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

调研山东调查报告-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

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研山东调查报告调研单位:鲁东大学文学院【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具有地方性、群众性特点,是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内涵的结晶,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魂、民族之根,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环境恶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威胁,有些甚至濒临灭绝。

为进一步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了解了山东省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感受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同时也由衷感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本报告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是此次调研和调研组成员以其它多种形式调研的综合成果。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潍坊风筝杨家埠年画嵌银工艺胶东半岛【正文】1、调研背景潍坊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很多独特的民间艺术在这里生存、传承、发展、变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其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品植根民间,在民间广泛流传和发展,它们无不与潍坊地区人民的风土民情、劳动生产有关。

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及其艺术品,萌芽于广大劳动人民之中,又经劳动人民传承、丰富、发展并逐渐创新,逐步形成了潍坊民间艺术的独具的风范。

但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如果不立即加以抢救和保护,就会有消亡的危险。

从整体上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存在认识、专业、资金投入、传承等关键性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为此,我们调研小组通过暑期的调研活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提供给政府部门,来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潍坊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调研概况此次实地调研活动为期七天,调研团队由文学院团委老师和中文类专业本科生组成,自2013年7月23日起至2013年7月30日以深入基层,关注社会热点和民生百态为出发点,对潍坊地区的文化历史及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该活动既在原有基础上丰富了我校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又帮助同学们在实践中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并且为潍坊地区相对闭塞的文化艺术氛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得到了考察地多个县、镇的热烈欢迎及肯定。

此次调研活动以深入考察山东潍坊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年画、嵌银工艺为中心,同时也对当地著名的泥塑、民间绘画、历史文化古迹及民间传说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调查。

调研全部行程的具体时间安排如下:2013年6月23日:确定团队成员,设定课题方向,明确队员分工。

2013年6月24日:确定实践地点,具体到市、区、村。

2013年6月25日-6月30日:团队成员搜集整理调研课题的相关资料以及调研地点的近几年来的改建历程和未来的规划资料,了解调研主题。

制定《团队实践手册》,确定实践明细。

完成申请报告的书写。

2013年7月13日到18日:制作调研问卷、条幅、旗帜以及工作证,订购团队文化衫,印制《团队活动日志》。

2013年7月19日到20日:联系实践地级市的相关政府单位和机构。

2013年7月21日到23日:前期实地考察,各队员分别前往实践地了解当地交通、食宿、消费等状况,与当地接收单位做好沟通。

队员准备生活用品、药品等。

2013年7月23日-2013年7月30日: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路线:潍坊杨家埠→潍坊高密(扑灰年画、剪纸、泥塑)→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嵌银厂2013年7月31日-2013年8月8日:根据收回有效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数据,制作出相关调查统计表,整合整理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视频、录音、证明、访谈成果、宣传单、日志材料和图片等材料,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完成调研报告初稿,并进行初期的修改完善,做好团队总结及个人小结,将调研报告交由指导老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结合指导老师的见解意见最终完善调研报告。

2013年8月9日-2013年8月18日:每个非物质文化调研结束后,整合团队实践调研成果在社区、村庄进行后期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宣传;整合提炼成果,向潍坊市政府相关单位进言献策;并将报告发表到有关杂志、网络站点。

在归校后利用实践调研资料在学校校园内通过宣传栏、海报等形式对调查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

此次对山东潍坊的实地调研活动虽已圆满结束,但是研究仍在进行当中。

同学们将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中,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潍坊地区的文化经济寻找更加宽广的发展道路,并在社会实践的中实现自我锻炼、自我丰富、自我完善。

3、调研主题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4、调研时间2013年6月23日-2013年8月18日5、调研地点潍坊杨家埠、潍坊高密(扑灰年画厂、剪纸厂、泥塑厂)、潍坊风筝博物馆、潍坊嵌银厂6、调研的具体方法1、文献研究法: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我们通过相关书籍、互联网等途径,搜集了有关于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传资料,对于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发展现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得我们有重点、有层次的进行实地研究。

2、实地调查法:通过走访调研地所在政府、企业高层以及员工等相关人员,和深度访谈形式收集资料,了解国家政策以及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我们对其进行理解或解释性说明。

3、网上问卷调查法:潍坊市非物质文化是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民俗文化。

我们制作了一份详实的问卷,内容涉及对潍坊非物质文化的认识程度、保护方式和开发利用方式等,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具有代表性的意见。

4、现实问卷调查法:调研团队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在调研地随机分发具有针对性的问卷,真实直观的了解到当地居民对当地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对其的保护和利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5、定量分析法:通过我们对所回收的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得出了目前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以及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6、定性分析法:调研团队结合所搜集到的相关材料,以及对调研地的实地考察,听取相关专业人员对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讨论,达成了对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传传承的基本共识,并针对其出现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合理性意见与建议。

7、跨学科研究法:通过研究所得并结合调研地经济发展现状、政治、地理环境、历史等情况,综合的对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对我们探究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对我们提出合理性建议有一定帮助。

7、调查结果分析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语境经历着从乡土中国的日常生活到现代多元的文化市场的剧变。

此次调查重点就是观察在语境变迁下,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自身新位置的努力,以及不可避免的新的生态问题。

此次调查选题经历了从关注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现状到聚焦潍坊市的地域个案,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遍浏览到侧重于其的产业经营。

调查方法采取了调查问卷和深入访谈结合的手段,通过调查问卷观察普通民众对鲁锦等民间艺术的认知情况,获得一个相对广阔的整体印象。

而对民俗事象的传承人和经营者进行深度访谈,进行知识解读和运营机制的深层个案理解。

这样既不会流于空泛,又能避免角度的狭窄。

团队努力的进入现场,走进民间艺术生产、销售、设计、传承的第一线,以收集第一手资料为主,获取了最鲜活的现场生态。

一、潍坊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情况一是内容丰富,分布广泛。

据调查,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主要分为:传统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等。

作为全国三大画市之一的潍县寒亭杨家埠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高密的朴灰年画、民间剪纸和泥彩塑,堪称民间艺术中的“三绝”;潍坊风筝扎糊、绘画、放俱佳,经过七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潍坊风筝飞出了国界,以友谊的使者走向世界,它的腾飞带动了潍坊经济的飞跃和发展。

精湛的潍坊嵌银漆器、仿制青铜器工艺,更是匠心独运、领标艺林;传统的潍绣、印花布、草编、绒绣、核雕、面膜,装裱、传拓、灯彩、制砚、陶艺、盆景、花边等民间手工艺品更是各具特色。

二是喜闻乐见,群众喜爱。

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乡土气息浓厚,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潍县杨家埠木版年画具有构图匀称、饱满,线条简练、刚劲流畅,色彩对比强烈,人物造型富于夸张。

它的主要工艺是手工刻版、手工印刷。

由于它植根农村,按照农民的审美情趣、思想意识、风俗信仰而传承发展,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为装饰、美化人们的环境,丰富人民的生活起了极大的作用;它以浓郁淳厚的乡土气息和纯朴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驰名中外。

三是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显明。

如潍坊仿铜器始于清朝中期,是著名金石家陈介祺帮助艺人胥伦所创造,其铸造艺术声动,当时的皇宫和王公大卿曾为慈禧太后铸过印。

仿古铜器主要是仿制青铜器中的各种爵、鼎、卣、盘、炉、佛像,以及禽兽和历史名人,制品精制古朴典雅、形象逼真,所嵌花鸟、鱼虫、人物、仕女,姿态万千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发人思古通史。

潍坊仿古铜器经过几代能工巧匠的制作发展,能用精密铸造和失腊法铸造,已形成独特的工艺,其主要目的是为满足人民对青铜文物的珍爱、收藏和欣赏,因之应运而产生了潍坊仿古铜生产工艺。

四是技艺精湛,知名度高。

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形成了一批在区内外乃至全国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品牌项目。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潍坊是中国风筝的主要产地之一。

潍坊风筝源远流长,早在明代就已进入兴盛时期。

潍邑,每逢古历的正月开始至清明后,家家户户竞放风筝,千只风筝飞舞,晴空摇景摆动。

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郑板桥在《怀潍县》诗中曾生动地描写了清明时节竞放风筝的“纸花如雪满天飞”的情景。

潍坊风筝是工艺与美术的巧妙结合,色彩艳丽、年画味浓,它把精巧的竹篾扎制艺术同中国传统的工笔、写意画技熔于一炉,使风筝不仅成为人民春日踏青活动的玩物;而且成为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品。

1983年以来,潍坊召开了七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不但带动了潍坊经济的腾飞,而且促进了潍坊的对外开放。

由此,潍坊市成为世界风筝之都,更加促进了潍坊风筝的发展,使这一民间艺术品以精巧的工艺、独特的风格更加名闻遐迩。

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随着时代的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以及电视、电影、网络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冲击,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