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20200514102706)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读(20200514102706)

西师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教材分析教材总体说明一、教学内容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6个教学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其中穿插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以“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为主要内容,这一领域里的内容共安排了3个教学单元: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这是继上一学期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以后又一次集中学习整数乘法。

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主要安排了整百数和几百几十的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和笔算、发现规律和用除法解决问题等内容。

③小数的初步认识只安排了一、两位小数的认识和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并且只要求初步掌握。

“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本册只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对称两部分。

“统计和概率”本册教材将其集中安排在一个单元:统计。

本册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数学实践活动(考察素质教育基地、纸与生活小调查、美化我们的小天地)。

教材还配合乘法计算、小数的初步认识、对称等内容分别安排了“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小数点的由来”和“对称与建筑”3个数学文化,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加深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见教参上的“本册总目标”和“单元目标”。

但是教师们一定要注意对教学目标一定要认真学习,最好能小纸条的形式写来粘在各单元的前面,用以及时指导该单元的教学,准确把握教学的度。

各单元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第一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教材说明1.本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口算和估算,笔算,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内容。

其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认知基础。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又是后面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重要基础。

教学过程教师力争让学生计算方法人人过手。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图文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

(2)内容真实、丰富,具有现实性。

(3)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

(4)重视数学知识的整理。

(二)教学提示1.注意发挥主题图和情景图的作用:激发学生产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需求。

2.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自主探索。

3.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合作、交流的时空,一方面使之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必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另方面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口算和估算本小节安排了4个例题,包括两位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等内容。

可用3课时完成教学。

单元主题图:通过体育馆的环境及设施,唤起学生回忆,激起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

例1:教材利用主题图的资源,再次出现算体育馆A区座位有多少个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引出48×10后,重在理解48×10可以怎样算。

之后安排了3道及时巩固练习题。

例2:主要是学习口算一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在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会口算48×10的基础上,继续学习25×30的口算方法,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

注意探讨口算的一些简便算法,提高学生的口算水平。

之后安排了3道及时巩固练习题。

例3: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让学生明确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既可以利用例2所学的口算方法,还可以直接口算一位数乘一位数(表内乘法),再在积的末尾添两个0。

以上3个例题都要注意:在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别忘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算(算理的探究)。

例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方法。

以口算为认知基础。

教材在原有18×11≈的基础上增加了“35×19≈”的情况。

教师要注意估算的答案不唯一,估算方法的选择把握两个原则:便于计算、接近准确值。

笔算本小节安排了3个例题,包括不进位乘法和进位乘法等内容。

例1:从生活情境中引出算式、探索多种计算方法和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3个层次进行编排的。

探索12×14的算法,教材提示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来探索。

再次是理解算理,用竖式计算12×14明确第2步计算的积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和难点,例2:用两只青蛙的对话情景引出算式,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对进一步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算法。

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每一步的计算结果怎样来的,结合立体右边的填空来理解。

例2下面的对话:“笔算两位数乘两位乘法要注意什么”此处这样安排就是要每一位学生都进一步熟悉笔算并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一过程,从而更好的经历笔算乘法的计算过程。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例2下面的“议一议:怎样笔算79×80”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发现乘积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写法。

例3:一方面是强化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进位意识,另一方面是乘法的验算。

教材中没有明确地提出验算的要求,而是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次的方法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课堂活动通过学生的想、说、填可以从大量的例子中得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至少是三位数,最多是四位数的结论。

发现规律例1:通过情景图和表格发现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能清楚地看出速度不变,行驶时间发生变化,引起行驶的路程的变化,让学生从这种变化中去发现规律;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受到表格能直观地反映数量间的关系,能给我们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

课堂活动的1题就是这一规律的运用,联系三1~4题都是此类练习题。

例2:是杨辉三角的运用,建议结合P31页的数学文化:“中国古代数学家杨辉”进行教学。

一方面让学生仔细观察已给出的4排数,去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像图中同学们讨论填数和说说第4至7排分别怎样填数,既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除了关注教材上的题型外还要注意下面这些发现规律的题:3,4,5,8,7,12,9,16,(),()1524193430123862 1,9,2,8,3,(),4,6,5,5。

3,10,31,94,283,(),()。

解决问题例1:用估算解决问题。

注意方法不唯一,可以先求1所学校的人数,再求22所学校的人数,也可以先求22所学校站了多少列,再根据每列的人数求大约有多少人。

用“大约”让学生体会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例2:以生活中常见的矿泉水为题材,采用情景图中两位学生对话的形式来引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既贴近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解决例2的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先算1箱矿泉水的数量,再算25箱的数量。

这里也是让学生掌握“归一”的方法,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例3:以学生的春游活动为线索,通过用车的辆数和每车装的人数加上还剩下的人数来计算参加春游的人数。

教材引导学生先从情景图中去提取信息,再凭借已有知识经验用“每辆车的人数×用车的辆数”的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

最后提出“还可以怎样算”(两次求积再相加等)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课堂活动主要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都要用到数学知识。

教学时教师可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情景,可以拓展许多与该单元有联系的解决问题的练习题。

还要注意限额消费的问题如何把握。

如:练习四的11题属于限额消费的问题,这里关注满足两个条件,解决的策略有多种。

整理与复习(略)第二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教材说明1.本单元教材内容全单元教材主要由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简单的换算、解决问题等内容构成。

2.本单元教材的编写特点(1)教材的设计思路由侧重于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到通过测量活动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面积和长(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给与长和宽的关系”,再用单位面积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从而归纳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富有现实意义。

(4)让学生在经历操作、估测等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和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单元教学提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上。

1.在动手操作中认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

2.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掌握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3.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发展学生空间观念这一主题展开。

(三)各节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面积和面积单位本节教材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内容,共由3个例题、2个课堂活动和一个练习六构成,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建立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概念,为后面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打下基础。

单元主题图:向学生展示了朝夕相处的教室,让学生看到教室里有很多的面。

通过主题图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有利于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

例1:注重放在认识面积上。

提供了观察物体的面和平面图形,让学生主要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来进行比较。

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表面和平面图形都是有大小的,这种大小在数学上就称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例2:教学侧重放在面积是有大小的,这个大小可以用数量表示出来。

首先让学生比较两面墙上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学生可能会有几种比较方法,但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瓷砖来比较墙面的大小,总结出不是把贴瓷砖部分拿来直接比较,而且通过第三者——瓷砖进行比较。

这里的瓷砖就可以作为一个面积单位来看。

然后启发学生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启示来比较两片树叶的大小,当学生受到启发找出用一个相同单位来比较这两片树叶的大小就行了,教师指出这里的方格也可以看成是一个面积单位,再次,还可以去比较黑板上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大小,学生也可能很快想到用方格去量,教师指出只要用一个相同的面积单位,如方格测量出结果,再比较都是可以的。

这些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可以用“方格”量化并表示出来的。

例3教学的侧重点是让学生体会确定的面积单位必须是固定的、统一的,同时建立起3个常用面积单位的空间表象。

首先,出示例3中两个图形(不带小方格)让学生想办法比较;当学生用方格比较时,教师再出示图A(6格)和图B(24格),为什么不能说图B比图A大呢由此引起面积单位的教学。

教学cm2,dm2,m2时,必须让学生经历做正方形格子(可以课前做好),观察做的这个正方形的大小,表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用这个正方形面积大小的表象去估计文具盒、课桌面、教室地面等大小的过程。

建立面积单位的准确表象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还要对长度单位与相应的面积单位进行比较,以更好的建立长度与面积的空间观念。

教学第34页和37页的课堂活动时,应突出实践性和开放性,让学生经历围、画、数、摆图形的过程,体验不同形状的图形面积相等,同时感受图形的美,为学生对图形面积的估计储存表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