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一年级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一年级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浅谈一年级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入格刚入学的新生,无论其生理、心理,还是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对新生活感到十分的新鲜和渴望,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孤独无助的感觉常会伴其左右,形成了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断奶期”。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憧憬,正确引导和评价他们的言行,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都是十分重要的。

“不经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一入学就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学校常规的训练,有助于儿童尽早步入正轨。

1、明理导行寄宿制学校对入学儿童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是全方位的,除了日常行为,如坐、立、行、排队、文明礼貌等方面的常规教育外,还应注意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

但是,这些规矩和要求,要想让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下子就记住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和规范要琅琅上口,简单易记。

儿歌、游戏等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立正时,让学生背:“两脚并并拢,中指贴裤缝。

两眼看前方,抬头挺起胸。

”课堂内,要学生说一说“上课怎样坐”——“头正、肩平,胸挺起”,“小手?”——“放放好”,“小胸?”——“挺挺起”,“眼睛?”——“看老师”,“脸上?”——“笑眯眯”。

在一问一答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

2、示范导行低年级儿童的模仿性很强。

教师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教师良好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

人们常说的“身教重于言教”,就是指教师要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道德要自己做得到。

上课起立时,教师标准的站姿,就是无声的命令;下课后,教师俯身捡纸,就是最好的榜样。

对学生好的行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洋溢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微笑,都能对学生起到激励的作用。

二、有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讲究科学。

不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一味地高标准严要求,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1、讲究科学性和渐进性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由易到难,把握好训练的层次,将学生应掌握的规范分解成若干个小点,帮助学生逐渐掌握。

一个规范可以分“小步子”实施,一步一步地训练,使学生一步上一个台阶,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也可以一个月或一周抓一个训练重点,一点一点来训练,逐渐增加训练内容,将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中去实现,而且要允许学生反复。

2、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由于小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他们的认识和行为常常会不一致。

即使他们了解并熟记了各种规范和要求,有些不良的行为习惯仍旧会冒头,将教师辛勤工作的成果付之一炬。

这就要求教师要随时抓苗头,强化常规训练。

例如,针对怎样上自习课进行的专题训练,其步骤是:首先教给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先预习再上课,先复习再做作业的好习惯;其次,让学生每个准备一些课外书,养成多看书的好习惯;最后,进行模拟课堂训练,让学生从开始上课——做作业——自己看书——完成作业的顺序,进行“彩排”,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指出。

这样反复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而且强化了常规管理。

三、内化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任何规范和要求都仅仅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因,激发、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集体教育才是根本。

1、推行岗位责任制度低年级的孩子最崇拜老师,期望当小老师,小干部,因此,老师要给孩子创造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

建立值日班长制,检查卫生、领读、课间文明督察等,让每位学生轮流尝试角色体验,既培养了责任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2、开展评比竞赛活动引进激励机制,能激发低年级儿童的进取心。

如开展“比一比,赛一赛,谁的常规做得好”、“流动红旗到谁家”等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常规要求落实每一位学生的行动中去。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所以,低年级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

谈一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年级学生刚刚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天真无邪,活泼好动,自律能力差,行为习惯差异大,很多习惯需要养成。

那么如何促使一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一、开学初达成共识。

记得8月24日校长室和大队部就召集我们以“幸福地扬帆”为主题召开了一年级班主任会议。

我当时就想:这个主题定得真好!是啊,我们又要迎来一批新的学生了,我们就要带着他们扬帆起航了,是多么让人期待啊!会议前,潘校长请我们思考一年级新生要抓哪些常规?如何抓?会议上潘校长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条文上,而是要在行动中培养习惯。

接着我们六个人重点谈了各自在进行常规教育方面的设想达成了共识:一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要抓住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具体细致的指导。

开学初,我们在向学生提出各项要求的同时,从不忘提供具体细致的指导。

如为了让学生明确每天早晨进班后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尤明华老师就在黑板上这样写:1、开窗、开灯;2、擦栏杆、擦窗台;3、交作业;4、认真早读。

前两件事是请早到的四位学生做的。

后两件事要求每位学生都做到。

再如为了教会每位学生扫地和搬垃圾,我们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天手把手地教。

三、有效方法的探讨。

1、一年级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上学、上课、活动、放学、纪律、卫生等等,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无一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如此多的"该"与"不该"往往使刚入学的小学生顾此失彼、应接不暇,单凭老师的说教很难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喜欢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儿歌,为此我们就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编成儿歌。

如:“铃声响,快安静,伏在桌上等老师",“铃声响,坐端正”,或者是“上课铃声响,快快进课堂,上课守纪律,坐正看前方。

"在儿歌的带动下,学生会由吵闹变为了安静,明白了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读,不知不觉中行为得到规范和强化。

2、用音乐使学生安静下来。

如何能使学生安静地度过每天中午的室内活动时间呢?一开始我通过给学生讲故事,讲道理的方法进行教育,效果不好。

接着改用赏罚分明的方法,效果好象还是不够好。

后来我就用舒缓,优美地音乐感染学生,在学生中午看书、画画、捏泥工时我就给他们放些轻音乐,孩子们现在的表现真的让我很欣慰。

这一做法我是从合肥市薛瑞萍老师最近出版的一本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上学的。

现在我们六个人每个人都买了这本书,只要有空就会捧着读。

3、开设文明礼仪教育课程。

我们经常会利用文明礼仪课给学生讲一些文明礼仪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上课不迟到》、《我们都是好朋友》、《文明就餐》等教育。

4、利用好《成长的脚印》。

我们利用好《成长的脚印》上的“我相信我能做到”这一栏目,将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种种要求逐个分解为小目标,减小达到目标的坡度,使他们易于达到一些要求,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目前的问题给自己确定每周努力目标。

经过努力,学生如果达到了目标,尝到了的喜悦,他们又会相继产生新的期望。

对于那些道德行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就帮助他们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从小处着眼,小事做起。

5、家校配合好。

四、各科老师的通力协作。

开学三个多月来我们非常感谢我们年级的每一位任课老师。

他们和我们每一位班主任的通力协作从开学初的班主任会议上就能看出。

那次会议上第二个要讨论的内容是8月28日夏令营的事,所以把我们年级的三位体育老师:吕凤英老师、周志晖老师、潘雪峰老师和形体课张洁老师都请来很认真地向我们介绍了好几种在体育课和形体课上验证过的,有趣又有效的进行常规教育的方法,让我们深受启发。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章小惠老师非常注意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每个星期都给学生定了具体的目标。

她对行为和心理特殊的学生特别关心。

一(5)班的孙嘉楠,她的父母早就离异,和她生活在一起的外婆和妈妈整天忙着做安利,家里经常有人出入。

特殊的家庭培养出了这个性格特殊的孩子,不懂规矩,不守纪律,对于老师的批评要么是强硬地顶嘴要么是捂住耳朵大声嚷着:“我不要听!”面对这样的孩子,章老师除了及时和班主任卢云联系,还和孩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浅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茂名市第九小学汪健梅《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德育纲要》中指出:“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随着时代进步,文明礼治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社会交往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内在素质和外在涵养将成为人在社会中立足之地的资本。

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受教育者的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公共生活准则。

小学阶段是孩子最佳的行为习惯培养时期,教育者可以引导孩子及改变孩子,使其养成好的习惯,为孩子的一生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复杂、逐步发展的过程。

学生年龄特征不同,行为习惯的要求也不同。

小学阶段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行为习惯、守纪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等。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学生的班主任,学生年级小,班级人数多,独生子女比例大,给工作带来很多的困难。

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我意识到入学教育时就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必须从头抓起,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略,并且自己心中要有整体规划,有步骤的进行。

我在实践中做了以下几点:一、善于利用教育机制,从日常行为规范入手学生都是刚刚从幼儿园入学的新生,不熟悉正规学校的学习生活,也不了解教学常规等等,学生入学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制。

在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时,我就系统地给学生讲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告诉孩子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

俗语说:良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入学教育已经使学生有了在学校要养成良好行为的初步意识。

入学后,我还要在每天的学习生活中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因为文明行为的养成及教育的许多内容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着密切联系,使之有机结合。

除此以外,我还细心观察,一发现有不良行为的苗头,我就提前教育,防患于未然。

尤其是学生一有好的行为现象发生我就特别表扬,鼓励他们,告诉学生他们做的很棒,并且他们就是年级的表率,给他们很强的自信心。

还要放手给班干部,让他们参与班级的管理,使他们起到督促的作用。

总之,不仅要自己多观察,还要发动学生多观察,互相监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人人有则,积极地参与。

二、注重实践,持之以恒,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不仅有利于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真正体现课改理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