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2张PPT)
第三部分(13)
总结全文,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 并对中国的新一代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5
理清文章的结构
1 提出观点
3 得出结论
2 分析问题
6
品味第一部分 1.第1段写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1段是此次演讲的开场白,作者首先表达了对被授予特别荣 誉奖的感谢,说明了自己写《怀念》这篇文章的初衷,并由此引出 演讲的主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14
疑难探究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与 本文的中心论点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主要列举的事例为:一 是第④段举了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二是第 ⑫段中举了“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的事例。王 阳明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淹没 了的观点。“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在“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 观点。两个事例都作为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
8
1.文中举王阳明“格”竹子失败的例子,想要说明什么?
举王阳明“格”竹苦思最终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传统儒家 对实验的态度是误将“探察外界”和“探讨自己”两种完全不 同的活动等同,这是由儒家传统的看法决定的,从而证明了“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一观点。
2.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
在曾经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基础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演讲者作为接受过中西方教育并获得巨大成就 的科学家,非常敏锐、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缺点有久远的文化背景, 而且形成了较大的危害,会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进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所以演讲者根据现代学术 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 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11
5.文中第12段,作者举自己的经验为证,有什么好处?
①本文并不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而是一篇演讲。演 讲注重沟通交流,在演讲中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真实而 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效果。
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从反面深刻地揭露了传统的中国 教育的弊病,论述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更具说服力。
3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4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 了什么内容? 第一部分(1—2)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二部分(3—12)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在 的问题,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阐述实 验精神的重要性。
2.“格物致知”一词出自《大学》,其含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7
品味第二部分 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一层(3—5):阐述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病——不重视格物致知, 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
第二层(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分析当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并现身 说法,深刻揭露传统教育的弊病,也表明了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0
4.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了语 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大部分,强调了中国学生轻视实验、不 愿动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都得近一百分”突出了中国学 生考试成绩好;“常常”“不知所措”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 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
字词梳理
丁肇中( zhào )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朱熹( xī )
论语( lún ) 儒家( rú )
袖手旁观( xiù ) 测量(liánɡ) 埋没( mò )
彷徨( pánɡ huánɡ ) 探索( suǒ )
2
字词梳理
词语解释
瞭望:登高远望或特指从高处或远处监视敌情。 缅怀:怀念或追想(已往的人或事,含崇敬意)。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③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者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 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有重要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12
品味第三部分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13
疑难探究
1.演讲者发表这样的演讲有什么现实意义?
通过实地实验得到知识,是有计划、有目的地积极探测 客观世界。
9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的“眼光”“勇 气”“毅力”三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这三个词语按逻辑顺序排列,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 有眼光,能选择正确的目标;选择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 必须有勇气,同时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15
疑难探究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写作思路。
文章一开始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 物致知”的意思;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传统中国教育 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淹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以实 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分 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 个意义,总结全文。
16
主旨归纳
本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现状, 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培养真正 的格物致知精神。
17
写作特色
1.思路清晰。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
论——结论)”的结构进行论证。本文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然后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 的弊端以及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最后揭示“格物致 知”的真正意义,并表达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