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撰写挽联
今天上午在程光祖先生的告别仪式上有两幅挽联悬挂于庄严
的灵堂两侧,格外引人注目,其中一幅出于我的手笔:
志愿捐遗骨铮,一片忠心,许多好事说不了
钟爱花好月图,满腔热情,哪个红娘做得来
挽联是对联的一种,它无例外地具备着对联具备的形式特点,然而就其内容看,它又别有自己的源头。
先秦乃至汉魏的文献上,迄今虽未发现正式的挽联,但与挽联内容相同,形式相近的挽歌、挽词、墓志铭、悼亡诗等,是早就有了。
挽,也可以写作挽,意思是引车。
死者出殡时,在前牵灵的叫挽,在后随送的叫推。
挽联虽属对联的一种,却不能张贴,而是悬挂于死者的灵堂上。
挽联的内容主要是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和安慰以及对死者的评价、称扬。
它要看死者是什么人,是长者、同辈还是后人,是尊者、亲戚还是常人,以及他们在社会的地位、贡献和影响,来确定格调和内容。
挽联既是用做人死时的凭吊,致哀,所以语言多惋惜、感伤情调。
又因为挽联大多是亲朋故旧、同仁门生对死者抒发的悼念之情,因而每每情真意切,诚挚感人。
颂词一方面用来安慰死者,一方面意在激励生者,而且重在激励后死者。
我撰写的挽联突出了颂扬了程光祖先生离休后做的两件大事:一是程光祖、吴玉英夫妇双双是捐遗志愿者,他们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二是程伯父虽双目失明,却凭借满腔的责任心和惊人的记忆力,为几百对青年做起了红娘,并登记成功百余对。
我拜读过许多经典的挽联都不是出于名家的手笔,但因为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印象最深的是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2019年月24日因病在上海逝世,网友纷纷发表留言表示悼念,其中有一幅也出于我的手笔:
以两岸福祉、民族复兴为己任,道高而德厚,勋名永标青史﹔
寄海峡一脉、山河一统于后生,涵蕴而情真,风范乃励国人。
毛泽东是诗词大家,他撰写的挽联堪称经典,敬录鉴析:
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
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殁,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
——毛泽东于192019年5月挽同学易永畦[易昌陶]
注:此联悼同学易昌陶。
易昌陶,湖南一师学生,与毛泽东同班,相与友善,192019年3月病殁家中。
毛泽东为悼念他,写了一首《五言古风·挽易昌陶》,又撰写了这副挽联。
上联“胡虏”,指当时的日、俄侵略者,也泛指各帝国主义列强。
“千里度龙山”,语出南朝鲍照《学刘公干体》:“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龙山在今辽宁省境。
“腥秽”,谓污浊物,指当时的列强侵略和国内的袁世凯卖国政府及各地军阀势力。
“湔”,意涤除。
上联意为:日本、俄国侵略者出尔反尔,企图蚕食我东北三省,现在社会极其黑暗肮脏,
正需要我们去涤荡清除,你却不幸病故,让我一人如何承担济世救民的重任。
下联“百年会有没”,意思是人总有一死,活百年也免不了。
“奇花”,指易昌陶。
“特”,只。
下联是说人的生死是自然法则,本不值得议论,只是你像朵奇花刚刚绽放,却早早凋谢,去得不是时候。
全联表达了毛泽东对同学英年早逝,不能与自己一道身挑重任而痛惜万分的真挚感情。
此联感情沉雄豪阔,思想深刻崇高,语言明快隽永,对仗工整谐和,是挽联中的上乘之作。
先生为有道后身,衡门潜隐,克享遐龄,明德通玄超往古;
哲嗣乃文坛宗匠,戎幕奋飞,共驱日寇,丰功勒石励来兹。
——毛泽东于1936年敬挽郭朝沛
注:郭朝沛[1853-1936],四川乐山人。
是闻名四海的中国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郭沫若之父。
从事酿酒、烤烟等业。
亦懂医述,为人乐善好施,终身在家乡操持产业和家务,声望很高。
1939年7月3日在四川乐山病逝,享年86岁。
毛泽东于1939年7月撰写这副挽联,上联赞扬逝者,几乎句句用典,字字有来历,而又扬誉得体。
“衡门”,语出《诗·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衡门》一诗表达了安贫寡欲的意思。
衡门,指横木为门,谓居住简陋。
“明德通玄超往古”,意思是说郭朝沛继承了历史上汉末郭泰的德行和玄深的哲理。
下联称道逝者的儿子,是当今文坛上的著名人物,又正在军事部门任职,共驱日寇,有功于国,亦意在赞誉逝者教子有方,并吊慰逝者,有子如此,逝而无憾。
“哲嗣”,旧对人子的敬称,联中指郭沫若。
此联含蕴丰富深刻,
有时代精神,语言庄重典雅,节奏鲜明而有变化,虚实平仄,属对精当。
既显出作者的常识丰富,又显出作者文字功夫非凡。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
——毛泽东挽张淮南[张冲]
注:张淮南,名冲,字以行。
浙江省乐清人。
国民政府左派。
坚持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曾与冯玉祥等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致力中苏友好。
在抗日战争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代表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合作相处5年,做了许多有利团结抗战的事。
1941年8月因病不幸逝世,享年39岁。
毛泽东和周恩来、叶剑英等都写了挽联。
上联赞扬张冲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作出的努力与贡献。
“大计”,指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
下联对张冲的病逝表示深切的哀悼。
“斯人独憔悴”,语出杜甫《梦李白二首》。
“斯人”,原指李白,此指张淮南。
整联夹叙夹议,对仗工稳,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兼用,节奏鲜明而有变化,且很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