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熟语(包括成语)
辨析使用熟语“十看”
1.看词义,忌望文生义 高考中有一些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一知半解或望 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 大不相同的。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例 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 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 球队望.其.项.背.。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 整体性。我们学习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 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文 不加点”“如履薄冰”“七月流火”“石破天惊”等,常 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发 生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 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 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历经严寒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 发出勃勃生机。 B.当我们深刻反思整个三鹿奶粉事件时,有必要好好思 考,三鹿集团究竟鹿.死.谁.手.,它是为谁而亡,这也许正是 现在我们反思三鹿奶粉事件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C.钱钟书先生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奇才,被誉为“学术 泰斗”,他知识渊博,学养丰富,治学严谨,其文 章达到了不.赞.一.词.的地步。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 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的以下三个特点都 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①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 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无所不包。如“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②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塑造出 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形象。如“老虎戴佛珠——假充善 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等。
D.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情况下,我们中国的出口企 业一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切不可目.无.全.牛.,只 看到出口欧美这一条路,而应试图打开国内市场。
[解析] C项“不赞一词”,形容文章写得很好,不能增添一 句话。此处合适。其他各项,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 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A项“江河日下”,比喻情况 一天天坏下去,属于望文生义;B项“鹿死谁手”,原比喻 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 得最后的胜利;D项“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了非常纯 熟的地步,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 [答案] C
2.谚语 谚语是口头俗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谚语也叫“俚 语”“俗语”“直言”,是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的固 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口耳相 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 它一般都能揭示一个客观规律或反映一个领域内的事 理,使人从中受到启示。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 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等。
2.看谦敬,忌词语错位 由于熟语约定俗成,某些熟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 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就要 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 度。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我的 邀请,的确出于一片至诚,您老就恭.敬.不.如.从.命.吧!” 一句中的“恭敬不如从命”是谦辞,只能用于说话者 表示自谦,不能用于对方。
谚语与成语的区别: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多是 口头俗语;成语一般做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 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有改变。如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喻世明 言》),也可说成“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 心”(《金瓶梅》)。
3.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 定短语。首先,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而是通过 比喻或引申概括出一个新的意义。如“打预防针”,字 面义指注射预防疾病的针剂,比喻预先进行提醒、教育, 使人有所警惕,以防发生不利的事情。其次,惯用语的 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 “穿小鞋”等。
熟语(包括成语)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 1.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多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 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 “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 为鱼肉”;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扑朔迷离”“秋毫 无犯”;等等。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 作悬念性。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 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又恍然大悟。如“老 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光看其前半部分会使人们 想到老鼠“给人带来麻烦”“令人讨厌”等语言,但 看到后半部分,自然会露出会心的笑容。
5.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 中外的名人名言,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 作体现。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 人落后”等。格言和谚语的区别:第一,来源不同。谚 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言记录,大都可见于文献记 载。第二,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 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 义。第三,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大 都意味深长,令人警醒。
“望其项背”的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 赶得上或比得上,多以否定形式应用。这里误解了词义,导致 使用不当。易望文生义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炙手可 热”“首当其冲”“久假不归”“明日黄花”“细大不 捐”“石破天惊”“危言危行”“文不加点”等。
[典例]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江.河.日.下.,涓涓细流滋润万物,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 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 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 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如 “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 进别的成分。
4.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 性质的口头用语,其表意重点在后半部分。如“外甥 打灯笼——照舅(旧)”,前半部分“外甥打灯笼”只 是引子,称为“头”,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 个歇后语的含义,称为“尾”。歇后语常用的修辞手 法是双关。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 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 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