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卷
一、基础知识部分
1.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独怆然而涕下(悲伤凄恻的样子)
B.会当凌绝顶(凌驾)
C.从今若许闲乘月(如果)
D.浩荡离愁白日斜(无限)
2.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下面诗句中使用了通假字的一项是()
A.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B.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D.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齐鲁青未了(不尽)B.莫笑农家腊酒浑(浑浊)
C.吟鞭东指即天涯(呻吟)D.决眦入归鸟(眼眶)
5.下列对《古代诗歌五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
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是一首写景抒情诗,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尾联诗人似乎意犹未足,故而笔锋一转,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二、填空题(共1小题,每小题0分,满分0分)
6.按要求默写出诗句。
(1),独怆然而涕下。
(2),吟鞭东指即天涯。
(3)箫鼓追随春社近,。
(4)岱宗夫如何,。
三、阅读理解
7.阅读《登幽州台歌》回答下列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
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3)“古人”“来者”分别指的是。
“独”字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
(4)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8.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赏读并完成题目。
①诗歌中“阴阳割昏晓”和“齐鲁青未了”都写出了泰山的特点。
②“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决眦入归鸟”一句蕴含了诗人之情。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着的深刻人生哲理。
(2)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①造化钟神秀
②阴阳割昏晓
(3)诗歌的尾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4)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写“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9.阅读《登飞来峰》一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
抱负呢?)
(4)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5)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实则指。
(6)这是一首哲理诗,一、二句作者用“”突出塔之高,为下文作。
(7)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10.阅读《游山西村》,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农家拿鸡和鱼招待客人,“足”字可见其热情好客。
B.颈联中的“春社”和鲁迅笔下的“社戏”一样,都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
C.“拄杖”说明诗人已年迈,加之去职回乡后的郁闷,所以诗人不愿乘月叩门叨扰人。
D.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2)请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蕴含的哲理。
11.读《己亥杂诗》,回答后面问题。
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的作者是清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人名)。
(2)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3)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4)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
睛①
杜甫
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
(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同步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知识部分
1.【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会当凌绝顶”的“凌”意思是升,登上。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2.【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解答】A.有误,停顿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CD.正确。
故选:A。
【点评】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3.【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
【解答】ABC.没有通假字;
D.曾:同“层”,重叠。
故选:D。
【点评】通假现象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放到文言文翻译中考查,是较为重要的一种文言现象,平时一定要注意多积累。
4.【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诗句中关键字词的理解。
【解答】ABD.正确;
C.有误,句意为:我一边吟诗,一边挥动马鞭向东,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吟:吟诗。
故选:C。
【点评】解释文言词语要注意:
(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根据平时积累判断其意思和用法;
(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
要熟记课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
5.【分析】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和赏析,注意通读全诗,掌握诗歌体裁,写作手法,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解答】A:正确;
B:正确;
C:不正确。
《游山西村》是一首记游抒情诗;
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诗歌诗歌的字词、体裁、写作手法以及诗人情感等。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