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生生长:顶端分生组织及其衍生细胞的增生和成熟所引起的生长过程。
2.内起源:由植物体的内部组织发育形成新的器官的方式,如侧根的发生。
3.传递细胞:植物体中一类与细胞内外物质转运密切相关的薄壁细胞,其显著的结构特征是具有内突生长的细胞壁。
4.泡状细胞:禾本科植物和其它单子叶植物叶上的上表皮上具有一些特殊的大型含水细胞,有较大的液泡,无叶绿素或有少量的叶绿素,径向细胞壁薄,外壁较厚,称为泡状细胞。
泡状细胞通常位于两个维管束之间的部位,在叶上排成若干纵行,在横切面上,泡状细胞排成扇形。
5.凯氏带:种子植物根初生结构中,内皮层细胞的横向和径向壁上,有栓质化和木质化的带状增厚结构,称为凯氏带。
6.异形胞:在一些蓝藻的藻丝上常含有特殊细胞,叫异行胞,由营养细胞形成,一般比营养细胞大,具有营养繁殖和直接固定大气中游离旦等功能。
7.卵式生殖:在形状、大小和结构上都不相同的配子,大而无鞭毛不能运动的为卵,小而有鞭毛能运动的为精子,精卵结合为卵式生殖。
8.子实体:高等真菌产生有性孢子的组织体结构,由能育菌丝和营养菌丝组成,其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等因种而异。
9.颈卵器:苔藓、蕨类、裸子植物等的雌性生殖器官,特别是在苔藓植物中,其外形似瓶状,上部狭细,称颈部,下部膨大,称腹部,颈部外壁由一层不育细胞组成,中间颈沟内有一列颈沟细胞,腹部外壁由多层不育细胞组成,其内有1个腹沟细胞和1个大形的卵细胞。
10.同型叶:有些蕨类的营养叶和孢子叶是不分的,而且形状相同,称同型叶。
11.珠鳞:松柏纲能育大孢子叶,也叫果鳞或种鳞。
12.真花学说:被子植物的花是一个简单的孢子叶球,是由裸子植物中早已绝灭的本内铁树具两性孢子叶的球穗花进化而来,这种理论称为真花学说。
13.生态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对植物生活起直接作用或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14.系统发育:某一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称为系统发育。
15.双名法:植物命名的基本方法,每一种植物的学名都由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字构成,第一个词是属名,第二个词是种加词,一个完整的学名还需要加上最早给这个植物命名的作者名的缩写,故第三个词是命名人。
16.同配生殖:在形状、大小、结构和运动能力等方面完全相同的两个配子结合的生殖方式。
17.异型叶:有些蕨类的叶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不同,有两种叶即营养叶和孢子叶,称异型叶。
18.珠鳞:松柏纲能育大孢子叶,也叫果鳞或种鳞。
19.假花学说:被子植物的花和裸子植物的球穗花完全一致,每个雄蕊和心皮分别相当于1个极端退化的雄花和雌花,因而设想被子植物来自于裸子植物的麻黄类的弯柄麻黄,由于麻黄类和买麻藤类都以单性花为主,所以原始的被子植物也必须是单性花,这种理论称为假花学说。
20.演替:一个植物群落为另一个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称为植物群落的演替。
21.系统发育:某一类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称为系统发育。
原生质和原生质体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外始式和内始式有性生殖不完全花世代交替双受精胎座多胚现象四强雄蕊两性花聚合果和聚花果原植体原丝体孢子体同型孢子和异型孢子大孢子叶孢子叶球种子植物花程式花图式1.一个发育成熟的胚珠由直生胚珠、横生胚珠、倒生胚珠、弯生胚珠、拳卷胚珠等几部分构成。
2.被子植物的韧皮部由筛管分子、伴胞、韧皮薄壁细胞、韧皮纤维组成。
3.果实中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种子则由胚珠发育而来。
4.下列果实的可食部分是花的那一部分:草莓花托,西瓜胎座、,苹果花筒。
5.常见的幼苗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子叶出土幼苗,另一种是子叶留土幼苗。
6.被子植物的传粉方式有风媒、虫媒、鸟媒和水媒等。
7.一个发育成熟的胚珠由珠心、珠被、珠孔、合点、珠柄等几部分构成。
8.根据输导组织输送物质和存在植物的不同,输导组织分为导管、管胞、筛管、筛胞9.根据分生组织来源和性质不同,分生组织可分为原生分生组织、初生分生组织、次生分生组织。
根据在植物体内分布的不同,分为顶端分生组织、侧生分生组织、居间分生组织10.果实中果皮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种子则由胚珠发育而来。
11.无胚乳种子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种子形成时根本不产生胚乳,其二是种子发育时胚乳的养料全部转入子叶中,少数植物的种子在形成发育过程中,珠心组织未被完全吸收,而保留在种子中,形成外胚乳。
12.微管形成层细胞通过平周分裂向外产生次生韧皮部、,向内产生次生木质部。
13.根据年轮、可判断树龄,根据芽鳞痕可判断枝条的年龄。
14.植物分类的阶元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15.苔藓植物的孢子体主要由孢蒴、蒴柄、基足三部分组成,蕨类植物的孢子体主要包括根、茎、叶。
16.通常见到的苔藓植物的营养体属于配子体,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孢子体。
17.裸子植物的种子是由3个世代的产物组成的,即胚是新的孢子体世代、,胚乳是雌配子体世代、,种皮是老的孢子体。
18.苞鳞与珠鳞的离合情况是区分松、杉、柏三科的主要依据之一,即松科为离生,杉科为半合生,柏科为完全合生。
19.蕨类植物的生活史,有两个独立生活的植物体,即孢子体、配子体。
20.裸子植物门通常分为铁树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5纲。
21.关于被子植物各性状的演化趋势,一般认为:木本比草本原始,落叶比常绿进化,两性花比单性花原始,花部离生比合生原始,种子有胚乳比无胚乳原始,寄生、腐生植物比绿色自养植物进化。
22.葫芦科植物果实特称瓠果,伞形科植物具双悬果,十字花科植物具角果,豆目植物具荚果,壳斗科植物具坚果,菊科植物的果实为瘦果23.禾本科茎圆形,中空,有节,叶鞘开裂,叶 2 列,常有叶舌和叶耳,果为颖果。
24.群落在不同季节的外貌,称为季相。
25.植物分类的阶元等级自上而下依次为界、门、纲、目、科、属、种26.植物分类检索表,是根据二歧分类法的原理,以对比的方式编制而成的表格。
检索表通常有等距检索表和平行检索表两种格式。
27.藻类、菌类、地衣、苔藓、蕨类植物用孢子繁殖,所以称为孢子植物,因不开花、不结果,所以称为隐花植物。
28.藻类、菌类、地衣植物合称为低等植物,因其在形态上无根、茎、叶的分化,故而也称为原植体植物,低等植物一般无组织分化,生殖器官为单细胞,合子发育时离开母体,故而又称为无胚植物。
29.蕨类植物的孢子叶球相当于种子植物的花,而与种子植物雌蕊相对应的蕨类植物的生殖结构为小孢子叶。
30.地衣是藻类、菌类的共生体。
31.植物生活史的类型包括合子减数分裂、配子减数分裂和孢子减数分裂。
32.通常见到的苔藓植物的营养体属于配子体、,蕨类植物的主要营养体属于孢子体。
33.水绵藻体形态为丝状体,核相为 1N ,细胞中载色体为带状,有多数的蛋白核纵列于载色体上,叶绿素为 A 和 B ,光合作用产物为淀粉,有性生殖为接合生殖,生活史中无世代交替。
34.柳属植物的花被退化成蜜腺,禾本科植物的花被退化为浆片。
35.锦葵科具单体雄蕊,十字花科具四强雄蕊,蝶形花科具二体雄蕊,唇形科常具二强雄蕊。
36.兰科植物内轮花被中央1片特化为唇瓣,花部的所有特征都表现了对昆虫传粉的高度适应。
1.被子植物筛管的端壁特化为。
A.筛板B.筛孔C.筛域D.单穿孔2.萝卜根的变态类型为。
A.块根B.肥大肉质直根C.气生根D.寄生根3.玉米叶干旱时卷曲是由于其具有。
A.通道细胞B.传递细胞C.泡状细胞D.表皮细胞4.从起源上讲,一至数个心皮构成了花的。
A.萼片B.花瓣C.雌蕊D.雄蕊5.裸子植物没有。
A.胚珠B.颈卵器C.孢子叶D.雌蕊6.油菜等十字花科植物是四强雄蕊,即雄蕊。
A.6枚、4长2短B.8枚、4长4短C.4枚等长D.4枚、2长2短7.*P3+3A3+3G(3)是的花程式。
A.百合科B.泽泻科C.樟科D.天南星科8.种群的年龄结构中,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分布比较均匀是种群的特征。
A.稳定B.增长C.衰退9.杨柳科植物的花为裸花,这是指其。
A.子房裸露,不被毛B.无苞片,故花裸露C.无花被,因而雌、雄蕊裸露D.因先花后叶而花序裸露10.指示变种等级的缩写符号是。
A.sp.B.f.C.var.D.subsp.11.科的拉丁学名词尾是。
A.-alesB.-phytaC.-oideaeD.-aceae12.菊科植物的花序为。
A.总状花序B.头状花序C.穗状花序D.伞形花序13.壳斗是壳斗科植物的。
A.副萼B.苞片C.总苞D.花盘14.苔藓植物的孢蒴又称。
A.配子囊B.孢子囊C.卵囊D.精子囊1.什么是胎座?如何识别各种胎座类型?(7分)答:胚珠着生的心皮壁上,形成的肉质突起,称为胎座。
一室的单子房,胚珠沿心皮的腹缝线成丛行排列,称为边缘胎座;一室的复子房,胚珠沿着相邻二心皮的腹缝线排列,成为若干丛行,称为侧膜胎座;复子房如分隔为多室,胚珠着生于各室的内隅,沿中轴周围排列,称为中轴胎座;多室复子房的隔膜消失后,胚珠着生在由中轴残留的中央短柱周围,称为特立中央胎座;胚珠着生在子房基底的,称为基生胎座;胚珠着生在子房顶部而悬垂室中的,称为顶生胎座。
2.在一张木材切片上,从解剖特点上如何分辨它们的三种切面?(8分)答:三种切面是指横切面,切向切面和径向切面。
横切面是与茎的纵轴垂直所作的切面,所见的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细胞和木纤维等,是它们的横切面观,可以看出细胞直径的大小和横切面的形状;射线作辐射状条形。
切向切面是垂直于茎的半径所作的纵切面。
所见的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细胞和木纤维等,是它们的纵切面观,可以看到它们的长度、宽度和细胞两端的形状;所见的射线是它的横切面,轮廓呈纺锤状,显示了射线的高度、宽度、细胞的列数和两端细胞的形状。
径向切面是通过茎的中心(直径),所作的纵切面,所见的导管、管胞、木薄壁组织细胞和木纤维等,是它们的纵切面。
细胞较整齐,尤其是射线的细胞与纵轴垂直,长方形的细胞排成多行,显示了射线的高度和长度。
6.简述双受精的过程及其意义。
(10分)答:花粉管经过花柱,进入子房,直达胚珠,然后穿过珠孔,伸向胚囊。
花粉管中两个精子释放到胚囊中后,1个和卵融合,形成受精卵,将来发育为胚;另1个精子和2个极核融合,形成初生胚乳核,以后发育为胚乳。
卵细胞和极核同时和2个精子分别完成融合的过程,是被子植物有性生殖特有的现象,称为双受精。
被子植物的双受精,使2个单倍体的雌、雄配子融合在一起,成为1个二倍体的合子,恢复原有的染色体数目;其次,双受精在传递亲本遗传性,加强后代个体的生活力和适应性方面具有较大的意义;精、卵融合形成具有双重遗传性的合子;由于配子间的相互同化,形成的后代,就有可能形成一些新的变异。
由受精极核发育成的胚乳是三倍体的,同样兼有父、母本的遗传特性,作为新生一代胚期的养料,可以为巩固和发展这一特点提供物质条件。
所以,双受精在植物界是有性生殖过程中最进化、高级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