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人生智慧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人生智慧

先秦诸子思想中的人生智慧
一、诸子百家思想之儒学
孔子提出的“礼”虽过分强调君臣等级,已不适应于现代社会,但他要求在家庭关系中应“维护长辈的无上权威”还是有现代意义的。

作为子女,我们的血肉受之父母,成长受之父母,教育受之父母,我们应如何感恩回报暂且不谈,首先应做到的就是尊敬父母。

这同时也和“仁”中“以孝为仁”“入则孝”相互呼应,告诉我们应知孝、为孝。

这也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家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知敬重,只知揣着娇惯脾气一味索取,又怎能在外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在社会立足呢?
当然,孔子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思、知、行相统一”这一思想也使我获益匪浅,是值得我们用之于学习的一大智慧。

“学”,包括读书、治学、做人,是增长学识与道德修养的统一。

今天我们所谓的学习,不仅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学习做人,如何做“大写”的人。

如果空有一副浸满“之乎者也”、天文地理的空皮囊,没有道德修养来作支撑,就会像没有航向标的船只,终会在迷雾中迷失方向。

“思”是大脑运用知识进行思维的过程。

孔子认为不加以思考的东西是毫无价值的。

拿吃饭这一最简单的事情来说,有句成语叫做“饥不择食”,在做决定之前若没有经过大脑的理性分析与判断,或许就会误食对身体有害的食物,酿成“饮鸩止渴”的惨痛后果。

因此,只有经过大脑的精雕细琢才会造出好的艺术品,只有给大脑腾出时间,不急于求成,才会有所收获。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知,是知也”,所谓“知”,就是知道、智慧、态度明智。

做学问要有聪明的头脑,也要有诚恳的态度。

就像《两小儿辩日》中,孔子实事求是的回答就向我们传达了这一道理。

而不懂装懂只会成为自欺欺人的笑柄罢了。

“行”是指实践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我们从小就懂,有了具体操作,我们才能将书本真正为自己所用。

大学校园是一座象牙塔,有阳光普照,春风微拂。

我们唯有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才会体味到风雨冷暖,才会是自己得到更好的砺练。

有了这四者的结合统一,我们才算是真正学会了学习。

二、诸子百家思想之道教
老子在人格问题上,以超脱、放达为品格特征,推崇自知自爱。

我想,这就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品性。

虽说性格不能决定一切,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会使人向着阳光的方向,汲取灿烂与辉煌,而消极的人生态度会把人引入黑暗的谷底,受尽冷风与黑暗的侵袭。

有人哀怨命运无常、不公待己而消极避世,却不曾想是亲手把自己推进了死胡同,而把机会拱手让给了那些一面舔舐伤口一面感谢命运给自己挑战机会的人。

可见,懂得乐观的人,才会是一直微笑下去的人,才会是活得洒脱,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当然,老子所说的“超脱”还包括看待名利的超脱。

“名利”这个字眼自古至今都是充满着诱惑力的。

位卑者,视名利为神,充满好奇的想与他握个手,即使弄得遍体鳞伤;位高者,视名利为梯,想要顺着它悄无声息的越爬越高,即使沿途充满道德与法律的阻拦。

他们可是殊不知名利是个吝啬鬼,怎能让他们不劳而获?在如今如此激
烈的竞争条件下,不是说要无欲无求,不思上进,而是要记得背上道德与法律的行囊,学会取舍。

三、诸子百家思想之墨家思想
提及墨家,我们想到的是下层手工业阶级,那么他们的思想是不是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我们?非也!墨子的“节用”就恰恰直击我们的生活。

90后的我们虽然大多数都可以说是衣食无忧,但我们可曾想过贫困地区骨瘦如柴的孩子?可曾想过我们苍老饥渴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追求高层多样的消费就如同拿父母的血汗钱打水漂一样,除了换来满心的虚荣之外什么也不会得到?如果我们把对物质的追求放的简单点,每天节约一杯水,节约一度电,少用一次性物品,杜绝铺张浪费,才会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促进我们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