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技术发展与实践

环境保护技术发展与实践

环境保护技术发展与实践摘要:中国古代哲人提出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现代西方学者也提出了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理性生活方式,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引起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成为人类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平衡的必然选择。

尽管当代环保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但其要不断接受生态伦理的考量,有些环保技术甚至被质疑“不环保”。

人类应该重新审视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方向、方式及未来,发展符合生态伦理要求的环境保护技术。

关键词:生态伦理;环境保护技术;限度;实践面对生态危机,人类不断反思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断审视人类的技术实践活动。

如何应对生态危机?人类将保护环境和推动技术进步两者结合起来,即发展环境保护技术。

近些年来,环保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环保技术产品涌向了市场,然而,是否贴上“环保”标签的技术产品就一定环保?事实上,很多环保产品并没有达到生态保护标准,或者受到生态伦理的挑战。

那么,人类到底需要发展什么样的环境保护技术?学术界对生态危机的根源及未来科技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有学者从技术角度指出,技术发展已由过去的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更加重视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更加倡导共享、可持续利用与发展[1]6-7。

有学者从理论批判与建构角度出发,将生态环境危机归因于人们错误的价值观念,应重新确立人对自然的价值标准,让科技造福于人类,科技也应有利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2]231-234;也有学者从实践角度入手,认为实现科技与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应该确保公众参与科技发展的决策,让公共问题在公共领域层面接受伦理考量[4]55-62。

基于以上文献,本文将从生态伦理思想、环境保护技术以及从生态伦理的视角考量环保技术本身及其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生态伦理思想: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先导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思想及实践,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先哲们早就有关于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关系的生态哲学思想,对实践活动也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思想和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且影响和渗透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孔子看来,应把对自然的神圣性敬畏赋以天道,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理念应成为人类生活的信念和行为规范[5]8385-8388。

《礼记•月全》中就对人类作用于自然界的行为进行了限定和要求,在万物复苏的春季,人类必须做到,“昆虫未蜇,不以九田,不麋,不乱,不杀,不杀胎,不夭夭,不覆巢”,强调要遵守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按照原则和规律行事,保护动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动物的种群能够自然延续下去[6]11。

就技艺与伦理道德之间的关系,儒家一直坚持的根本之道是仁德应驾驭技艺之上,其对古代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为基本原则,坚持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世界观,自然万物应袭其自身发展之道,而勿有人为干预之技。

佛教强调要给予事物的完整性,尊重个体在宇宙中的意义和价值,懂得把生命的科学和生命的神圣统一起来[7]250-252。

佛教提倡的“吃素”、“放生”和“不杀生”在一定意义上是要严格控制人的欲望和需求,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观划清了界限[8]27-31。

因此,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中国古代哲人们都在思考如何协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并对如何保护自然表明自己反对人为干预之技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世纪美国生态伦理哲学作家海明威通过《乞力马扎罗的雪》《最后一方静土》《老人与海》等一系列的作品蕴含了他的生态整体意识的伦理思想。

他向往回归自然,但却热衷于享受征服自然的快感,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由此可见,他对待自然的思想具有双重性[9]194-195。

美国的生态伦理学家汤姆•里根认为人类存在三个层次的需求,分别是生存需求、社会需求、奢靡欲望需求,每当人类与自然界产生冲突,符合生态伦理道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先满足基本社会需求,抑制奢侈消费。

二战后,哈里森•布朗在其《人类未来的挑战》一书中指出,由于人类自我膨胀及无节制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导致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唯一的出路就是有限度地发展,建立新的社会整合机构[10]31-38。

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在其著作《生存之路》中反对人类的“过分”行为,主张对大自然的“消费”应采用“适宜”的态度。

英国学者E.F.舒马赫在其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中揭示了人类滥用自然资源,从而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威胁。

他主张发展一种“中间技术”,这种技术介于拖拉机和镰刀之间,即“先进技术”与“传统技术”两者之间,以保护生态环境[11]74-82。

实质上,这种技术就是所谓的环境保护技术。

1962年,随着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的出版,民众对生态环境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西方民众走上街头,发动声势浩大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示威运动,强烈要求政府关闭污染企业,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西方国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在其中,环境保护技术获得了肯定,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二、环境保护技术: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平衡技术是人类为了改造世界、获取更高生产力而创造出的各种方法、手段、工艺等的总称。

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产物,服务于人类。

技术的不断创新进步也成为人类不懈追逐的目标,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境界。

然而,技术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奴役了人,成为人的异化的对象物存在。

20世纪以来,现代技术快速发展,加速了这一历史进程。

随着现代技术“权力”的不断扩张,愈加体现了技术自身的价值目标,然而现代技术无法掩盖其自然属性。

以采矿选矿技术的发展为例,该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是破坏原有的地质生态,从天然自然之中索取必要的物质材料,经过诸多不同的程序,除去有害杂质,从而提取出人类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有用成分。

该技术改变了自然界原有的地质地貌,也从根本上改变了生态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森林破坏等。

此外,以汽车制造技术的发展为例,作为技术人工物,它是由诸多不同类型的技术产品整合而成,如发动机、车身、电气设备、玻璃窗、轮胎等,并且每一种技术产品都是由多种不同的材料、方法、手段、程序等合成,皆存在着物质资源的输入与输出,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

汽车的使用也会产生诸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能源消耗等问题。

汽车工业的繁荣加剧了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大大超出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

总之,当代技术的发展已经加速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超出了自然界所能承载的负荷,造成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12]1-2。

进入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危机依然严峻。

为了协调技术进步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人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各种新技术即环境保护技术,此类技术能够科学利用自然资源,有效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有利于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的矛盾,从而实现技术进步、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正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技术,改变传统价值观念,构建新型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努力建设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社会。

当代科技加速了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

当代技术的发展不仅上升为国家意志,而且已全面服务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人类通过不断地调整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来消解传 统技术之“弊”。

技术理性已经深深地渗透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13]34-36。

环境保护技术按照人的意志和诉求来为人类服务,它已经按照自身的逻辑和内在要求来运作,不断地规避传统技术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技术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生产当中的污染治理、有效节约资源等方面。

三、环保还是不环保:环境保护技术的生态伦理论之争从技术的价值论角度来看,技术存在着正负效应,为了规避技术的负效应,人类必须发展好的技术推动环境保护技术的进步,抵制“不环保”的技术,从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环境保护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在有效解决人类经济发展问题的同时,必须能够做到有效降低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在这一点上,产生负效应越小的技术更能得到生态伦理的支持。

当前,人类必须对环境保护技术的生态保护标准做出底限要求,而其上限是无限的,是人类对环保技术的生态保护的无限要求和不懈追求,以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1.环境保护技术理应“环保”:生态伦理的支持现代技术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把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断提升人的自我价值然而现实却是生态危机加剧,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日趋紧张。

人类必须改变传统技术发展的方向方式、路径,将技术进步与生态保护两者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环境保护技术。

当今时代的技术创新必须服务于人类社会,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此,人类必须行动起来,尽最大努力降低技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和生态治理经验。

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利好,中国政府根据生态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了不同领域的一些重点发展的技术项目,如针对火电、钢铁、水泥等工业烟气的治理列出了《2014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工业烟气治理领域)》(包含了如细颗粒物预荷电增效技术、低低温电除尘技术、电除尘器高频电源供电技术等技术);针对水污染治理领域发表了2015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水污染治理领域)》,该技术目录包含了处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有效回收和集中处理技术,如增强型膜生活污水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技术、兼氧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低氧高效一体化生物倍增污水处理技术等。

此外,环保部门还针对汽车尾气和城市垃圾污染问题分别列出了国家鼓励发展的一系列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有效防治技术和城市垃圾的有效处置技术等[14]167。

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也改变了自然界本身,同样也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技术开发是有限度的,应该控制在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即人类的技术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始终控制在自然界生态系统的自身修复、自身调节的限度之内达到这样一种科学合理状态,即人类的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之上,社会进步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之上[15]98。

2.环境保护技术“不环保”:生态伦理的反对在环保工作任重道远的背景之下,面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环保新技术产品必须能够有利于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