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法构建活力课堂
【摘要】目前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面临升学考试,再加上家长的压力,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学生,对体育课学习报着无所谓的态度,躲学、厌学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从激发兴趣,改变教学方法,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
【关键词】兴趣情感前言:连续几年我担任了小学高年级的体育教学,在教学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爱动、好动、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
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少的学生中,也的确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为上体育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怕吃苦受累,借故请假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甚至放弃;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课外活动也很少参加。
由于学生面临着小升初考试,能否进入重点中学,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再加上女孩生理特点,他们只重视文化课程学习而忽视身体素质提高,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如何改变学生厌学体育行为,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呢?为此,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从中体会到了体育课堂的魅力。
一、培养师生情感,点燃体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兴趣的先决条件。
实践证明:有些学生对体育失去兴趣,是从对体育教师的不信任开始。
皮革玛丽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着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
在教学中多采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
使其受到鼓舞,多表扬少批评,尤其是对于体育成绩较差、落后的学生,绝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他们,那样会使他们对体育活动产生自卑,及至畏惧感,进而使其失去对体育的兴趣。
反之,则会使部分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内容的学习,产生“别人可以,己亦可谓”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因此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关心、热爱学生,给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学生自然会尊敬,拥戴老师,这样师生相互信任,相互吸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培养融洽的师生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学习的过程中,与之朝夕相处的老师发挥着巨大的师表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至师德与师能往往成为学生模仿对象。
因此,体育教师用高尚的情操,广博的知识和健美的体魄,优美的示范,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直接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学习信心,从而燃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二、改变教法,优化学法,激活课堂
1、人人做小老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面向全体,注重个性,人人受益;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兴趣出发”。
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加强学生的体验和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人格,放权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发展个性,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在开学初前几节课我就布置学生,从体育班委开始每人做一节
课8-10分钟的老师,带领大家做准备活动,自己自编徒手操自喊,带领全班同学一起做。
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同学兴高采烈满口答应;而那些性格内向的、上课怕运动的学生则低头不语,我看到这种情况就笑着说:“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实在有困难的可以请老师或体育班委帮忙。
”经过一学期,班上的学生都做了一回老师带领同学做准备活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的、上课怕运动的学生接到任务时开始很紧张,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都能完成任务。
2、结合学校特点和学生要求,改革教材内容
在目前体育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针对性和实用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规定课时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
从目前实施的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各年级段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特别是此阶段的学生,随着生理、心理的特点,一种综合效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
这就要求教师全方位开发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变“教材牵着教师走”为“教师牵着教材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点睛画龙,不是照着教材死搬硬套,学生根据教材要求通过尝试练习、思考讨论,交流反馈、师生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我校而言,学校班级数多、人数多,活动场地小,体育课大多安排在第三节课以后,同时上体育课的有十几个班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计划中要能以大纲为指引,摆脱教材的束缚,结合条件
自编实用型的教材来教学。
例如在教学中可多安排些以小组为单位的对抗赛(篮球、跳绳、踢毽子、乒乓球、滚铁环、接力赛跑游戏等);再则,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体育项目进入学生视野,如保龄球等,是目前在社会中常见的体育项目,学生兴趣比较高,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利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制作教具,加以指导或传授相关知识。
通过教师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爱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
以学定教,形成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个体化学习兼容并存,使多边互动的优化学习机制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3、恰当使用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师生之间信息的通道。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得信息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
可以见得,视觉在课堂教学中是最重要的。
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
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
看到内容的30,自己看到和听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给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材料,通过图像、图片、声音等综合性多媒体技术,带给学生生动的、直观的印象,这是讲解示范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例如在前滚翻教学时,将前滚翻的整个技术动作借助教学软件,通过画面预先录好示范动作、图形分解、以及将蹲撑——两手撑垫屈臂——
低头——两脚蹬地——提臀收腹——重心前移团身滚动——后脑、肩、背臀依次触垫——抱小腿蹲撑起立的文字打印在屏幕上,结合课的需要重复播放画面、讲解动作,加上师生的不同示范。
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了清晰完整的技术动作印象,练习起来就更简单、更积极主动,掌握理解动作要领就更快、更直观,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的就调动起来了。
三、以竞赛提高学生参与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现在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再加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在家庭中得到百般呵护,养成自我为核心的性格特点,而离开家庭这则会产生较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全感,甚至过于内向性格孤僻。
竞争是体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特点,在游戏中加入竞争因素,其目的就是要求学习顽强拼搏,勇敢自信,在与同伴的默契配合中,获得取胜后的成功感受,从而发展自身能力,如“看谁命中
多”、“看谁跳得远”、“看谁跑得快”,参与者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使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压抑的情绪得到积极、健康的发泄,逐渐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学习的紧张和疲劳。
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意面对全体学生,利用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团队的意识。
如“攻守堡垒”、“迎面接力赛跑”、“滚球接力赛”等,在为小集体努力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受到集体气氛的感染,在同学的影响和激励下,当发现自己的小集体处于不利地位时,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心理及做出努力的过程,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对环境的适应
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同时,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需要默契地配合,使他们的身心彼此的沟通,这种直接、随意、有爱的气氛,有助于减轻个人孤独感,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奋发进取的意志和感受力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不但能提高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对形成学生良好的性格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要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断摆脱传统教法和过程模式的束缚,寓体育兴趣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快乐,培养其良好态度和自觉的锻炼习惯,使他们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体育教学》2009年.
[2] 《中小学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