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司法心理学
同质论──弗洛伊德、华生,精神分析方法,行为观 察与测量方法。部分预测性──生物层面和心理层面
弗洛伊德:肯定了人在本质上的共性,将恶的冲动与 本能视为人类所共有的动力基础,将性能量作为人类 行为先天的动力源泉。 在他看来,人类在本性上是同质的,而在社会中之所 以表现出恶与善、越轨与遵从,是后天社会化的结果, 社会化程度体现为能否抑制与调节原始(自然)冲动 的超我与自我的建构与水平。
一、一般心理特点
(一)认识犯罪人的原则── 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
在法律和社会适应层面上,犯罪心理人与守法者的 区别表现为行为的法律后果,这是社会属性的差别。
在心理层面上,差别是相对的、量的差别。
1、有罪推定和简单化的标签过程,不符合法律无 罪推定的公平原则
2、对犯罪人心理特点的定性要有充分科学的依据
犯罪人特征描述是美国FBI广泛运用的一 种刑事犯罪侦查分析的过程。这些描述 者,或刑事侦查分析家是经过很好地训 练的和有经验的司法人员。犯罪人特征 描述事实上并非应用于所有的刑事案件, 而是更为集中地运用于诸如谋杀、强奸 等犯罪案件,尤其是系列杀人案件。
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原理
1、人的异常行为与心理变态 国外特征描述人员长期以来致力分析的犯罪案
坎特认为人们的差异在于生活目标的选择、所拥有的知识 和他们实现目标时采用的策略。
如果按照特质论所倡导的观点,个体之间的差别在于 人格的差别,特别是组成人格的各种特质上的差别。
而人格之所以成为人格,已经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特 征差别,每个人都只具有自己的人格,这是人的表现 型特征,它可以用来解释个体间的不同,却仍然无法 说明犯罪人群体与守法者群体的本质与规律性差别。
心理痕迹即反映作案时的心理活动,又反映作 案人较为稳定的个性特点 。
相对于物理痕迹具体、显性、客观、可量化的 特点而言,心理痕迹具有抽象、隐性、主观、 无形的特点。前者是直观和直接的,后者是隐 匿和间接的。
二.犯罪心理痕迹的提取
从现场和有关的时空关系上提取;从知 情人记忆中提取。
对于全部案情而言,最初提取的心理痕 迹仅仅是感觉过程,具有零散性,完成 知觉过程,依赖侦查人员的思维活动, 对其进行整合。
需要的冲突与权衡
动机和目标冲突,表现为意志行动中的冲突。
心理学中总结的四种类型: 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
3.决策
指向行为的态度:指人 们对行为的特定态度而 不是一般性态度
主观规范:人们对自己在 乎的人会如何看待自己的 特定行为的信念
知觉到的控制感:人们认 为表现出某种行为的容易 程度
决定一个人与其他人存在差异的本体特征,不单纯来源 于天性和教养,而是一种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
米希尔认为人们对特定的环境信息的反应取决于他们的信 息编码过程、期望、信念、情感、目标、价值观、能力 和自我调整。
班杜拉提出了一个由个人、环境和行为交互影响的理论, 其中自我效能是人们采取何种行为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 因素。
犯罪人: 怀疑对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人员。 司法人员:侦查、起诉、审判、矫正。 相关人员:被害人、证人、辩护人、鉴定人、翻译等。
3.研究维护司法公平与正义,提高刑事司法活动效能 的心理学方法和依据。
五、学科地位
工具性学科 应用性学科 交叉性学科
六、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上都适用于本学科,但 由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完全遵循严格的实验室方 法有极大困难性和不可能性。
件,以系列杀人案件居多。这些系列杀人案件 的犯罪人往往具有某种类型的精神障碍,或某 种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碍或性心理障碍,这些 障碍导致犯罪人具有病理性需要。正是某种病 理性需要,导致犯罪人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 同类犯罪行为。在病理性需要驱使下实施的犯 罪行为,会表现出不同于常态犯罪的特点。
2、行为与人格的对应关系
如果存在差异,其显著水平怎样。
犯罪人在此是广义概念
可从行为产生的角度去认识,用作案人进行标签。
包括可能性作案人和已然性作案人; 确定性作案人和未知性作案人; 法律性犯罪人和实质性作案人。
我们为什么不犯罪的思考: 有法律意识; 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有调节情绪的能力; 害怕法律风险; 有罪责感、罪恶感; 符合规范的的方式能使我满足; 没有机会; 没有犯罪意识……
作为特征描述员,必须具有丰富的行为 心理学知识,相信人们的各种社会行为 均是行为人心理与人格的反映。在作特 征描述时,只要认真分析犯罪人的行为 表现,就可以推测其犯罪时的心理状态、 心理活动内容和他的个性特点。
诺埃尔.W.史密斯教授根据因果关系在不同心理学 体系中的位置归纳出了四种范畴:
“⑴机体中心论体系──因果关系以机体为中心。如认知 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 ⑵环境中心论体系──因果关系以周围环境为中心。 如行为分、生态行为科学;
⑶社会中心论体系──因果关系以社会群体为中心。如 社会建构主义;
犯罪侦查学与法医学──提供复原、证明犯罪的科学技 术。
刑法学──关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法律后果的法律 规定。
刑事诉讼法学──规范司法活动的基本程序。
监狱学──对服刑人员进行矫正的法律依据和环境特征。
四、研究对象
1.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产生作用的各类心理现象。
2.参与刑事司活动的个体、群体在担任不同角色,处 于不同情境,相互产生作用时的心理特点。
⑷非中心论(或背景的交互作用论)体系──因果关系 不以任何单一的源头为中心,而是由事物间的关系或 事物场构成的。如社区心理学、辩证心理学、直接实 在论、生态知觉或生态实在论或生态心理学、环境心 理学、交互行为心理学、操作主观性、现象学心理学、 可能的渐成论心理学。”
(三)参照,犯罪人存 在不完全社会化和错误社会化的人格缺陷,并从行为 中反映出来 1、以能否满足个人需要作为衡量行为是否可行的认知 标准 2、通过中和作用,否认规范的约束,对犯罪选择给予 自我合理化解释,从而减轻抑制越轨冲动的罪责感与 罪恶感 3、对选择犯罪具有侥幸,犯罪行为及结果起到强化物 作用 4、缺乏符合社会整合目的的人生目标,缺乏责任意识
刑事司法心理学
第一章 导论
司法是国家权力之一。指由法律赋予司法权的国家机 关适用法律的活动,依法处理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 的过程。 重要特征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用特定的方式去调整和 解决国家与公民或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及其权益的 争议。 司法程序──民事、刑事、行政
一、我们在关注什么
从刑事程序的阶段上看,可以总结刑事司法心理学的 基本作用。
行为意图
实际行为
三、犯罪后的心理体验
满足与欢愉──成功 恐惧与紧张──惩罚 自责与逃避──罪恶 忧郁与绝望──失败或目的差别,压力 侥幸与期待──强化
思考:
我们与犯罪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三章. 心理学在侦查中的运用
侦查──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在办理案 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 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
行为反映心理,但不是认识心理的唯一指标:
常识性的经验与道德标准 法律的犯罪构成标准 心理学的测量标准 类比的统计学标准 行为归因标准 情绪变化的观察标准
3、避免个别代替整体,典型代替普遍,主观代 替客观
4、以发展的视角认识犯罪人的认知和人格
(二)犯罪学与心理学对犯罪人的认识
异质论──龙勃罗梭,物理学方法,不具预测价 值──物质层面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的行为模式是其独特人 格的反应。例如,性格开朗的人,其行为奔放 自由;性格拘谨的人,其行为严谨刻板。特征 描述员在对犯罪人进行描述之前,必须要详细 地了解犯罪行为的细节。他们需要细心审视发 案现场照片上的细微之处和尸体解剖报告,详 细调查证人及被害人的生活背景及案发时的行 为及心理感受,力图从犯罪行为的细节中了解 犯罪人的心态和人格特征。
二、犯罪前的心理冲突与决策
1.对法律风险的认知
对社会中的每个人而言,犯罪所带来的可能性惩罚是 平等存在的,是实施犯罪的事实风险,而个人对事实 风险的知觉却存在差异。
高估事实风险,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诱惑力,而低估 事实风险或者自信有规避风险的能力,无疑会强化选 择犯罪的尝试。
2.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
华生:犯罪人的本质特征不由先天的生理基础和 后天的心理内容所决定,而是完全由外部环境所 造就和调节,不同的环境不仅可以预测个体今后 的社会适应,也是解释犯罪原因的出发点。
异质论和同质论的争辩,是哲学史上天性与教养 命题在犯罪人研究中的延续,直到目前仍然没有 定论。
特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习, 各种心理学方法。基本预测──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
调查是对判断(假设)的检验与完善过程, 从而证明案件的发生和作案者身份。
第一节.犯罪心理痕迹检验
一.犯罪心理痕迹
犯罪现场的物理痕迹和相关人员 记忆中所提取的,能反映作案人动机、 目的、能力、情感、情绪、性格、气 质等综合性信息。
现场物理痕迹是心理痕迹的载体;
被害人、知情人的记忆信息是心理痕迹的认知 线索;
个性特征与行为习惯──气质、性格、能力、标 识、频率、经验、经历。
3.对心理痕迹进行综合
归纳由物质痕迹中所反映出的各种心理现象, 进行犯罪心理画像。
取证──注意证人证言的可靠性,注意证据的科学性, 发挥专家证人的作用。
讯问──证人、报案人、被害人,注意可靠性分析。
审讯──嫌疑人,并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
(一)发案阶段
案件的出现首先是物质存在的时、空现象。 除了何时?何地?何事?明确外,其他信息要 靠我们从已有的物质痕迹中去进行推论,再得 出如何因?何种手段?等信息,从而确定侦查 的方向和范围。
1.动机和目的:
动机直接关系到案件的性质,对动机和目的的最 初判断等同于假设的提出。而假设错误,检验的过程 也就失去意义。
天生犯罪人理论从犯罪人所具有的人类学特征入 手,用客观测量的方法区别出了犯罪人与守法者 在人类学、生物学方面外在的特征,并使用返祖 现象、退化等概念演绎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