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当有理想和信念
读肖川《教育理想与信念》有感
鲍洪昌
上学期看到张奎正在研读肖川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看他读得入迷看得津津有味。
我不禁借来一看,随手翻了几页,不经意间就被凝练、清新、隽永、雅致的文笔所吸引。
令人回味,让人遐思,如获至宝。
一、在阅读中拥有教育的理想
在阅读中,我知道了什么是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是打造理想的教育,培育理想的校园,培养理想的教师,塑造理想的学生。
什么是理想的教育?在肖川的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是一种良好的教育。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到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教育。
”按照肖川的理解,教育就是这种有方向和目标的活动,这种活动使受教育者成为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
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
惟有这种良好的教育才能够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强健,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琐的人们带来自信。
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格信念教育,常常让学生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作为我们教师也一样要有远大理想,在理想的实现中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伴随着对教育热衷的激情,在教育道路上不断的追求和成长。
我们学校开展了新教育实验,我因此拥有了新教育的梦想:让生命快乐成长,为孩子奠基终身。
是的,教育是一个民族的“朝阳产业”。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教育劳动的独特之处是,为未来而工作。
”可以这么说,我们留给后代以怎样的世界,取决于我们留给世界以怎样的后代;我们留给世界以怎样的后代,取决于我们给后代以怎样的教育。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地给自己提出追求的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
对一个成长中的教师来说,平静的思考是需要的,但更要富有激情。
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
让我们为着教育的理想而不懈努力!
二、在阅读中执着教育的信念
教育是基于信念的事业,是一种基于信念的文化活动。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
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教育者只有用教育信念作支撑,才能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不至于在观念上落入“应试”的窠臼。
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
为信念去投身辛苦的、繁琐的教育工作,是幸福的,是快乐的。
然而我国现阶段,教师行业还不是一种很荣耀的工作,它没有公务员那么体面,也没有大老板那么富有,它是一种非常平凡的工作。
我们的教师中许多人内心并不喜欢这种职业,不少人对教育教学工作存有严重的倦怠心理。
在“忙,并无奈着”的状态下日复一日地工作着。
眼下的小学教师最缺的可能正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的自信、自豪和自觉,这确是中国教育需要予以足够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
让教师树立起自身的职业信心和信念,是一项十分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能坚守住教育信念,并能够特立独行,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
唯有那些对生活的理想依然抱有期待与信心的人,才心甘情愿地被一种神圣的痛苦缠绕着,始终不渝地追求着属于自己心目中的生命价值。
只要有所向往,有所追求,就一定会有希望的灯塔在闪亮。
人活着太需要支撑我们生命的东西,太需要为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得到鼓励和依据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自己为人做事的原则、信念乃至方式。
这些从哪里去寻找呢?不外两个途径:一是从前人、从
他人的经验中来;二是从人类的理性积淀——优秀的著述中来。
我以为,真正的会读书在于使两者在不断连接、转化、往返互动和螺旋上升中永恒地保持着对读书的挚爱。
读书时不断被激起的冲动、想像、思考和希冀,它们慢慢地、渐渐地便会在你的精神和人格上留下越来越深、难以磨灭的印记。
读书可以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可以让教师更富有教育的智慧,可以让教师更具人格魅力;让人生更加丰满充实。
肖川教授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教师的学习不仅能够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还会使我们教师的内心变得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
因为学习让我们又了更多的知识和方法,所以我们在做起事来能够游刃有余,工作起来不会那么吃力,从而克服了对教学的倦怠感,使我们的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朝气。
我相信,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依据书中的教育理念,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反思,我们会发现,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会随着阅读、交流与沟通迎刃而解,进而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会使自身在教育教学上步履变得轻松些。
最后,以肖川博士的话与大家共勉: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
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