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元代文学1、元曲包括散曲和剧曲。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3、元杂剧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浦4、元代两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纪君祥的《赵氏孤儿》5、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6、元代四大爱情戏:郑光祖的《倩女幽魂》、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浦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7、曲状元:马致远《汉宫秋》、《青衫泪》8、神仙道话剧:《黄粱梦》、《岳阳楼》、《陈专高卧》9、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即早期南戏)10、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套数又叫套曲、散套、大令。

小令又称叶儿,是基本单位。

11、水浒戏作家:高文秀、张时起、李好古、顾仲清、张寿卿12、水浒双壁:康进之《李逵负荆》、高文秀《双献功》13、戏曲理论著作:王国维《宋元戏曲考》,钟嗣成《录鬼簿》,明朱权《太和正音簿》,贾仲明《凌波仙》吊词14、元前期散曲作家:关汉卿《不伏老》、白朴《渔夫》、王和卿《咏大蝴蝶》、马致远《秋思》(曲状元、秋思之祖)、卢挚、姚燧15、元后期散曲作家:张可久(《苏堤渔唱》、《小山乐府》)、乔吉(称为:“曲中李杜”《两丗姻缘》,《渔夫词》)还有张养浩、唯景臣和刘时中16、高明的《琵琶记》:词曲之祖,元代剧坛之奠基,明代戏曲之先声。

17、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悙、揭傒斯18、元诗后期作家:前:方回、戴表元、耶律楚材、刘因(理学家)后:杨维桢“铁崖体”、王冕、萨都剌(回族)名词解释:1、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体制上一般由四折组成。

演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类。

音乐上。

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

在全剧只能由正末或者正旦一人主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叫“旦本”。

代表是元杂剧四大家。

2、南戏:是流行于东南沿海的一种戏剧形式。

剧本由若干出组成,“出”数不定。

曲词宫调也没有规定。

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等类,均可歌唱,既有独唱,又可对唱、合唱、轮唱。

南戏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戏曲”。

例如:高明《琵琶记》3、《窦娥冤》矛盾冲突:张驴儿父子和窦娥婆媳的冲突;窦娥和婆婆的冲突;窦娥和太守桃杇的冲突。

4、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5、窦娥的形象性格:(1)窦娥性格是一种动态性结构,具有动态感。

窦娥的性格是通过她的“苦“和”冤“反映出来。

‘苦’体现了她温柔驯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的性格,她深受封建伦理道德,三从四德的熏陶和束缚,还把这种束缚当成是一种享受。

‘冤’则是促成她反抗性格,二对张驴儿的强暴行为,她镇定、坚决、绝不示弱,以蔑视的态度与张驴儿针锋相对,体现她嫉恶如仇的性格,临死前的三桩誓愿是她对社会的反抗的时代的最强音。

(2)阴柔和阳刚美在窦娥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她的形象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给人一种立体感,剧中写了她惆怅孤苦的心境,窦娥十分孝顺婆婆,宁愿用自己的性命换取婆婆的性命,临死前窦娥真是心境表明她对人生、生命的留恋。

变成了鬼魂还要求父亲代她好好的照顾婆婆,这些都体现她的阴柔美。

明代文学文史知识1、前七子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包括王九思、边贡、康海、徐桢卿、王廷相。

文学主张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2、后七子是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文学主张是法度格调的强化和具体化。

3、徐渭“狂人“的《四声猿》语出郦道元的《水经注》。

(《四声猿》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为名曲之第一。

4、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三言包括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

)凌濛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5、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提出“性灵说”6、李渔《闲情偶记》戏曲理论7、李玉代表作:《一捧雪》、《人兽类、《永团圆》、《占花魁》、《万里缘》8、明中朝三大传奇:李先开《宝剑记》(林冲)、梁寿鱼《浣纱记》(第一部用昆山腔演唱的戏)、王世贞《鸣凤记》9、明代四大传奇小说:《三国演艺》、《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10、四大声腔:戈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11、明代戏曲由杂剧和传奇组成,明初四大传奇:《精忠记》、《金印记》、《千斤记》、《连环计》流派1、吴江派:明代中期,沈璟编有《南词韵选》,在他的旗帜下,集中了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范文芳等昆曲作家,这些人大都是沈璟的子侄、门生或朋友,且对昆曲词律十分讲究,多以被称为“吴江派作家群”,主张平守音律。

2、临川四梦:——汤显祖的传奇《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他戏曲创作的全貌,并且这四部传奇又均与梦相关,而汤显祖是临川人,故而合称“临川四梦”。

又因为汤显祖的书斋名为“玉茗堂”,故又称“玉茗堂四梦”。

3、唐宋派: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提倡唐宋文风而得名。

在创作上,唐宋派注重文以明道的做法,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

4、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

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

提出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

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5、崔莺莺的性格特征:(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

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

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

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

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

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

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

后又营葬筑坟。

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

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

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7.台阁体:自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在文坛上占主导地位。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浦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严正典丽,代表作是杨荣的《随驾幸南海子》。

8.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9.晚明小品: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袁中道《游荷叶山记》;袁宏道《天池》10.临川派:明朝中期,受汤显祖的影响,一大批剧作家从剧本的立意构思到曲词的风格熔铸,都刻意模仿汤显祖的剧作。

戏剧史上称为“玉茗堂派”或者“临川派”。

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的语言体现优美文采。

代表作家有:吴炳、洪昇、孟称舜、张坚等人。

名词解释:1.话本小说:宋元流行一种民间技艺“说话”,话本小说就是由“说话”衍生而来,是经过文人编纂整理的小说话本,是“说话人”说话所依据的底本。

宋元话本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题材有“姻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

2.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一些新的小说。

这类白话短篇小说有人称之为“拟话本”。

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

3.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它是在宋元讲史等话本基础上发展而成,特色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首尾连接,将全书构成一个整体。

代表:《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一.成书过程:(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

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

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三.《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特色“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描写战争之多,时间之长,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中罕见。

(1)全书共写了40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用火攻击,官——烧粮草,赤——烧战船,彝陵之战——烧营盘)(2)描写战争中突出智斗,重视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

如“官”中袁绍败于无智,“赤”中孙刘胜于斗智。

(3)战争场面并不惨烈可怕,注意场面气势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