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德国电影概述1

德国电影概述1


• 代表作:
• 《人人为自己, 上帝反大家》 • 《陆上行舟》 • 孤独和疯狂、异 域疆土的自然风 光成为赫尔措格 影片的一贯的主 题。
二、福尔曼〃施隆多夫
• 1978年《锡鼓》影片通过一个不愿意长大 的孩子的故事对德国历史及现实进行了强 有力的批判。这部史诗般的巨幅画卷与 1979年同《现代启示录》并列戛纳国际电 影节金棕榈大奖,1980年又赢得美国奥斯 卡最佳外国影片奖。
• 德国国产胶片质量的提高,光学和机械技 术的进步也大大提高了电影的技术性能和 表现手段。 • 这一切都增强了德国电影与美国电影的竞 争能力,使德国电影在20年代出现了空前 繁荣的局面,不仅数量可观,而且流派纷 呈。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表现主义电影和室 内剧电影。代表作有《卡里加里博士》, 《盖努茵》(Genuine)、《从清晨到午夜》 等等。
• 1998年,新锐导 演汤姆•蒂克威 用《罗拉快跑》 创造了一个电影 奇迹。获得奥斯 卡最佳外语片提 名的《毁灭》, 以及获奖的《何 处是我家》《窃 听风暴》 等都是 享誉国际的作品。 (右图:《毁灭》 海报)
径筹集资金,拍摄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的、至今仍有意义的作品。
•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 影进入创作高潮,为许 多中国电影爱好者所熟 知的赖纳-威尔纳-法斯 宾德就是在这一时期大 放异彩。 • 然而进入80年代以后, 年轻的西德电影人过度 追求艺术性,渐渐失去 了观众。由此西德的新 电影开始衰落。
• 无声电影时期及表现主义电影
一战前夕,德国电影的创作开始繁荣,并 从1910年开始,吸引了一些戏剧家的加入, 包括著名的莱因哈特。他拍摄了《幸福岛》 和《威尼斯之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电影在中欧市场有着绝对优势,公司 数量和制片数量激增。1917年,德国多家 电影公司合并为“环球电影公司” ,简称 乌发(UFA)公司。
摧毁图像的人:
“新德国电影”思想旗手克鲁 格
新德国電影的四大导演 : • 70年代中期,新德国电影进入创作高潮, 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是威尔格· 赫尔措格、福 尔科· 施隆多夫、赖纳· 威尔纳· 法斯宾德和威 姆· 文德斯。
一威尔格· 赫尔措格 “就因为我是独自 一人,而且还将 独自工作下去, 所以很难将我的 电影归入这里的 某个流派。” 他是艺术家中的 “离群索居者”。 就像其作品中那 些的“孤家寡人” 那样。
德国的风土人情和美丽的田园风光,歌颂
现实的美好生活和幸福的爱情,如维德哈
根的《婚礼的钟声》、蒂勒(Rolf Thiele) 的
《罗丝玛丽姑娘》等。
德国电影:我想在变老之前死去 1961年的“德国电影奖”评委会竟然选 不出一部值得授予“最佳影片”和“最佳 导演”奖的作品。60年代中期,德国电影 年产量仅为60部,观众人次也下降为1亿人 左右。
三、赖纳· 法斯宾德
• 新德国电影多产的 • 天才法斯宾德是多 面手,他曾做过记 者、戏剧编剧、戏 剧导演。70年代他 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并从舞台转向电影, 在银幕上塑造了一 系列的栩栩如生的 人物形象。 法斯宾德绝大部分影片的 电影语言无大新意,采用 的是好莱坞电影模式,是 一种传统情节剧。最大特 点是他对艺术的真诚和对 社会的直言批判,他敢于 把罪孽意识摆上银幕,把 种种欲望和阴暗心理逐一 解剖。在新德国电影艺术 家中,他的真诚是最令人 难以忘怀的。
德 国 电 影 概 述
0704340129
• 德国电影回顾
1895年11月,斯克拉达诺夫斯基
(Skladanowsky)兄弟用自己发明的放映机
在柏林冬宫首次放映了自己制作的活动画
面。之后,他们的三弟建议在节目中加进
杂耍,这样便产生了德国最早的“故事 片”。但是1910年以前,德国电影业还无 法与他们在哥本哈根和巴黎的同行相比.
战后复苏
• 1946年,在德国西方占领区内出现若干电 影公司。40年代后期所生产的影片,大部 分都是有关战争时期的悲剧事件或战后所遇 到的困难。如《在昨天与明天之间》、《漫 长的路》等。 • 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和 美国电影竞争,主要拍摄纯娱乐性的喜剧片、 惊险片和侦探片。
• 50年代出现了“乡土电影”,这种电影表现
《幸福岛》剧照
• 有声电时期及纳粹统治时期
1927年,鲁特曼(Walter Ruttmann)拍摄 了对纪录电影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柏 林-大城市交响曲》;1928年,他又创作 出有声实验片《周末》(Weekend)和 《德国无线电》;1929年,又完成了第一 部德国有声纪录片《世界的旋律》。
•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德国电影业经历 了第二次短暂的繁荣。有声片是从拍 摄最能反映音响效果的歌舞片、喜剧 片开始的。大获成功的是《加油站的 三个人》。
•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电影立即被纳 粹所控制,大批艺术家和电影工作者 被迫流亡国外,
• 1934年,纳粹公布了 新电影法,从1936年 起不准在报刊上发表 电影评论,只许介绍 所上映影片,到1937 年全国的电影生产机 构,一律被国家接管, 所有影片发行公司和 电影院也全部归国家 所掌握。(右图: 《世界的旋律》海报)
四、威姆· 文德斯
• 迁移、旅行是文德斯影片的惯常主 题,他的电影语言修辞中基本排除 蒙太奇,形成对运动和场景不加剪 辑的“坦率、冷静”的风格。 • 代表作:《柏林之行》《东京之行》 《城市里的夏天》

两德统一后的当代德国电影
两德统一后德国电影重新在国际影坛崭露 头角。维姆-温德尔斯(Wim Wenders)的 《柏林的天空》和约瑟夫-威尔斯迈尔 (Joseph Vilsmaier)的《斯大林格勒》 (Stalingrad)等影片跻身国际影坛。
新德国电影背景:
6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电影出现了一系
列危机:政府对电影停止实行经济保险,
导致了大公司的倒闭或合并,影片质量下降,
但对娱乐片所征缴的税却不降低;电视的
发展和竞争。
• “奥伯豪森宣言” 1962年来自慕尼黑的短片 新锐导演们出于对六十年代 美国电影和德国商业电影的 不满,带着一纸宣言参加了 第八届国际电影节。由二十 六个大都从拍摄短片开始走 上影坛的电影导演、摄影师、 制片人们宣称要与传统电影 决裂,创立“新德国电影”。
《维罗尼卡的欲望》完成了法 斯宾德的“女人三部曲” 《水手奎莱尔》是法斯宾德 纷乱的终结
法斯宾德从不忌讳死亡
法斯宾德死于慢性自 杀--他的生活就是一个慢 性自杀的过程:长时间 毫无节制的工作、暴饮 暴食、大量吸烟、过度 酗酒、糜乱的双性生活, 超量毒品、安眠药、兴 奋剂。法斯宾德一生保 持着对自己身体持续的 摧残。 对于法斯宾德的离去, 德国人遗憾地说,我们 的心脏死了。
“旧的电影已经死亡,我们相信新的电影”
“我们现在要制作一种新的德国故事片, 这种影片需要自由。我们必须打破常规, 克服电影的商业性。我们要违背一些观众 的爱好,创造从形式到思想都是全新的电 影。我们准备在经济上冒险”
德国青年电影: • 1962年,德国青年电影创作者发起了“创
立德国新电影”的号召。他们通过各种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