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科室2006-04-29 10:24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2003年,当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取得硕果之际,教育部出台了《2003-2007年教育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提升现在教育质量和水平。

我省在2005年之前为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也将投入大量资金,为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的县、乡、村级学校落实信息技术设备等。

并且进行系统规划,进一步使信息化行动在我们的校里加快实现。

县教育局也针对信息化建设情况作了进一步的调查,计划在两年内使普通中小学学生达到人均一台计算机,每校一套多媒体设备和联上互联网。

每乡争取达到建设远程教育网络等。

这一个计划的出台无一是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打下坚实基石,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

以期全面开发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需要的人的整体素质,拓展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一、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

信息它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

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

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设备到人员、从内容到方法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充分利用已有设备,上好信息课,搞好兴趣小组活动,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

根据我县中小学现有的计算机房,上好信息课是提高兴趣的第一步,有很多学校的机房满负荷的工作,为同学们开设计算机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组织兴趣小组。

小学从二年级至六年级;中学一到三年级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根据学校的学习特色,创办电子板报小组,电子画报小组、多媒体创作小组等。

对辅导教师进行短期培训。

从各个层面、各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

从200 3年初,进行统一教材后,我县中小学学生就能够运用计算机初步的知识和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进行一些小的创作。

而且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强化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能力,从而对计算机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把信息教育整合到各科教学中去。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同样具有"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把信息素养的精神、意图整合到课程和教学的要求中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生从小受到信息知识的熏陶和信息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三册《爱莲说》一课时,老师利用教学课件,通过计算机在《爱莲说》一课的作者背景及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莲的生命力强,那种高尚的美。

提高了课堂的直观效果,使学生领略到了多媒体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在小学的活动课上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小学生播放一段带有动画片的课件,让同学们通过这段动画片来模仿动作和语言,要比教师的表演使学生感兴趣得多,让他们感受到了信息无处不在,信息能力的重要。

无论是数学、英语、自然、社会还是音乐、美术等课,将图、文、声、像、乐等形式结合起来,实现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三、教师评价,正确引导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

老师的评价和引导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课上让同学们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的赞扬、老师及时的肯定会使学生更加自信,对收集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更有兴趣。

学校、年级、班里,少先队各级组织不断组织各种活动,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

在我县刚开始信息技术课之初,教师队伍信息素养低,每次搞课制作的课件教得到外地去买而且不太会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他们艰苦奋斗,执著地追求,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从而也体会到了计算机在教学中地位,从而教师把学校信息教育摆在重中之重地位。

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我们在2000年暑假开始进行计算机全员培训,使他们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多种方法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1)上网查寻;(2)到图书馆查阅;(3)在家庭藏书中寻找;(4)到书店查阅;(5)从报刊杂志上了解;(6)从广播电视节目中收听收看;(7)向他人咨询;(8)参观展览;(9)参加各种活动等等。

同学们课前收集、储存信息,课中传递、交流信息,课后运用、创造信息。

学习资源成了学生的主动猎取的认知对象,成为学生用来获取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与传递,数据处理及思想表达的学习手段。

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问题。

要想能使我们的信息化进程更快实现,使我们学生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社会的不断进步,培养他们的素养,要靠教师,要靠社会,要父母、要靠身边的环境。

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什么叫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之说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Zurk owski于1974年提出来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8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另外,还包括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等等。

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上网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交流、交往及生活的能力,辩别和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和提高网络交往中的修养等。

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条件,引导全校师生学习网络和利用网络,创设良好的信息环境,激发学生的信息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21世纪是知识与信息的时代,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计算机不仅具有电视机视听合一功能,而且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可以立即反馈。

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漂亮的界面,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

如在口算练习时,可利用电脑中的随机函数编算式,可以根据要求无限量供应题目。

如课件"鲜花配绿叶",两片绿叶分别设定两个随机数,周围放置0~9朵花,请学生将绿叶上的两个数做减法,根据运算法则,从个位算起,先点击的一朵花作为个位花,它将飞到个位的位置上,再点击十位花,一道题目做完后由电脑系统自动判断正误,用欢乐、哭泣两种声音表示判断结果,学生对这样的数学游戏十分欢迎,并真正达到了寓教娱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内容、策略、方法、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这个过程。

在利用计算机交互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甚至连教学策略也可以选择,既可以用个别化教学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

要让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

二、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现代技术的发展,无疑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学校的教学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计算机将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

信息技能包括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能力。

而学生信息技能的培养往往被误解为只需学会一些技术应用,往往把任务落实在信息技术课的老师上。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仅学如何使用Word、如何使用浏览器、如何发送E-mail、如何上讨论组进行讨论。

然而用Word写什么,上网看什么,在网上讨论些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学会这么多技术,学生还是一头雾水。

所以,信息技能的培养还包含要培养学生用技术来学习的技能。

这种技能需要其他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

现在许多课件是由老师按教案将教材和与教材相关的背景资料组织好,在教学过程中介绍或放在校园网上供学生查找、利用。

这样学习效率似乎非常高,学生在短短几十分钟课堂上能浏览到许多信息,也能从这些信息中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

可是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教师应更多地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随着教育的技术化,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制作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C(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习资料一般由教师选择,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和录像等这些有限的媒体单向向学生传输信息,这样的信息显然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可选择性,学生一般只能全盘皆收。

长期下去,学生形成"你说什么,我就听什么",缺乏对信息选择的意识与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充满着每一个角落,学生每时每刻都受着各种信息的影响,如果学生不加选择地完全接受,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