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中考名著阅读知识汇总

浙江中考名著阅读知识汇总

朝花夕拾概述体裁:(回忆性)散文作者:鲁迅成书时间:1926年主要人物:阿长、藤野先生、寿镜吾、范爱农等文学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回忆性散文的经典之作复习提纲1. 准确识记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2. 能概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分析阿长、无常、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点。

3. 准确理解每篇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在人物形象身上寄寓的思想感情。

4. 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鉴赏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

5. 能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进行同作品间的纵向比较以及不同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从而提升对鲁迅作品的认识。

作家作品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2、“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3、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其中《故事新编》为历史小说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

4、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5、《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文章。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修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段和经历,在追怀旧事,缅怀父亲、师友、保姆的同时,从侧面生动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生活画面,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

6、《朝花夕拾》既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和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内容简介《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按照思想内容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

这些文章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在一起,穿插作者童年时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讽刺和批判了旧道德。

第二类:《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

这些文章以写人为中心,在回忆往事时,歌颂了普通人身上的优秀品质。

第三类:《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琐记》。

这些文章以记事为中心,通过回忆作者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及对生活中一些事情的反感。

第1页第2页思维导图内容详解内容概要要点解读《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迫害的经历和感受,清算了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为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我”的小兔子。

这篇文章选取“猫”这样一个形象,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它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而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主要形象】鼠:比喻弱小者。

猫:比喻资产阶级文人、暴虐者。

【主题思想】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达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考点聚焦】①猫的四项罪行;②猫的形象意义;③作者对鼠和猫所持的情感态度。

《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纪实性的文章。

作者追忆了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人物形象】长妈妈(阿长):粗俗、迷信守旧;朴实善良、忠厚真诚、富的绘图《山海经》之举,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在文章结尾,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正是这种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

由最初的不大佩服她,到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这样一个典型艺术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黑暗、腐朽的现实。

有爱心。

【考点聚焦】①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梳理识记相关故事情节;② 理清“我”对阿长的情感变化《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孝道。

作者从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内容要点】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主题思想】①揭露了封建孝第3页第4页第5页 第6页人物分析藤野先生人物出处:《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人物简介: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师。

性格特点:治学严谨,认真负责,诲人不倦,正直热情,关爱年轻人,没有民族偏见。

相关情节:①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我”讲义上的错误,引导“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②为“我”改正解剖图;③关心“我”解剖实习;④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表现了他对骨学的兴趣和求实精神;⑤对“我”后来放弃学医很惋惜,并送照片给“我”,以作纪念。

阿长人物岀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二十四孝图》外貌描写:“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人物简介:鲁迅幼年时的保姆,一个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是在鲁迅童年生活中很有影响力的人。

性格特点:没有文化,庸俗,愚昧迷信,但又朴实善良,忠厚真诚,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相关情节:①踏死“我”的隐鼠;②讲述美女蛇的故事;③ 讲“长毛”的故事;④“常喜欢切切察察”,有许多“规矩”和“道理”,特别是过年,从压岁钱到祝福语再到吃福橘等;⑤为鲁迅买期盼已久的《山海经》;⑥睡相不好,在床上摆一个“大”字。

范爱农人物出处:《范爱农》外貌描写:“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

”人物简介:鲁迅的朋友,.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

第7页第8页性格特点:为人孤傲,正直、倔强,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相关情节:①反对拍电报给清政府,也不愿承担拟电报稿的任务;②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斥和伤害,“只得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孩糊口”。

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愤懑;③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望,范爱农陷入更凄苦的境地;④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寿镜吾人物出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外貌描写:“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人物简介:鲁迅上小学时三味书屋的私塾老师。

性格特点:方正、质朴、博学,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孩子并不严加斥责。

相关情节:①他有一条戒尺,却不常用来惩罚逃课的学生;②他读书时总是很忘情投入。

衍太太人物出处:《琐记》《父亲的病》人物简介:鲁迅儿时的邻居,是一个庸俗粗鄙、爱搬弄是非的狡黠的市井妇人。

性格特点: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

相关情节:①在鲁迅父亲弥留之际,让鲁迅在一旁大声喊叫父亲,增加病人临终的痛苦,让鲁迅对父亲心存痛悔;②怂恿孩子们冬天里去吃水缸里结的冰、打旋子,事后又充当“老好人”;③怂恿鲁迅看不健康的书籍,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并散布谣言,促使鲁迅离开故乡,去异地求学。

主题思想《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

作者在追怀旧事,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的同时,也对丑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讽刺,爱憎分明,作品中流露着作者对于人生存的基本问题——第9页第10页艺术特色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地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 (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擅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又如在《藤野先生》中,作者用了“标致”一词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丑态,用“精通时事”来讽刺清国留学生所“精通”的“时事”其实是些无聊的事,用“爱国青年”来反讽当时日本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而妄自尊大、盲目忠君、思想狭隘的青年,用“何尝”来加强反讽的语气等等。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专制教育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丑恶现象;《狗·猫·鼠》中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西游记概述体裁: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吴承恩成书时间:明代中期主要人物: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等文学地位:中国古代最优秀的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体小说第11页第12页复习提纲1.了解《西游记》的创作背景,识记有关作家和作品的文学常识。

2. 梳理并识记小说所描述的主要故事情节,包括每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妖魔、仙佛、世人等)、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分析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优点、缺点)。

3. 把握作品的主旨思想,分析如来佛祖、阿傩、伽叶、玉帝的形象意义。

4. 赏析作品运用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手法,体会作品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