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的三个基本模式-精品.ppt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的三个基本模式-精品.ppt


在通过提出假说来建立物理 规律的过程中,主要依赖于类比、 臻美和理想实验三种思维方法。
(ⅰ)类比:通过对两个不同的物理
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或相同 点,然后以此为根据,把其中某一物理事 物的有关知识推移到另一物理事物中去, 从而对另一物理事物的规律作出一假定性 的说明。例如,欧姆受到傅立叶的热流规 律的启发,通过从热现象和电现象的类比 中提出假说:导线中两点之间电流的大小 也可能正比于这两点之间的“驱电力” (即电势差),随后通过实验,欧姆验证 了他从类比推理中得出的这个假说,建立 了欧姆定律。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现以教育 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新理念和 三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 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思维发 展规律,总结出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 式、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物理解 题教学的基本模式,并赋予三者新的深 层涵义。
一、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模式
一般而言,当新的物理事实与传统理 论发生矛盾时,或者新的物理事实超过了 原有理论范围时,就要提出新的假说,促 使对事物的认识向前发展。例如,当卢瑟 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发 生矛盾时,玻尔对原子提出了三条假设 (定态假设、跃迁假设和轨道假设),建 立了原子的玻尔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氢原 子的线状光谱,解决了原子的稳定性问题。
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的 三个基本模式
梁新灿
浙江省新昌中学
物理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探索、 总结物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并将其 应用贯穿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环节, 对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形 成过程、内涵与外延和学习物理的科 学方法,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能 力,增强学生的物理抽象思维、形象 思维、直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作用。
3、巩固深化
物理概念建立之后,通过与有关、相 近概念的对比,以及进行适当的运用,来 巩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完善对概念认 识的深度和结构。运用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初步运用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 概念的方法和准确性;二是创新运用阶段, 主要是通过变式迁移,将概念灵活地、创 造性地运用于新的物理情景中,把实际问 题转化为物理概念化的模型问题,然后分 析、解决问题,不断完善结构。
途径3 —提出假说法
在物理事实、根据还不充分的情况下, 通过想象、猜测,提出的对象的、理论的 假说的方法。它是对新事物、新现象的本 质和规律的推测性说明或假定性的理论解 释,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解释事 物和现象的一种设想或预见,正确与否要 由实验来检验,经检验正确,假说就上升 为一种理论或定律。例如,安培分子电流 假说,是在物质由什么组成还不清楚的情 况下,根据磁铁的磁场与通电螺线管的磁 场十分相似这一实验事实而提出的。
途径2—理论演绎法
从已知规律或物理理论出发,对某特 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 在一定范围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或新的论断,最后,通过实践检验就成为 规律。用理论演绎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 做定理或原理。它们不再仅仅是对经验事 实的概括,而是成为科学理论系统的出发 点。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功的原理、 波的叠加原理、光路可逆原理,等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 结运用物理概念的方法和规律性,提 高学生运用概念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 能力。
二、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模式
(导入)
(展 开)
(终结)
提出 问题
猜 想 途径1 实 验
假设
探索
分析 归纳
总结 规律
应用 拓展
途径2 演 绎 推理
实验 验证
途径3 类 比 臻美
理想 实验
该模式符合科学家探究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规律性
(ⅱ)臻美:就是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
按照美的规律,对尚不完美的对象进行加工、 修改以至重构的思维方法。在建立物理模型 的过程中具有启发思路的作用,它是建立物 理模型的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哥白尼之所以 反对托勒玫体系,提出太阳系模型,原因之 一是后者显得更简洁、更完美,因而符合宇 宙的“奇妙的对称”和“美的和谐”。在哥 白尼的太阳系模型中,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所有的天体(包括地球及当时已知的五颗行 星)都绕太阳运转。它们在宇宙的位置按照 离太阳从近到远的排列次序是水星、金星、 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在土星外遥远的 天球上是恒星。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引导学 生善于观察,达到了解现象、取得资 料、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创新 欲望,增强创新意识和发展形象思维 的目的。
2、思维加工
在学生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引导学 生进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排除次要 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 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 念,用准确的、简洁的物理语言或数学 语言给出确切的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所 定义的物理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具体)
(抽象)
(具体)
























该模式符合学生认识物理概念的过程和方法的规律性
1、创设情境
在引入物理概念之前,应先通过观 察、实验、参观等活动,或通过教师形 象的语言描述,或利用各种形象化的直 观教具展示,或通过电脑摸拟等方法, 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 颖的物理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 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 形成表象。
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造。 总的说来,发现物理规律主要有三 条途径:实验归纳法、理论演绎法 和提出假说法。
途径1—实验归纳法
从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中提出问题, 作出猜想和假设,对事物和物理现象作多 次观察和实验探索,在取得大量实验资料 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发现在 一定条件下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必然联系, 从而得出结论,再通过实验检验就成为规 律。用实验归纳法发现的规律,一般叫做 定律。例如,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守恒定 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光的反射定律 和折射定律,等等。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留给学生一定的 思考想象时间,启发、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逐步掌握引入物理概念的方法,如 力的概念的引入和建立,用的是具体实例 抽象概括法;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的引 入和建立,用实验探索发现法。实验发现 电场、磁场都具有力的特性,电场强度、 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用比值法等等,亲身体 验物理概念引入、建立和下定义的乐趣, 增强建立物理概念的欲望和能力,发展学 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