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docx

(完整版)伊朗电影简史.docx

伊朗电影简史如果追寻伊朗历史上的视觉表现形式,公元前 500 年以前的波斯波利斯的浅浮雕可能是最早的例子。

波斯波利斯是阿喀美尼朝古王国的祭祀中心。

这种风格的视觉表现形式在1000年后萨珊王朝统治下达到鼎盛。

西伊朗的浮雕描绘了复杂的狩猎场景,动作栩栩如生。

从受伤的野猪在逃窜的图上,我们甚至可以发现电影中“特写”手法的鼻祖。

阿拉伯人入侵后,拜火教被伊斯兰教取代——对形象符号的崇拜被禁止,而波斯艺术继续它的视觉实践,最好的例子就是走缩微制品的方向。

另外一种非常流行的艺术形式叫“Pardeh-Khani ”(用图画来讲故事),这有点像日本默片时的弁士。

讲故事的人随着故事进展,揭开一幅幅图画。

另一种艺术形式叫“Nagali,”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通常在茶馆作娱乐表演,这是当时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活动的主要形式。

作为Nagali 表演艺术家,要求他必须能说会道,有副唱歌的好嗓子,这不亚于今天对剧场演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他必须想象力天马行空,随时根据观众的反应即兴表演,现编故事。

他从挂在墙上的图画(通常是宗教领袖、运动明星、传奇人物之类的画像)得到灵感,揉到自己的故事里。

Nagali 的主题往往关于伊朗国王东征西讨的丰功伟绩或者亚历山大大帝驰骋亚非的历史故事。

在电影问世以前,伊朗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比如木偶戏、皮影戏、滑稽戏、专门表现宗教受难的戏等等。

说到伊朗人对形象化的认知,不得不提久远的诗歌文化传统。

从古波斯的赞美诗开始到伊斯兰苏菲派诗歌,以及当代伊朗诗歌,都可以找到波斯人善于形象创造的实证。

象征、叠用等修辞手法的广泛使用,赋予伊朗诗歌特殊的视觉意义。

电影进入伊朗那要上溯到1900 年 8 月 18 日,伊朗人第一次把日常生活的景象记录到赛璐珞上。

Ebrahim Khan Akkas Bashi 是国王莫札法尔·丁的宫廷御用摄影师,他在国王第一次出访欧洲期间随伺左右,在法国巴黎的博览会上接触到了电影术。

于是国王下令Akkas Bashi 购买相关设备回国,以后就可以在宫中拍摄了。

Akkas Bashi 第一次运用这些新买的机器是在比利时参观花会期间,那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由伊朗人拍摄的影片,虽然它的用意不过是为了记录国王的起居。

不像世界上别的地方,电影被当作大众娱乐媒介,电影是国王买入伊朗供贵族消遣的,始终局限在皇亲国戚的小范围内流通(这跟日本颇为相似)。

盛大的婚宴节庆上,放上一段从俄罗斯进口的法国喜剧短片是上流社会很时髦的风尚。

面向大众的放映最初发生在1904 年的德黑兰,由 Ebrahim Khan Sahaf Bashi 举办。

他从欧洲带回爱迪生活动电影放映机,在自家古董店的后院放映。

1905 年, Sahaf Bashi 在首都开了全国第一家电影院,没有椅子,观众必须席地而坐,来看电影的也多是上流社会人士。

但这家影院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因为Sahaf Bashi 是民族主义激进分子,且喜欢鼓吹君主立宪政体,一个月不到就关门大吉了。

此外,反对他的宗教势力还查封了他的放映机。

Sahaf Bashi 自身难保,被流放边疆,说来这大概是伊朗史上第一起电影审查的案例吧。

两年后,一些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移民想凭借私人力量在伊朗兴建新的电影院。

Russi Khan 是这些新老板中最成功的一位。

因为和皇族的亲密关系,他可以在宗教势力的反对下大肆扩张自己的电影版图。

在伊朗北部和德黑兰驻扎的沙俄军队也是他可以借助的得力外援。

1909 年,国王穆罕默德·阿里(莫札法尔的继承人)倒台,立宪主义者得势,Russi Khan 顿时失去了保护伞,他的影院及制片厂都被民众破坏,很快德黑兰的其他电影院也纷纷关门。

电影院在伊朗的再次兴起是在1912 年,由亚美尼亚人 Ardeshir Khan推动。

伊朗的电影史学家相信 Ardeshir Khan 已经开始把影院当作商业来经营。

因为一些地方保存有旧的电影放映设施,所以不少人纷纷尾随而至。

那时另一个重要的影院业主是Ali Vakili ,他兴建了一些小电影院并创办了最早的娱乐刊物。

伊朗电影的先驱继 Akkas Bashi 后,Khan-baba Khan Mo'tazedi 也是最早的摄影师之一,当然他同样效力于宫廷, Khan Mo'tazedi 本来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一家国外的电影公司打过工,学会了基本的操作技术。

于是1916 年他回到伊朗时,顺便带了一些电影设备,不料爱好却成为了一生的事业。

Mo'tazedi 做御用摄影师后,在宫中拍下相当多的日常生活纪录片。

Mo'tazedi 也是 20 年代前第一个专为女性作公开放映的人。

从20 年代后期始, Mo'tazedi 一直在伊朗电影界工作,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电影院老板。

最早为进口外语片配上波斯语字幕的也是他。

1925 年,年轻的亚美尼亚裔伊朗人Ovanes Ohanian 发现,没有专业人材根本没法拍电影,他曾在莫斯科电影学院学习过,于是决定在德黑兰创办电影学校。

经过五年的努力,他办起了电影艺术家教育中心。

一开始,学院的基础课程是表演,而不是真正的电影制作。

开学五个月后,在几个毕业生及剧院老板的经济资助下,Ohanian 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伊朗电影,《 Abi va Rabi 》(1929)。

此片是 35mm 的黑白默片。

有人说这部电影完全照搬丹麦电影组合帕特 /帕特森的喜剧模式,因为伊朗人很喜欢看这对搭档的片子。

影评人和公众对这部电影好评有加,不幸的是,两年后的一场火灾将这部电影拷贝付之一炬。

Ohanian 随后执导了第二部默片,但因为同期上映的一部有声片冲击,票房并不理想,此后再也无法在国内找到投资, Ohanian 不得不离开伊朗赴印度加尔各答开始教学生涯,直到1947 年才返回祖国,并于七年后逝世。

和Ohanian 同时代的第二个重要导演是 Ebrahim Moradi 。

作为 20 年代后期活跃于伊朗北部的游击队员,年轻的 Moradi 向苏联寻求庇护。

他在俄罗斯住过几年,在那里学到了电影技术。

1929 年,他在里海边的港口城市创办了名为Jahan Nama 的一家制片厂。

Moradi 拍完了电影《兄弟复仇记》,但钱却不够完成影片的冲印、发行。

得知首都的电影活动活跃,Moradi 满怀希望前往德黑兰寻求帮助,但他始终没得到机会完成自己的处女作。

几个月后,他开始拍新片《好色男》,这部无声情节剧1934 年公映,评论非常不错,这也是二战结束前伊朗本土完成的最后一部剧情长片。

阿布杜尔·侯塞因·沙班达阿布杜尔·侯塞因·沙班达被誉为伊朗有声片之父,他 1907 年出生于德黑兰。

1920 年代,这个年轻的作家到印度学习古波斯语和历史。

孟买的大学教授鼓励他尝试电影这种新型的媒介。

沙班达通过导师认识了客居孟买的帕西人Ardeshir Irani , Irani 是印度皇家电影公司的经理,他答应投资沙班达的第一部波斯语有声片,于是沙班达才开始自学电影技术。

沙班达又认识了孟加拉电影的先驱Debaki Bose,两人都对用电影展示古老的民族文化兴趣盎然。

当对电影理论有所了解之后,沙班达开始写剧本,Ardeshir Irani 作为他的技术顾问。

沙班达与Irani 共同执导了《洛尔姑娘》,这是第一部公映的波斯语有声片。

影片极其成功,在伊朗连映超过两年。

印度皇家电影公司受到成功的鼓舞,大力支持沙班达拍摄下一部作品。

沙班达接下来为公司拍了不下四部电影。

后来又为加尔各答的东印度公司拍片。

他所有电影的主题都是赞颂辉煌的古波斯文明,以及表达对伊朗拥有乐观未来的信心。

沙班达1936 年返回伊朗,满怀希望得到政府帮助建立自己的电影公司,但以失败告终,后因家庭经济原因,他到伊斯法罕一家工厂工作,不过同时并没有放弃电影,他一共写了18本电影书,主编了 2本杂志。

沙班达直到年过六旬,都一直没有中断电影梦,哪怕最后只能拍一部8mm 的家庭生活录像。

二战期间无电影1937-1948 年是伊朗电影史上的一段空白,我们可以为十年的电影冬眠期找到足够多的原因,当然最重要的是二战所引发的政治危机,盟军在二战期间占领了伊朗,电影产业受到破坏,外国电影占据了伊朗市场(尤其是好莱坞电影)。

回头说说国王礼萨,他是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任君主,20 年代初开始执政。

虽然表面上礼萨对西方文明很感兴趣,但没有意识到电影的重要性。

他对电影进行鼓励的纪录,大概只有因摄影师Mo'tazedi拍下他登基加冕的情景,赏了 500 金币。

礼萨对现代文明的理解非常浮浅,他不由分说废除了很多伊朗传统,禁止女人戴方披巾,命令男人必须穿西装,禁止伊朗传统的受难剧的上演。

因为英国和俄国人的长期殖民历史,礼萨对他们很不信任,所以他转向德国学习现代科技。

1930年代末,有几百个德国技术人员在伊朗工作。

二战期间,伊朗作为向苏联提供后援的重要输送管道,虽然宣布中立,但盟军还是把德国人都赶出了伊朗。

礼萨的消极响应,惹恼了盟军,英国人从伊拉克方向,苏联人从北方南下一齐占领了伊朗。

同年美军杀入伊朗,伊朗被这三个西方大国占领。

礼萨退位,由儿子取代。

盟军在伊朗大肆倾销西方文化,伊朗充斥着帝国主义的流行文艺,所有电影院都放映着盟军的宣传片。

好莱坞电影统治了伊朗,本土文化没有任何空间。

伊朗电影人在战时唯一的工作就是为好莱坞电影配音。

因为伊朗人口中相当高比例是文盲,他们无法阅读电影字幕,很多人也不懂欧洲语言。

所以配音是电影发行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因此,1943 年 -1965 年间伊朗成立了许多配音工作室。

高度发达的配音行业,使得伊朗成为这个领域的输出大国。

但副作用也很大,使得伊朗电影界同期录音的技术水平发展相对停滞落后。

战后新生1947 年,在德国 UFA 接受过专业训练的Esmail Koushan 带着两部在伊斯坦布尔配过波斯语的电影回到伊朗,大获成功,这激发了他在电影行业大展拳脚的雄心。

很快Koushan 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建立了Mitra影业公司。

投资的第一部长片是Ali Daryabegi 执导的社会批评剧《生活风暴》(1948),但由于导演缺乏经验,片子很失败。

合伙人的退缩并没有打击Koushan 的信心,他干脆亲自上阵拍了第二部电影《酋长的俘虏》,票房收入还不错,于是坚定了自己的电影之路。

第二年《春节》再遭失败后,Koushan 拍出了突破性意义的浪漫歌舞片《羞耻》,虽说今天看来很老套的故事情节,说乡下姑娘被城市花花公子引诱的,后来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名利双收,回到故里。

女主角是当时很走红的歌星。

另一个在伊朗电影史上无法抹除的名字是Farrokh Ghaffari ,二战期间他曾在巴黎担任过郎格卢瓦的助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