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以及问题分析
摘要:2005年,我国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后过渡时期,对外贸易依旧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进出口贸易方式得到改进,在形势看似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仍有着不少隐患。
为了使对外贸易进一步持续稳定的发展,从进出口平衡,贸易顺差;进出口商品结构;出口贸易方式三方面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便最终实现中国对外贸易真正意义上的长期稳定发展。
关键词:进出口平衡贸易顺差进出口商品结构进出口贸易方式
一、概况
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式发展于1979年。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有了飞速的发展,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16.0%;至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使我国更好更快的融入国际经济社会;到2008年,我国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65.3%,与全世界的经济联系已经非常密切,可说是全球贸易强国,按照官方汇率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2009年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重由2008年的8.9%提高到了9.6%,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
从2005年开始,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中主要产业获得的过渡期大部分结束。
进入后过渡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开放市场。
进口关税降至承诺的终点;取消所有非关税措施;农产品关税配额数量达到最高点;贸易权完全放开。
从2004年下半年起,所有个人和企业都可以从事进出口业务;服务贸易中大部分领域将取消限制,允许外商控股或独资;按透明度原则接受贸易政策审议。
同时,中国可以享受世贸组织其他成员提供的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参加世贸组织谈判,直接参与制定多边经贸规则,充分发挥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作用;与申请加入世贸组织的新成员进行市场准入谈判;享受作为发展中成员的权利;获得多边贸易体制保障,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与其他成员贸易和投资方面的纠纷。
这样一来,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得到进一步加深,在我国市场更加开放的同时,国外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程度也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2005年至今,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始终保持稳定增长,出口总额整体仍旧大于进口总额,贸易顺差依旧大幅度存在,但有减小的趋势;加工贸易增长趋势逐渐缓慢,一般贸易呈
现上升趋势;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愈加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类产品出口整体呈现增加势头,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资源类商品出口速度涨势减缓,初级产品和资源类商品的进口有所增加。
在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看起来势头良好的情形下,依旧存在着很多隐患以及需要改进的细节问题。
(一)对外贸易总额稳步高速增长,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贸易顺差局面严重
表1 2005-2010年1-3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良好发展的势头,甚至在更久远的近现代时期,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就已经成为了对外大量出口商品。
2005年至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进一步稳定持续高速发展,增幅显著,总体上出口金额大于进口,出口增速大于进口(表1),顺差规模屡次创历史新高,虽然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贸易差额曾经一度缩小,甚至在2010年3月出现了贸易逆差,但这只是由于世界经济动荡的影响,外需受到抑制,一旦世界经济复苏,我国贸易大幅度顺差的情况依旧会存在。
大幅度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产业的进步和竞争力的增强,说明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深刻密切,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市场中,也使中国更加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由于对外贸易依存度,即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0%以上,表明了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加强,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结果,但也可以看出对外贸易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大,一旦世界市场出现不利的波动,对国内市场将出现重大的影响,使国民经济发展受挫。
受此次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8以及2009年进出口总额出现增幅减小甚至总额下降(表1),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增长幅度9%和8.7%相较前几年持续10%以上的增长有所下降(2007年为11.4%、2006年为10.7%)。
调控进出口的平衡,减少贸易差额始终是中国对外贸易的目标之一。
虽然大幅度的贸易顺差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对外贸易的稳定和谐发展,但在现阶段,在中国还处于并且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充分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出口我国的优势产业,如劳动密集型、小型制造业等,这样有利于发挥我国自身的优势,与发达国家达到互补,加强与发达国家贸易伙伴的贸易联系,利于对外贸易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顺差的扩大意味着外国对我国的依存度的增加,要注意协调好与别国的贸易关系,减少由于大额的贸易顺差产生的贸易摩擦。
(二)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表2 2005-2010年1-3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表3 2005-2010年1-3月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金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鉴于我国出口的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国家通过调整和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进出口关税、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等措施,大力推动机电和高新技术类产品的出口,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类以及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虽然2008、2009两年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机电类产品出口增速有所下降,但经济危机结束后的回升趋势显著,总体呈现良好的上升状态。
近几年,我国初级产品以及资源类商品的进口有大幅度的增加,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表现,但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隐患。
首先要看进口的初级产品的用途,如果是补充国内自用部分,那自然可以补充国内由于人多地少所造成的不足,但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我国的资源已不足以应对工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然而如果国外产品挤占国内产品的市场,由于国外的机械化程度高,技术先进,生产率高,产品必然价格低质量好,于是将会对国内的初级产品市场造成冲击,不利于我国初级产品的发展。
如果进口的初级产品用来从
事出口加工业,那么初级产品进口的增加就等于预示着中国加工贸易的增加,预示着出口加工业的增加,预示着中国对外贸易出口的增加,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初级产品的加工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要抑制这部分的加工业。
所以可见,并不能单纯的认为初级产品以及资源类商品进口量的增加就代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得到了改善。
优化进出口商品的结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现阶段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的改善,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将占据出口贸易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出口初级工业制成品以及加工产品仍然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模式,很难改变。
在此基础上,想要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要更多的从增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品入手,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推进机电类和高新技术类的商品出口,控制部分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资源类商品的出口,对我国有能力有技术生成的商品限制进口,逐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三)出口贸易方式
表4 2005-2010年1-3月中国出口分贸易方式
金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2005年至2010年3月,从总体来看,加工贸易进出口保持着稳定平稳的增长,一般贸易快速增长,增长快于加工贸易。
一般贸易比重上升,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上升。
这代表了我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出口加工业保持着稳定的增长。
通常情况下,加工贸易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低,生产的多为低附加值产品,附加的利润率也非常低,所赚取的利润很低。
然而,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利于扩大出口,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
为了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应该要优化贸易方式,发展一般贸易,减少加工贸易的比重。
由于加工贸易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大力抑制
不符合现状,这就需要在加工贸易正常发展的同时鼓励刺激一般贸易,提高一般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从而优化贸易方式。
二、结语
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社会劳动,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均衡发展。
使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状况得到彻底的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难以在短期内实现,但却是不可忽视的长远目标。
因此在现阶段的对外贸易中,要在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前提下,注意调整国际收支平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减少贸易摩擦,这样才能让中国对外贸易得到长久的利于国民经济增长的发展,以逐渐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参考文献:《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2005年春——2010年春——中国商务部
《中国统计报告》——中国统计局
《中国对外贸易30年:1978-2008》——余淼杰
经济学2班
乔雪
20080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