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班级的细胞,而班主任则是班级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班级管理中,低年级的班级管理最为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较差,也是知识、品德、良好个性等形成的启蒙阶段,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
作为一名低年级班主任应多了解学生,多加指导,无私奉献,这样的班级才会焕发生机,出现“班风正、学风浓,学生综合素质高”的可喜局面。
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琐碎的,总结一下,将我管理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大家:
一、亲近孩子表扬孩子
我的教育对象是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那一言一笑,处处充满着童稚童趣。
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特别热情,经常会围着老师转,我也很喜欢在课后和他们聊聊天,问问她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谁买的?问问他在家能帮家里做家务吗?考考他刚读的课外书读懂了吗;告诉他这几天进步了!也跟他说昨天他写的字不太好看,今天给同学起外号不应该……在这种轻松的聊天氛围下,把握好教育的契机,自然而然地对他们提出一些要求,收到的效果会很好。
其次,常把大拇指送给孩子。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表扬的力量是无穷的。
地面上有了纸屑,几名学生经常打闹,批评了几次效果不明显。
后来,我采用表扬的形式:某某同学的桌面很整齐,地面也能一直保持清洁,真是了不起。
其他同学听了,马上便会看看自己的桌面和地面。
在平时,我通过对孩子的观察,将孩子们的闪光点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记录到自己心里,及时表扬和鼓励他们。
我会经常对我班孩子们说:你们都是最棒的!这学期进步最大的就是你了!老师越来越喜欢你了,这样的表扬使得孩子们真的越来越棒了!
二、重视培养孩子们的行为习惯
各种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班貌的基础,低年级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我觉得培养良好的习惯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习惯意识,使他们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
如果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生会在各方面得到提升。
所以,无论是学习习惯,上课习惯,还是卫生习惯,我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我根据低年级孩子的特点,一方面,以比赛、竞争、表扬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
另一方面,自己以身作则,每次进教室都先往地上看一看,捡一捡,整一整,让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创造了好的氛围。
三、培养小干部,发展孩子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班级往往都有一群得力的班干部在积极配合着班主任的工作。
因此,在开学初,我就积极采用激励方法,表扬表现好的同学,并时刻注意观察他们的动态,观察他们的适应能力及组织能力,接下来便选择优秀的,有上进心的,关心集体的学生作为班干部培养对象,并委以他们重任,指导他们做好本职工作,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锻炼自己,并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通过他们来管好班级的各项事务。
有了这帮得力的助手,每天的早晨领读、红领巾佩戴、路队、晚上值日等各项工作我就省了不少心。
四、加强与家长间的交流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班主任工作更加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我特别注重和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交流。
几年来,我经常与学生的家长进行交流。
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利用纸条通告知家长孩子们这一周的表现。
当孩子有了进步,孩子生病了,孩子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了,孩子这段时间学习状态不佳……我都会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更好地促进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下面谈谈我在班级管理中失败的一次经历吧:
那是几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们的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打架骂人,欺负同学,学习成绩不好,纪律不好。
偶尔碰到他心情好的时候也能交上几次家庭作业,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的劣迹就显现了。
他开始逃课,不做任何作业,故意滋事打架,他的家长也拿他没办法,大多时候任由他的放任,学校也拿他办法。
终于有一天他在我的课上与同桌打了起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对他训斥了一顿,他像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摆出一副任我训斥的样子,我与他谈了半个小时,他连点改错的意思都没有,我更加生气了,于是我说:“你这么爱惹事,那我也不管你了,我也管不了你,请你离开这个班吧!”听了我的话,这个学生就离开了。
当时我想:他那么多的过错,连点改过之心都没有,真是无可救药了……我就在办公室里生了一会气,不料我走进教室后见他真的离开了学校,就打电话给他的家长,不想家长却向我来要人了,于是,我发动了好多人去寻找,终于在他所在的村子的山上找到了他,别的老师帮我把他劝了回来,可是在以后的教学中他仍然对我有意见,我所教的学科的成绩始终不好。
这是让我失败最彻
底的一次。
如果重来一次,作为班主任他刚刚开学来到新的班级,或许对我这个新老师充满期望的,可是我却用不负责任的观点去看他,打击了他刚刚萌发的要改好的念头,是我在刺伤一颗本来就伤痕累累、需要关爱的心灵。
我那时候对他多用心,与他多交流,与他的家长联系一下,形成一个教育体系,通过谈话,从他的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在他身上找出他自己的优点,进而帮助他树立起信心,让他明白老师、同学们对他是非常信任他的,他这样做只会让别人更不喜欢他,让他懂得他是我们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让他感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爱,让他慢慢改好。
如果再让我碰上这样的学生或许这种情况,我不会再如从前那样,我知道我肩上的责任有多大,我在工作中成长着,思索着,我知道:教育这种学生的时候,教师既是医生,又是战士。
如果这种学生总是挑战学校纪律和教师权威,你就首先要把他打败,然后才谈得到教育。
他们往往软硬不吃,对付他们有时需要一点兵法,需要一点谋略,需要某些特殊手段。
做为一位教师应该尽力点燃火种,也绝非熄灭火种,面对孩子们,要珍惜,要努力地让孩子们心里充满阳光,让每个孩子都在爱的抚慰下快乐的长大,对孩子宽容些,再宽容些!努力给营造宽松的、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健康的成长。
最后再谈谈我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困惑:
困惑一:如何处理“管”与“理”的关系
存在的问题:管多理少,管与理不清。
我们整天在忙,忙于班级管理,有时甚至忙得无暇坐下来思考,我们在管什么,在理什么,哪些该管,哪些该理。
“管”是管教、过问,是在执行,具有主观性,随意性,即时性。
其实,我们多数忙在“管”上,管得没有成效,为什么?因为我们缺乏有效的“理”。
“理”的第一条是条理,班级管理应具有计划性,应有序;第二条是道理、规则,即班规,班级管理要制度化、人性化;第三条是雕琢,即班级管理要耐心、细致、反复抓,抓反复;第四条是整理,使整齐即班级管理的系统化、目标性。
“理”是“管”的前提,管是理的执行,两者有效结合,我们的管理才会标本兼治,才无会像无头苍蝇那样瞎忙。
例如针对自习课说小话这种违纪现象,我们天天在管,可你一旦离开,说小话者便开始了,嗡了闹了,良好的学风难以形成,怎么办?我们可以先理再管,管中再理。
在理中提高学生对说小话的危害的认识,通过讨论交流找到预防说小
话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制订违规者处理办法,一周一反馈。
这样,理清了就好管了,因为是人人在管,靠自己,靠他人,管理级。
困惑二:如何把握管理中的“松”与“严”。
存在的问题:外严内松、松与形严不当。
“松”是松弛、松散,松懈;“严”是严厉、严密、严谨、严实、严整。
有的班级规章制度貌似严密、严格;从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从教室听课、作业到食堂就餐;从着装要求到打架骂人等行为,完全而细致,无所不包,一旦违规,严格照章行事,不通融,不照顾,这样的班级管理可谓严了。
运行一段时间,结果会怎样呢?部分学生紧张、恐慌,部分学生麻木反抗,部分制度名存实亡。
最后的局面是,表面上严实,其实内部却松散、松懈,学生缺乏有效的自律意识,主动进取心不强,平静的表面背后隐藏着惊涛骇浪。
其实,管理的“松”不是纵容、放纵,“严”是以能激发学生的羞耻感和责任心为度的。
以学生迟到为例,有的规定迟到一次怎么办,迟到两次、三次怎么办,看起来非常严格,它有没有“一个月内可以迟到三次的规定效果好呢?给学生以犯错或改错的机会,绝不是松。
“允许迟到三次”给了学生选择的权利,能激发其内在的羞耻感和责任心,处于自我提醒状态,能有效地避免学生破罐破摔的消极反抗的局面,有利于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纷繁、复杂,我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共同进步,成为学生最难忘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