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病因辨证
临 喜则气缓: 伤心
床
悲(忧)则气消: 伤肺 恐则气下: 伤肾
表 思则气结:伤脾
现
惊则气乱:伤胆
忧则气闭:伤肺脾
病因辨证
辨证要点
1.询问病史 2.临床有精神失常的症状和体征 3.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变化 4.以心、肝、脾三脏临床表现为主
病因辨证
概念
劳伤证候
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劳伤的具体原因
劳力过度
临 床
病因辨证
《内经》 病生于阳,生于阴
夫邪之生,或生于阴,生于阳,其 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 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宝命全形论》)
宋. 陈无择 三因学说
六淫侵袭为外因
情志所伤为内因
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为不内 外因
病因和发病部位的关系
三部之气
外感
风雨-----伤上部 伤 于
表
现 温燥─干(唇、舌咽)、干咳
身热、烦渴、舌红、脉浮数。
辨证要点 秋多,干燥,津枯液少
病因辨证
火淫证候
概念 外感火热病邪引起的证候
热盛─壮热、口渴、面目红赤、烦燥、
临
谵妄、 狂越、脉洪数。
床 津伤─口渴冷饮、便秘、尿黄。
表 动风─抽搐、角可反张。
现 动血─咳血、吐血、衄血、斑疹
火邪壅滞局部─疮痈红肿高凸。
病因辨证
湿淫证候
概念 外感湿邪引起的证候
伤湿—发热、头胀痛、胸闷、身重
临
痛,舌苔白滑,脉濡缓。
床 冒湿─头胀痛如裹,遍体不舒,身
表
重,脉濡弱。
现 湿痹─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
辨证要点 重困,分泌物多而秽浊,迁延难愈
病因辨证
燥淫证候
概念 外感燥邪引起的证候
临 凉燥─干(唇、舌咽)、干咳
床
恶寒发热,鼻流清涕,无汗。
清湿-----伤下部 外
起 于 阳
内伤七情 伤脏
伤 中 伤 内
起 于 阴
病因辨证
根据来源和发病部位
外感 内伤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
疫疠邪气 七情内伤 劳逸失度 饮食失调 遗传因素
其它 中毒、 外伤等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和疫疠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
共性是发病急,病程短,初起多见 表证,与季节、气候、地域相关, 可兼夹,可转化。
表 现
“蛔厥”,兼见气血暗耗,营养
不良等征象。
病因辨证
外伤证候
概念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具体的外伤病因,损 伤程度和病机。
临 1.有明显的外伤史
床 2.伤处有疼痛,压痛,活动受限,或见
表 现
青紫,肿胀,或见伤口,流血
3.脏腑内伤,功能障碍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概念 外感暑邪引起的证候
临 床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
(轻) 舌红、苔黄、脉虚数。
表
现 中暑─卒然昏倒或昏厥,舌绛干燥,
(重) 脉濡数。
病因辨证
暑淫证候
治则
伤暑—清暑益气
中暑—开窍醒神
辨证要点
夏季,发热恶热,烦渴冷饮,尿赤灼 热,舌红脉数,神疲气短,汗多尿少, 食少乏力。
辨证要点 高热,神昏谵语,烦渴,汗出,抽
搐,出血
病因辨证
疫疠证候
辨证要点
传染性强、症状相似、发病急、 病情重、传变快
“因缘相合则为果” 科赫三原则
SARS
H5N1
黄 疸
黄 疸
传 播 途 径
第二节 情志内伤辨证
病因辨证
概念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患者情志内伤 的具体病因和病机。
怒则气上: 伤肝
第七章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教 学 目 1.掌握病因辨证的含义,风、寒、 的 暑、湿、燥、火等证含义及临床表现
2.熟悉病因辨证的意义 3.初步学会对临床病例进行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病因辨证
指在病因学的指导下,对四诊所收集到的病 情资料(症状、体征、病史)等进行辨别、分 析、判断、综合,以确定病人具体病因的辨证 方法。
劳神过度
表
房劳过度
现
过逸少动
病因辨证
食积证候
概念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食积病因及病位
临 床
脘腹胀满或痛,嗳腐吞酸, 纳呆厌
概念
虫积证候
就是通过辨证以确定寄生虫种类和虫积性质
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腹部可触及
临 索状虫团,胃脘嘈杂,大便失调,
床 或吐虫便虫,或面目虫斑,或发
注:内风禁用发散剂,应治其治病之因,或
平熄内风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
寒客肌表─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
临
床
痛、脉浮紧
表 寒客脉经络气血─冷痛,得温痛减
现 寒客脏腑─腹痛、呕吐或腹痛泻泄,腹
胀,纳呆
病因辨证
寒淫证候
辨证要点 恶寒肢冷,局部冷痛而喜暖,苔白滑
治则 疏散寒邪 鉴别
“伤寒”与“中寒”的区别
病因辨证
风淫证候
概念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风邪袭表:恶风,微发热,汗出,头痛,
临
鼻塞流,喷嚏,咽喉干痒和不
床
适,舌苔薄白,脉浮缓
风客肌肤:皮肤瘙痒,瘾疹,局部麻木
表 风袭经络:口眼歪斜,颈项强直,口噤,
现
抽搐,角弓反张,振颤,蠕动
风历关节:游走性关节疼痛
病因辨证
风淫证候
治则
疏散风邪
辨证要点
恶风,汗出,喉痒,脉浮,瘙痒,瘾疹, 肢体异常运动,出没无常,变化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