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与要求
学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内容与要求
G.师生能力
建设内容
师生能力参考指标
学生能力
G1.能熟练地使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以及其它技术设备,并初步评价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使用技术的优缺点。
G2.能识别、解决技术系统常见的硬件、软件问题,如中毒、系统文件缺失、硬盘空间不足等。
G3.能熟练使用不少于2种的网络交流工具(即时通讯软件、在线论坛、电子邮件等)与同学、教师、专家交流。
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室
A8.每校应配备一套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设备含计算机、钢制讲台、视频数字展示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短焦投影仪,以及具备教学需要的网络、音视频、VGA、HDMI、电源接口的多媒体控制设备,电源进线安装带漏电保护的电源开关。该教室应有能满足教学需要的课桌、环境布置美观、整洁得体。
计算机
教室
A9.计算机教室数量配备标准为:24个班以上的配3间,12个班-24个班的配2间,12个以下的配1间,每间计算机教室安装媒体教学软件,教师通过软件实现可控条件下的网络教学;每台计算机配置相应的耳机、话筒。
A10.高中学校计算机56/台间(生机比应达12:1),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计算机30台/间(生机比应达14:1),小学计算机30台/间(生机比应达16:1)
E7.提供屏幕共享功能,教师既可以共享自己的他人的屏幕。
E8.提供2路以上视频,用户可以调节自己的视频,包括帧率、码流、色彩、明亮度等。
E9.提供语音互动交流功能,师生间可以通过麦克风进行语音交流。
E10.每学期开展互动课堂教学不少于5次。
网络教学
系统
E11.提供课程资源管理功能,提供资源导入、检索、下载、浏览等常用功能。
教师
备课室
A11.每100个教师至少配备1个教师备课室,教师备课室至少配备10台计算机。
A12.每台计算机与校园网联通,可以访问互联网。
A13.每个教师备课室至少配备打印机(含复印功能)、刻录机等备课常用电子设备。
校园广播
A14.每所学校配备1套数字校园广播系统。
A15.广播实现校园全覆盖,包括教室、操场、礼堂、走廊、办公楼等各个区域。
A.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参考指标
校园网
A1.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全接入,千兆带宽到校,百兆带宽到桌面。
A2.互联网出口由区教委统一规范管理,学校无租用网络营运商互联网出口现象。
A3.校园网接入设备选择上联千兆光口(电口),下联百兆二层可网管交换机。
A4.每个教职工办公位有1个网络端口,每个办公室有5个以上冗余端口,每个教室讲台区域至少有1个端口。
G12.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学习空间。学生能进行个人学习资源管理、网络交流、在线测试、选修课程等各种网络学习活动,并能根据需要对学习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功能配置、页面布局与样式设置等)。
教师能力
G13.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每个教师都有一个虚拟的、彼此联通的个人教学空间。教师能进行教学资源管理、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任务安排等各种网络教学活动,并能对教学空间进行个性化设置。
校本
选修课
B15.开设不低于2门的校本选修课。
B16.每门选修课提供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B17.选修课应与新课程改革目标保持一致,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B18.选修课内容既具有科学性,又体现时代性,贴近科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B19.制定选修课教学质量管理的相关制度和办法,保障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校园
电视台
A16.每所学校配备1套校园数字电视台系统。
A17.配备邻频调制器、混合器,至少建立3个直播频道,实现3路信号的直播,其中包含1路卫星节目,1路有线电视节目和1路校园电视节目。
视频设备
A18.每所学校应配备至少1台主流数码照相机、1台主流数码摄像机
A19.每所学校应配备至少1台高性能配置的视频计算机专门用于视频制作,且有专人负责管理,其配置硬盘≥1T,显示器≥20英寸,独立显卡≥1G,内存≥4G,并加配视频采集卡,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加配DVD刻录机、有源音箱。
D.家校应用
建设内容
家校应用服务建设参考指标
家校互通
系统
D1.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家长了解学校通知公告等信息的功能。
D2.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家长实时了解学生出入学校信息的功能。
D3.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家长了解作业布置、作业提交等信息的功能。
D4.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家长与教师间进行互动交流的功能。
教师办公
A20.学校主要公共服务区域(图书馆、活动室、行政楼等)至少配备1套公用终端,如大屏幕电视、LED网络显示屏、触控一体计算机等。
A21.师机比(教师数与教师用计算机比例)达到1:1。
数字化
阅览室
A22.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间专用或混用的数字化阅览室。
A23.每个阅览室配备不小于学校最大班额数量的计算机。
B20.选修课的教学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鼓励教师开设高质量的校本选修课。
注:校本选修课(编号B15~B20)适用于“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标准,其它中小学可不考虑。
C.管理应用
建设内容
管理应用服务建设参考指标
教务管理
系统
C1.提供学生信息、教师信息、班级信息、课程表、成绩等方面的管理功能,可以批量导入、导出、增、删、改相应的信息。
G18.每年讲授不少于1次的校级以上(含校级)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开研讨课。
G19.能灵活应用手机、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软件等技术工具与每位学生家长进行每年不少于1次的交流。
F.教研应用
建设内容
教研应用服务建设参考指标
网络在线
教研
F1.学科教师每周能上传1~3个日常教学的教案、教学反思;
F2.每学科每月开展文字在线教研不少于1次;
F3.每个教研组每月开展视频在线教研不少于1次;每学期与外校开展联合视频教研不少于2次;
科研课题
F4.每校至少参与一项校级及其以上的“教育信息化”相关的课题研究。
C14.提供调动管理功能,可以对学校教职工的调岗、离职、复职、退休、返聘等进行管理
C15.提供绩效考评功能,可以对学校教职工的出勤、奖惩、业绩等进行评价。
C16.提供人事信息统计功能,如在职人数、党员人数、高学历高职称人数等。
备注:本项目的管理应用,由区教委统一配备数字校园综合管理平台、学籍管理系统、教学设备管理平台、财务报表管理平台,学校直接使用。
B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条件的学校可直接使用区教委提供的XXX中小学数字图书馆
个性化学习资源
B12.资源全面系统,涵盖学科各个知识点。
B13.资源总量小学和初中不低于30G(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10GB),高中(职教)不低于50G(其中视频以外资源容量不少于20GB)。所有资源需上传至区教委专用资源平台。
B14.资源类型丰富,包括多媒体课件、试题试卷、网络课程、探究性主题资源等。
B2.公开示范课要能反映新课程的改革思路,体现一定的教学创新。
B3.公开示范课要采用专业级录像和录音设备进行录制。
B4.数字化音频制作推荐使用双声道,采样率不低于44.1KHz,压缩采用MPG2-DVD格式,码流率不低于128Kbps。
B5.视频制作至少使用标清制式,视频压缩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不低于1024Kbps,帧率不低于25fps,分辨率720*576(4:3),封装格式采用MPG2或WMV。
E12.提供在线测试和题库管理功能,支持人工、半自动、自动化等多种组卷方式。
E13提供学习活动设计和管理功能,支持各种学习模式。
E14.提供学习记录跟踪功能,教师可以查看任何学生的学习报告,包括学生访问课程的次数、时间等。
注:网络教学系统(编号E11~E14)适用于“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建设标准,其它中小学可不考虑。
G8.能使用日程和任务管理软件进行自我学习管理,如制定学习计划、安排日程等。
G9.能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数字图书馆、开放资源网站等)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初步评价资源的准确性、适用性和倾向性。
G10.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能独立开设博客和微博,与同伴、教师、专家及其他人沟通交流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
G11.能正确使用各种手持学习终端,如平板计算机等,在课堂上下、学校内外开展移动学习。
E2.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呈常态化,随机抽查45岁以下学科教师;
E3.计算机教室按课表正常教学,随机抽查3~6年学生,具体抽查项目详见“七、师生能力”之“学生能力”栏目
城乡联体课堂系统
E4.提供交互式电子白板功能,教师可以在上面书写,画图和标注。
E5.具有课堂录制和回放功能,完整记录整个教学过程。
E6.提供文档共享功能,教师可以和远程学员共享文档。
社会服务
系统
D5.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家庭教育咨询功能,为家长提供指导和建议。
D6.通过国家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名师在线辅导功能,解答学生提问。
D7.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分享功能,面向社会开放各种教学资源。
E.教学应用
建设内容
教学应用服务建设参考指标
常规应用
E1.班班通应用率100%,随机抽查教学班;具体抽查项目详见“七、师生能力”之“教师能力”栏目
G14.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电子备课,每节课有电子教案,能熟练使用网络教研平台
G15.能熟练使用搜索引擎、资源网站、资源库系统等,检索、下载和合理使用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
知道并经常使用的学科资源网站不少于5个。
G16.掌握不少于2种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与技术,能自主制作课件或改造课件。
G17.每年参加不少于1次的有关信息化教学理论、模式、方法与技术的培训。
设备资产
管理系统
C10.提供学校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会议室、运动场馆等的仪器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