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行为矫正的

第四章行为矫正的

❖ 文文,女,四岁,下半学期刚从其他园转到 本园,文文的问题行为表现为:看人时的眼 神总是斜瞪着,一脸的麻木,由于文文的孤 立、不合群、对抗、不合作使她在班上很不 受欢迎,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她玩,告她状的 小朋友每天都很多。怎样才能使她能与周围 的人有良好的合作呢?
倒返实验设计: 用合作游戏的方法干预文文的合作行为
一、倒返实验设计
❖ 第一个A(A1)代表没有实 验处理的情况下,观察问题
行为的出现率。
❖ 倒设常定与返计用程矫实)的度正验,实上效设是验说果计单设明间(一计了的又被方教因称试法育果实,因关A验一素系BA,B(续反到止要进应反)求行趋应:于不3基天稳会线以定随数上或时据,可间的直以而观到明改察行显变需为看为持
是一种常用的教育实验方
法。
❖ 第一个B(B1)代表实验处
理(矫正、干预、介入)阶

A代表基线,B代表实验处 理
段问题行为的出现率。 (要求:数据的观察也必须持
续进行,直到行为达到一个
稳定的水平或与基线阶段的
变化趋势出现相反为止。)
❖ 第二个A(A2)代表当 ❖ 第二个B(B2)代表第
实验处理显出效果后, 二次引进实验处理后的
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
姓名: 观察者: 目标行为定义:
时 开 结 开 结 开 结 开 结 每天持续时间 间始束始束始束始束
❖③质量
❖ 有些行为不能按次数、时间等来记录,而 只能从大小、强弱、好坏等质量方面来评 估。
❖ 在实际行为矫正过程中,评估行为质量常 可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划分等级。
观察和记录时间的分配
把实验处理取消,使 行为变化情况。
程。
❖ 如果处理有效的话,则 此时的行为应该再度发
生改变。
❖ 从理论上来讲,倒返
期的行为表现应该回
复到基线水平。
❖ 为什么A-B-A-B模式是典型的倒返实验设计?
❖ A-B实验设计:如果在基线状态A1后,引入实验处 理B1,行为发生率上升,与基线阶段不同,这时可 以说明什么?
❖ 应予限制的行为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 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如在图 书馆大声说笑。
❖二、观察和记录目标行为
基线阶段 观察的阶段 处理阶段
跟踪阶段
❖意义
❖① 有助于确定矫正是否必须实施。 ❖② 有助于选择和评估矫正策略。 ❖③ 有助于评估行为矫正的效果。 ❖④ 有利于促进矫正过程的坚持。
❖ 一个好的行为定义具有什么特征?
❖ 在看到这个定义之后,不同的人可以观察到同 一个行为,并且同意这个行为正在发生。—— 观察者信度
❖ 咬胳膊——在从手指到肘部的任何部位的皮肤 上咬合上下牙齿。
❖ 击打脸部——可以听到声音的与脸部接触。 ❖ 撞击头部——可以听到声音的头部与任何固定
物体的接触(包括桌子、地板、墙壁等等)。
3、单一时间序列设计 ❖ 如果为了确定行为经过处理之后是否发生变
化,可以采用简单的 A-B设计,只有基线期 和处理期。
❖ A-B实验设计适用于: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 只需了解前后结果比较而无需查明原因的行 为矫正。
(三)对倒返实验设计的评价 优点:通过倒返实验设计,研究者可以证明是实
验处理(矫正方案)而不是别的原因导致了行 为改变,可以有效地评估实验处理的效果,有 利于确立实验处理和行为改变之间的因果关系。
❖ 发生不管多少,即记为“1”,没有发生, 则记为“0”。
❖ 优点:节省时间,操作简便。
❖ 缺点:小时段长短的划分需要谨慎考虑。
❖ 如何划分时距?
❖ 发生频率较高而持续时间较短的问题行为— —小时距
❖ 发生频率较低而持续时间较长的问题行为— —大时距
❖3. 时点观察和记录
❖也称时间取样记录,和时距记录相 似,也要划分观察时段,不同的是 时点观察记录对小时段的划分比较 时距记录长,而且只在这个小时距 的刚开始的很短时间内予以记录。
1. 连续观察和记录,是指将某一时 间内发生的行为从头到尾记录下来, 也成为轶事记录或日记式记录。
❖ 优点:结果较为完善。
❖ 缺点:费时,难以大规模的展开。
❖ 变式操作:请一两位与当事人接近的同伴协 助观察和记录,或者只选择一天的某一段时 间来连续不断地进行观察和记录。
❖ 2. 时距观察和记录,是指选定一段特 定的时段为观察的时间,然后将这段 时间划分成相等的更短的时间,观察 当事人在每个时间段中行为出现的情 况。
3、 界定目标行为的矫正目标: 不良行为的矫正目标:消除、减少还是限制?
良好行为的矫正目标:加强、发展还是扩展?
❖ 应予消除的行为是指该行为尽可能永远不 再发生或不再出现,如自我伤害、反社会 等行为。
❖ 应于减少的行为是指该行为的发生概率下 降,或发生强度减弱,说话粗鲁、随意插 嘴、暴饮暴食等。
❖ 例如:曾有研究者利用A-B-C-D-A-D模式探讨 不同矫正策略对于学生迟到行为的影响。研究 者前后并改变了3种策略: B代表罚站,C代表 奖励冰棒,D代表委托保管钥匙。由于方法不 断改变,终于发现保管钥匙的策略可以改变被 试的迟到行为。
2、改变基线和实验处理的呈现次序
❖ 情况紧急时,并不能从基线开始,一般模式 为BABA设计。例如:打架斗殴行为,自伤行 为,攻击行为等。
第四章 行为矫正 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目标行为的观察与记录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
(一)界定和分析目标行为的要求
❖ 1、首先,应收集问题行为的基线数据,明确 要达到的期望水平。
❖ 2、目标行为的界定应符合如下要求:目标行 为是特定的、客观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
关于界定分析目标行为的实例:
❖ 例 子:北京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刘昊的一篇文章 《正向行为支持法干预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个案研 究》,研究者采用了正向行为支持法,对一名孤独症 儿童表现出的两种带有刻板和自伤性质的问题行为进 行了干预。
❖ 问题:应用频率这一维度时,我们可以怎样计算? ❖ 频率记录表,画正字,计数器,猎犬珠,硬币搬

❖ 速率——常用于学业成绩的记录:每分钟的反 应次数或每小时的反应次数。
❖ 达到标准的尝试次数——常用于某种技能的学 习:达到标准之前要尝试几次。
频率记录表: 姓名: 观察者: 目标行为定义:
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总
❖ 例子:以一节语文课的时间(50分钟)作观 察,如果将它分割为10个小时段,那么时距 为5分钟,运用时间取样记录每次行为发生率, 只是在每一时距开始的10秒内进行。
❖ 优点:可以使观察者同时观察一个或多个学 生的一种行为。
❖影响观察和记录效果的因素
❖ ① 问题行为的定义不清不具体或不完善。 ❖ ② 观察环境受到干扰。 ❖ ③ 观察者本身的条件不足。 ❖ ④ 观察记录表格设计不良。
缺点: ❖ 1 倒返期都是我们不希望发生的,存在着伦理
道德问题。 ❖ 2 倒返实验设计本身也存在着不足。有些问题
行为并不适合采用倒返实验设计的方法,因为 在经过实验处理之后,它的行为表现也不会返 回到原来引入实验处理前的基线水平了。
你确定要使用ABAB实验设计吗?
在决定使用ABAB研究设计前,要认真考虑几个因素: ❖ 首先,如果行为是危险的,那么在第二个基线期
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 什么叫做实验设计?
❖ 行为矫正方案的设计者通常要操纵实验情 境,以证明行为改变是由矫正方案所造成 的。那么,安排矫正方案来证明行为改变 的原因,被称为实验设计。
为什么要进行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
❖ 行为矫正者希望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证实 是行为矫正程序造成了行为的改变,确切 了解行为矫正程序是否有效,并作出选择。


注:如果行为发生一次,就在相应的方格中做标记。
❖②时间 时间记录可以是持续时间,也
可以是记录行为发生的潜伏期。
❖ 行为的持续时间是指一种行为从反应开始 到反应结束所持续的时间。
2、时间 ❖ 行为的持续时间:一种行为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结
束所持续的时间。 ❖ 行为反应的潜伏期:个体从特定刺激呈现到产生
❖通过比较观察的一致性来检验信度。
❖ 一致百分数=甲乙观察者记录一致的次数/(甲 乙记录一致的次数+甲乙记录不一致的次数) *100%(观察者信度应在80%以上)
AAAAADAAAAADAADAAAA
小 ★★★ ★ ★★ ★★
a
★★ ★
小 ★★★ ★★★★ ★★★ ★ ★
b
注:这是两个观察者的间隔记录结果的比较,A表示两个观察 者对行为发生与否的记录是一致的,D表示记录不一致,请计 算其观察者信度。
二、多重基线设计
(一)多重基线设计的基本原理 ❖ 特点:与ABAB设计一样,多重基线实验设计也包含基
线A和实验处理B两个条件。它区别于ABAB设计的主要 特色是,它的对象不是单一行为,而是2个或2个以上 的行为。
❖ 操作原理:首先,针对第一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 其他行为则仍继续维持在基线阶段,等到第一个 行为在处理阶段达到预定标准并开始趋向于稳定 之后,再对第二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等到第二 个行为因处理条件加入而达到一定标准并趋于稳 定之后,便对第三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如果第 二个第三个行为在尚未施加处理条件之前就随着 第一个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则应暂停实验,研究 其原因,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如果某一个行 为在实验条件引入后,并不因此而发生改变,则 须另换处理方式。
❖观察和记录的准备
❖① 首先要确定由谁来观察和记录 个体的目标行为。
❖② 其次,确定记录的时间、地点 和工具。
❖观察和记录的维度
❖① 次数
次数记录的典型形式是频率。所谓频率, 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次数。
❖ 次数的量化必须规定时限并确定问题行为, 然后选用适当的工具逐一记录。
❖ 频率:在特定时间内所发生的行为次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