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美

文学美

文学美—以《红楼梦》为例阐释文学作品的意义关键词:文学美语言美内容美生命意识的升华阐释文学作品的一种方式:文学美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是凭借听觉感受它的美,雕塑是凭借视觉感受美,当然感受不同艺术的美同样需要经过各种艺术欣赏的思维训练。

之所以说文学的特殊,是因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的特征。

文学作品是一个目的性活动——欣赏——而存在,受到价值的衡量。

为了“欣赏”而创作,就是要求作品必须要有一定的美感,语言美文学都是靠语言描绘出来的,故文学之美首先表现出来的是“语言美”。

这是一般意义上的“形式美”,这不是文学的特殊性所在,却是文学创作的共同最求。

这种“美”的追求经过长久的发展,形成各种约定俗成文体。

我们说散文、诗歌是很美的文体,其实主要就是说这类文体的语言形式美。

散文或云谈风轻,清丽淡雅,或骈句华丽,气势恢宏均让读者感受到语言美的享受;诗歌在字数,语音,韵律上要求严格以达到朗读,形式上的美。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成就,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高峰。

作者往往只用了三言两语,就可以勾画出一活生生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形象,“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对凤姐出场的描写;薛宝钗语言的圆滑事故知礼,林黛玉语言的尖酸刻薄人性。

作者笔下每一个典型形象的语言,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而使读者仅仅凭借这些语言就可以判别人物。

《红楼梦》全篇弥漫着浓郁的诗词色彩,第一回的《题金陵十二钗》;《好了歌》;《葬花词》;诗社里的诗歌对垒等。

作者曹雪芹能文会诗,工曲善画,博识独见,书中生花笔俯拾皆是。

诗文中无不揭示小说蕴意。

开头的一首《石上偈》“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表明作者创作《石头记》的缘由。

诗中借顽石说自己不能匡世济时,被弃置世间,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只好转而蓍书,把自己对现实的观察和感受;与成小说《红楼梦》。

所谓“无才”,貌似自惭,实则自负,是作者的愤激之言,是一种“缚将奇士作诗人”的感慨;以顽石为喻,表现自己不肯随同流俗的傲骨。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正是“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如。

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内容美无论是情节跌宕起伏还是人物性格的丰富刻画,或错中复杂的内容吸引读者,或荒诞怪异吸引读者等等。

好的文学作品内容是价值之根,没有作为内容的依托,文学美是不存在的。

《红楼梦》写出了由家庭悲剧构成的社会悲剧。

它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基本线索,以宝,黛爱情为中心事件,写出了从家庭到社会的悲剧命运。

封建官僚家庭政治上的腐败,四大家族生活的穷奢极欲,揭露封建家族必然衰萎。

以牺牲和压抑个性去迎合封建道德文化的悲剧。

小说中的薛宝钗就是一个典型的按照封建礼教规范自己言行的封建淑女,她为了达到人人喜欢的要求,不惜磨灭自身的各种人性的欲望。

最重要的是红楼梦达到了从哲学角度思考生命本质的人生悲剧意识高度。

将人生无所不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在的悲剧想象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其永恒的不幸。

贾宝玉的结局是出家,超脱红尘,不是只是因为自己的痛苦,而是看到全人类的痛苦,从而得到的解脱之道。

大观园里人物纷纭,世情百态的描写,让读者感受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人性体验。

“文学美”的基本意义是:一种生命意识的升华。

《文学美综论》的作者柯庆明的观点是:透过人类精神所反映的人性经验,才是一切“文学”表现的核心。

通过文学作品体验心灵的自由,事实上是一种生命的升扬。

本人认为文学中的悲剧美学最能阐释这一观点。

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那麽这种毁灭有什么意义呢?最深刻的悲剧就是不断地向命运抗争,在微不足道的境地踏上不断超越的征程。

曹禺说“他们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怎样盲目的争执着,泥鳅似的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浪,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而不知千万初的深渊在眼前张着巨大的口。

”《雷雨》中各式人物最终没有摆脱命运的安排;古希腊典型悲剧《俄狄浦斯王》得知杀父娶母的神谕,逃避故国,不断与命运抗争,然而越是抗争越是靠近神谕的悲剧命运;《红楼梦》中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人性悲剧。

贾宝玉在与走封建科举之路不断反抗中最终走向自我的虚无。

作品中人物的崇高与命运的不可违抗形成一条线。

《红楼梦》写王熙风理家不是为了给你提供理家的经验,作者让贾府在“裙钗一二可齐家”的王熙凤手里败亡,也不是说王熙凤就是贾府败亡的罪魁。

作者没有意图让你从小说中找到治家的上上良策,也不想将王熙凤钉在道德的耻辱柱上,对她的贪、权、欲予以简单的鞭挞。

作者通过贾府的败亡试图写出更多的人生真相和世俗真理。

在作者的兴亡之叹中,让你品味诸种生活面貌、发现生活困境,从而超越自我的视角局限实现对生活的全景的观照。

不是为了认识事物而让人们认识了人生,不是道德劝诫的却达到了道德的目的,因此,《红楼梦》引导读者体验人性自由意识,从而达到文学美的目的。

我认为文学的本质是人类情感凝聚的结晶,是人类情感的升华;也是社会时代的另类真实反映。

文学是社会跳动的脉搏,是社会时代的眼睛,是社会时代的另类真实反映。

语言艺术有两个特点:1、形象的间接性。

文学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必须经过语言的中介。

这一特点可以从更多的侧面揭示形象的丰富内容,从而给欣赏者提供进行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

2、多方面地展示社会生活。

文学错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而更少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可以从多方面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甚至于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7、艺术创作包括哪些部分,艺术构思包括什么内容?答:艺术创作包括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

艺术构思,是指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以特定的创造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艺术意象得以创造和成熟的过程。

它包括构思的方式及运作和意蕴的凝结。

8、谈谈散文的形散神聚。

答: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形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

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所谓“神聚”,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文学美是从美学角度对文学的欣赏。

文学美以文学艺术作为对象,从审美关系出发,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

三、文学美包含哪些内容?1.内容美首先,表现在描写美景、美物上。

人与自然外物的亲密接触,最能吸引人的眼光的,最能安人心神的,最能激发无穷遐想的,是那些美丽之景和奇妙之物,如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云霞雨雪、森林草原、花鸟鱼虫……为什么大自然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呢?它是人类的最早的和最后的故乡,是人类嬉乐之园、安魂之乡,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自然景物一旦打上人的烙印,就变成人的审美对象,正如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构成自然界的美是使我们想起人类(或者预示人格)的东西,自然界的美的事物,只有作为人的一种暗示才有美的意义。

”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某种精神、理念的欣赏,例如宋代文人写《爱莲说》,把对高洁正直的君子人格的欣赏,转化为对“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的欣赏。

其次,表现在描写美好的品德上。

与上述外在的自然美有所不同,美好品德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的美景,如亲情、友爱、情爱、怜悯、尊严、敬重等积极、良好的情感表现,以及志存高远、坚忍不拔、镇定果敢、洁身自好、乐善好施、淫威不屈、舍生取义等品行表现,都成为作家诗人所表现和讴歌的内容,让读者产生美好的感觉。

也许有人会说,这种种美好品德表现,都可归到善的范畴。

是的,社会美或人性美本来就属于人性善的范畴,不过细分起来,人性的美和善是不一样,主要指所观察的角度有所不同:人性美侧重于审美评价,是以形象呈现的,是诉诸主观感情的;而人性善则不需要形象化和情感化,如果趋同于形象化和情感化,则与人性美趋于一致了。

第三,表现在抒写美好、优雅的情怀上。

写本来就美好的事物或人物,固然能体现美,如果不写这样的事物或人物,只要能抒发美好的意念、优雅的情怀,同样能赋予作品以美的灵魂和形态。

当然,既能描写美好的事物,又能抒发优雅的情怀,更能创造出文学的美来。

我们以一篇古代作品为例:乌夜啼李煜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常恨朝来寒雨夜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至于这首词情调之悲哀颓废,是否能得到今人赞许,暂且存而不论,光说其中美感就非同一般。

词人描写了优美的景物,呈现了两幅相关的“林花春红图”和“朝夕风雨图”,这样的自然图景已经很美了;同时描写了“美人胭脂泪图”,也很美;最后一层,词人还抒发了特殊的美的情怀,把颓废和优雅结合在一起,千古称奇。

最后,表现在描写现实丑恶事物上,也就是“化丑为美”,上面已经谈到了。

重温这一道理,最重要的,一是抓住一个“化(转化)”字;二是记住作品中的丑恶事物不是现实事物,而是浸润着作者情感评价和审美评价的事物。

2.形式美文学作品的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作家诗人们为给内容的“身躯”寻找一件优美合身的“外衣”而殚精竭虑。

根据美学原理,凡是美总有一个具体可感的形式或形象;文学原理自莫能外,文学美得依托形式或形象才得以存在和表现。

形式美可以表现在意象的创造上。

意象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的;就其蕴含诗意的情思来说是内容的,就其外观呈现来说是形式的。

因此,形象化或意象化可以理解为文学最重要的呈现形式之一。

作家诗人最基本的本领之一就是精心构造出鲜明的意象,而且擅长于将抽象情思化为可感可触的具象事物。

试看下面一首现代诗:蛇冯至我的寂寞是一条蛇,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不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想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轻轻走过;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926年蛇代表邪恶和恐怖?可有时它也代表美丽和温柔,这首诗就是一个证明。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这是典型的化抽象为具象形式;“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这不仅是化抽象为具象形式,还化为优美的具象形式。

冯至谈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可是这条直挺挺、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蛇,我看不出什么阴毒险狠,却觉得秀丽无邪。

它那沉默的神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

”在诗人眼里,蛇是美的象征。

形式美也表现在对文体的选择、把握上。

作家诗人才能有长有短,往往擅长某种文体,而显弱于其他文体;在他们所擅长的文体之内,他们会把文体特点、优势发挥到极致。

例如郭沫若在早年的诗歌中,把“狂飙突进”的诗风发挥到极致,后人鲜有可比肩者;又如鲁迅的《野草》把散文诗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其中饱含的深刻情思哲理让后人永远咀嚼、探讨不尽;老舍、巴金把现代长篇小说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曹禺、老舍把现代话剧的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形式美还表现语言的创造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