吨,其中有31000吨运抵欧洲,欧洲又将约40%运往亚洲。
材料主要反映了A.欧洲列强加紧对外输出资本B.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地区的残酷剥削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了亚洲D.欧洲同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日益密切22.“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
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材料中“精神的新生”的本质内涵是A.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B.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C.欧洲古典文化的复兴 D.封建社会的百家争鸣23.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浦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表述体现的思想是( ) A.民族主义 B.禁欲主义C.拜金主义 D.人文主义24.18世纪的法国,越来越多的人不再盲从统治者的说教,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C.法国大革命 D.启蒙运动25.近代以来英德两国通过不同方式,先后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但有很大差别。
以下各项属于两者共同点的是( )A.君主为国家元首 B.内阁首脑对君主负责C.议会是权力中心 D.带有鲜明的专制色彩26.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六和十七世纪时,社会和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作者在此要表明的是(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是工业革命的前提B.海外市场的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C.血腥的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资本D.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27.英国的“工厂最初是沿着河岸增加的,以后……在人口稠密的内地城镇,工厂也增多了”。
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棉纺织业实现机械化B.工场制度的诞生C.改良蒸汽机的普遍应用D.交通运输业的革命28. 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开采矿山、建设铁路、电厂和银行。
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29.关于巴黎公社,马克思认为,它是一个“高度灵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旧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压迫性的”。
这说明巴黎公社:A. 不具备无产阶级性质B. 是一个社会主义政权C. 可以作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府的方案D. 为“无产阶级专政”作了初步准备30.马克思曾预言:“当欧洲变成社会主义社会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
”然而这一现象却未曾出现,可能的原因是:A. 广大的殖民地实现了工业化B. 社会主义不符合时代要求C. 世界性工人运功陷入低潮D. 欧洲国家进行了政策调整二、非选择题(31题10分,32题20分,33题10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
最著名的是从小亚细亚的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它全长2 400多千米,设施完善,每隔25千米左右设一驿站,驿站备有马匹供信使使用。
此外,从巴比伦开始的驿道有两条,分别通向波斯另一都城波斯波利斯和中亚以及印度。
通向中亚的驿道的长度不在“御道”之下,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3页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古代世界的大国都要修建大通道?(10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
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郭物《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的新现象(见下图)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交通网络”的名称及汉朝为其“提供军事保护”的机构(4分)。
根据材料一,概括“交通网络”形成的因素。
(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一位与图一现象有关的航海家(2分),写出图二反映出的历史事件(2分)。
结合图一、图二,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4分)33.(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个为非作歹的坏蛋,摇身一变,披上一件法衣,成为了神父。
“本来是只吃羊的狼,现在竞成了牧羊人”。
而且声誉日增。
他编造了一套神话,骗取了一个头脑简单的妇女,使她还以为蒙受天使的垂爱。
但神父好计败露,成了过街老鼠。
——《十日谈——第四天,天使出丑》材料二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