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2节 氮的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3章第二节氮的循环第2课时《氨的性质》教学设计[教师活动]:电脑显示图片引入德国化学家,合成氨技术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因发明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的方法,获得了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通过不同的人对他的不同评价激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学习兴趣。

[过渡设问:引导学生阅读第76页,在常温下,1体积的水溶解700体积的氨气,说明氨气易溶于水,事实是这样吗?我们设计一个什么实验来验证氨易溶于水呢?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发言。

引导学生提出氨易溶于水的假说,并利用喷泉实验来证实假说。

通过对氨的溶解过程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

[板书]:一、氨的物理性质[演示]P76【实验1】图3-2-6 氨的喷泉实验。

要点: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反应的原理,由于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的能力。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回答实验现象。

[课件展示]:实验现象:水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液体呈红色。

[教师活动]:氨气形成喷泉实验的原理是什么?[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形成喷泉的原理:氨溶解于水使得气体分子数减少,烧瓶中的压强变小,产生喷泉。

[教师活动]:为什么溶液呈红色?[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溶液呈红色的原因:氨与水形成的氨水显碱性。

引出氨与水的反应。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并回答Ⅰ.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Ⅱ.如图:引发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橡胶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如果把胶头滴管去掉,如何引发喷泉?[教师活动]:点评并用课件展示[教师板书]:二、氨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的反应NH3+H2O NH3·H2O NH3·H2O NH4++OH-[教师活动]:液氨与氨水的比较[学生活动]:思考。

[课件展示]:液氨与氨水的比较[教师活动]:大家了解了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的实质,再回忆一下酸可以电离出氢离子,结合酸碱反应的实质,请大家思考氨是否可以与酸反应?[总结板书]:2、氨与酸的反应[演示实验]: P77【实验2】氨气与氯化氢的反应[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活动]:实验中生成的白烟是什么物质?[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浓氨水挥发出的氨与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

白烟是氯化铵晶体。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讲述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写化学方程式。

[总结板书]:NH3+HCl=NH4Cl[教师活动]:浓氨水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能否有上述现象?[学生活动]: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由氨分子中氮原子为-3价,预测氨的还原性。

看课本P77最后一段,通过分析化学反应得出氨具有弱还原性的结论。

[总结板书]:3、氨与氧气的反应4NH3+5O24NO+6H2O[教师活动]:性质决定用途,学习了氨的性质的有关内容,请大家从氨的性质角度来了解氨的用途。

使学生“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

[课件展示]:三、氨的用途(1) 制氮肥铵盐(2) 制硝酸和纯碱(3) 有机合成工业原料(4) 制冷剂[教师活动]:课件实验演示P78 【实验1】【实验2】和【实验3】[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并回答铵盐的性质[总结板书]:四、铵盐的性质1、铵盐的物理性质2、铵盐的化学性质(1)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NH4Cl NH3↑+ HCl↑NH4HCO3H2O +CO2↑+NH3↑(2)与碱反应NH4NO3 + NaOH NaNO3 + H2O +NH3↑【课堂小结】【测评练习、创新思维】可以安排如下思考题:实验室还可以利用哪些物质来是制取少量的氨气?引导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总结、扩展】氨是高中化学的代表物质,本节我们对氨进行了具体辨析。

其中,氨跟水、酸、氧气的反应是本节的重点,大家要按照“根据现象得结论”的规律,掌握三个反应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同时要学会“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熟悉的自然现象的分析,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而对自然现象引出的化学问题,通过前面学习已经掌握了氮的循环和氮的氧化物,很容易想到应该学习氮的氢化物,通过对氨气性质的学习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认识铵盐的性质。

从熟悉的化肥入手,引导关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问题。

效果分析从知识层面,学生们理解了氨和铵盐的性质,同学还收获了实验设计的思路,尤其是在交流和反思之后,体会更深;很多学生提到课堂内容具有一定挑战性,能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通过这节课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想真正上好一节课,必须认真领会课程目标,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入手,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的个性都得到发挥和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就会充满情趣。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通过对喷泉这一自然现象的分析,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结合学生关于氮循环的已有经验,在氮循环的基础上展开其中的主要反应过程,探讨发生的化学反应,以及这些化学反应有那些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氨态氮肥的学习,促使学生关注农业问题,关注农业生产。

测评练习1.有关氨的性质,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氨能在空气中燃烧B.氨水显碱性C.氨水和酸相遇都能产生白色烟雾D.在反应NH3+H+===NH+4中氨失去电子2.用浓氯化铵溶液处理过的舞台幕布不易着火。

其原因是( )①幕布的着火点升高②幕布的质量增加③氯化铵分解吸收热量,降低了温度④氯化铵分解产生的气体隔绝了空气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硫酸铵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共热: NH+4+OH-=====△NH3↑+H2OB.氯化铵溶液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加热: NH+4+OH-=====△NH3·H2OC.氨水与盐酸反应:NH3·H2O+H+===NH+4+H2OD.氨水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2NH3·H2O+CO2===2NH+4+CO2-3+H2O4.已知气体的摩尔质量越小,扩散速度越快。

如图所示为气体扩散速度的试验,两种气体扩散相遇时形成白色烟环。

下列关于物质甲、乙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硫酸B.甲是浓盐酸,乙是浓氨水C.甲是浓氨水,乙是浓盐酸D.甲是浓硝酸,乙是浓氨水5.下列有关实验的做法不正确的是( )A.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B.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C.配制0.100 0 mol·L-1氯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D.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微热,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6.下列关于氨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氨可以用浓硫酸干燥B.氨溶于水显弱碱性,因此氨气可使湿润的酚酞试纸变蓝C.氨本身没有毒,故发生液氨大量泄漏时,人们也不必采取任何防范措施D.吸收NH3可用如图所示7.在一定条件下,NO跟NH3可以发生反应:6NO+4NH3===5N2+6H2O,该反应中被氧化和被还原的氮元素的质量比是( ) A.3∶2 B.2∶1 C.1∶1 D.2∶38.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①>②B.①<②C.①=② D.不能确定观评记录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效果较好。

课后反思氮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

这部分内容如氮的固定、氮肥、以及人们在利用含氮物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等,与生产、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节课就是通过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通过对氨气中氮元素化合价的分析,巩固第二章第三节所学的氧化还原知识。

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反映:(1)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讲课深入浅出,学生容易理解。

(2)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内容多,讲的多。

只讲氨气的性质,铵盐不讲,留下时间学生整理笔记,课堂检测,感觉效果会更好!课标分析一、知识目标+的检验方法。

(重难点)1.能说出氨气的主要性质,知道NH42.能写出相关反应的方程式。

二、能力目标1.运用实验探究、设疑启发等方法研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2.通过喷泉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氨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