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蒸煮燀法一、蒸法(一)蒸制目的便于保存,如桑螵蛸、黄芩、人参;有的药物蒸后性味改变,产生新的功能,临床适用范围扩大,如地黄、何首乌、大黄;有的药物与酒炙、醋炙有类同的辅料作用,如地黄、肉苁蓉、黄精、五味子;有的药物蒸制则是为了便于软化切制,如木瓜、天麻、玄参。
(二)操作方法将待蒸的药物洗漂干净,并大小分开,质地坚硬者可适当先用水浸润1~2h 以加速蒸的效果。
与液体辅料同蒸者,可利用该辅料润透药物,然后将洗净润透或拌均匀辅料后润透的药物,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蒸制时间一般视药物而定,短者1~2h,长者数十小时,有的要求反复蒸制(九蒸九晒)。
蒸制过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圆气”后改用文火,保持锅内有足够蒸气即可。
但非密闭容器内酒蒸时,要先用文火,防止酒很快挥散,达不到酒蒸目的。
何首乌有何首乌、制首乌。
制首乌是取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湿,置非铁质蒸制容器内,密闭,蒸或炖至汁液吸尽,药物呈棕褐色时,取出,干燥;每100kg何首乌片或块,用黑豆10kg(黑豆汁制法:取黑豆汁10kg,加水适量,煮约4小时,煎汁约15kg,再煎煮3小时,煎汁约10kg,合并得黑豆汁约25kg)。
何首乌为不规则圆形厚片或小方块,表面淡红色或棕黄色,中心部散列云锦花纹(异性维管束),周边红棕色或红褐色,皱缩不平,质坚实,粉性,味稍苦涩;制首乌为棕褐色厚片或小方块,质坚硬,有光泽,味微甜。
生首乌苦涩性平兼发散,具解毒,消肿,润肠通便的功能,经黑豆汁拌蒸后,味转甘厚而性转温,增强了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的作用,同时消除了生首乌滑肠致泻的副作用,宜于久服。
外观质量以蒸32小时为最好。
结合药理作用提示炮制时间以常压蒸32小时为好黄芩有黄芩、酒黄芩、黄芩炭。
黄芩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
隔水加热,蒸至“圆气”后半小时,候质地软化,取出,趁热切薄片;或将净黄芩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8~12小时,至内外湿度一致时,切薄片。
酒黄芩是取黄芩片,加黄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药物表面微干,深黄色,嗅到药物与辅料的固有香气,取出,每100kg黄芩片,用黄酒10kg。
黄芩炭是取黄芩片,用武火加热,炒至药物外面黑褐色,里面深黄色。
黄芩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深黄色,边缘粗糙,中间显浅黄色筋脉,呈车轮纹,中心部分多枯朽状的棕色圆心,周边棕黄色或深黄色,质硬而脆,气微,味苦;酒黄芩形如黄芩片,表面棕黄色,略有酒气;黄芩炭形如黄芩片,表面黑褐色,体轻,有焦炭气。
生黄芩清热泻火力强,酒制入血分,并可借黄酒升腾之力,用于上焦肺热及四肢肌表之湿热;同时,因酒性大热,可缓和黄芩苦寒之性,以免伤害脾阳,导致腹痛;黄芩炭清热止血为主。
黄芩蒸制或沸水煮的目的在于使酶灭活,保存药效,又使药物软化,便于切片。
黄芩遇冷水变绿,就是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酶解黄芩中所含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
其中黄芩苷元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被氧化而变绿,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苷已被水解。
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生地炭、熟地炭。
熟地黄:①取净生地,加黄酒拌匀,隔水蒸至酒吸尽,显乌黑色光泽,味转甜,取出,晒至外皮黏液稍干,切厚片,干燥;每100kg生地黄,用黄酒30~50kg。
②取净生地,蒸至黑润,取出,晒至八成干,切厚片,干燥。
鲜地黄呈纺锤形或条状,外皮薄,表面浅红黄色,具弯曲的皱纹,横长皮孔及不规则疤痕,肉质,切面淡黄白色,可见橘红色油点,中部有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甜、微苦。
生地黄为不规则类圆形厚片,表面棕黑色或乌黑色,有光泽,油润黏性,中间隐现菊花心纹;周边灰黑色或棕灰色,皱缩;质柔软,坚实,气特异,味微甜。
熟地黄表面乌黑发亮,质滋润而柔软,易黏连;味甜或微有酒气。
生地炭表面焦黑色,质轻松膨胀,外皮焦脆,中心部呈棕黑色并有蜂窝状裂隙,有焦苦味。
熟地炭表面焦黑色,有光泽,较生地炭色深。
鲜地黄清热、凉血、止血、生津;生地黄性寒,为清热凉血之品,具有养阴清热,凉血生津的功能;蒸熟地药性由寒转温,功能由清转补,具有滋阴补血,益精填髓的功能;生地炭凉血止血;熟地炭以补血止血为主。
生地黄经长时间加热蒸熟后部分多糖和低聚糖可水解转化为单糖。
单糖含量比生地黄明显增加。
黄精有蒸黄精和酒黄精(20kg/100kg)。
酒黄精是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加黄酒拌匀,密闭,隔水蒸至酒被吸尽,色泽黑润,口尝无麻味时,取出,稍凉,切厚片,干燥;每100kg黄精,用黄酒20kg。
蒸黄精为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反复蒸至内外呈滋润黑色,切厚片,干燥。
黄精为不规则的厚片,外皮呈淡黄色至黄棕色,并见有“鸡眼”状的茎痕;切面角质呈淡黄色至黄棕色,质稍硬而韧,气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酒黄精形如黄精,表面黑色,有光泽,中心深褐色,质柔软,味甜,略有酒气。
蒸黄精形如黄精,表面棕黑色,有光泽,质柔软,味甜。
生黄精具麻味,刺人咽喉,一般不直接入药;蒸后增强补脾润肺益肾的功能,并除去麻味,以免刺激咽喉;酒制能助药势,使之补而不腻,更好地发挥补益作用。
二、煮法无论是清水煮(如川乌、草乌),甘草汁煮(如吴茱萸、远志),甘草、黑豆煮(如附子),还是用固体辅料豆腐煮(如藤黄、硫黄等),主要目的是降低毒性,珍珠豆腐煮主要是为除污。
煮法可先用武火后用文火,一般煮至中心无白心,刚透心为度。
若用辅料起协同作用,则辅料汁液应被药物吸尽。
煮制一般温度小于或等于100℃,煮制时间一般短于蒸法,长于燀法。
藤黄有藤黄、制藤黄。
生藤黄呈不规则碎块状或片状或细分状,表面棕黄色和红黄色或橙棕色,质脆易碎,有光泽,无臭,味辛,制藤黄显黄褐色,表面粗糙,断面显蜡样光泽。
制藤黄常用豆腐制,藤黄每100kg,用豆腐300kg,煮或蒸3~4小时,候藤黄全部熔化,取出,放冷,除去豆腐,干燥。
此外,尚有山羊血制、水煮制、荷叶制、高压蒸制。
豆腐制品一般得率在83%左右,山羊血制品得率最低,仅67%左右,主要在除去山羊血时同时也带走了藤黄。
比较了以上各法与生藤黄的抗菌、抗肿瘤、抗炎、镇静、镇痛、急性毒性、致突变等作用,结果以高压蒸制法为佳。
生藤黄有剧毒,不能内服,外用于痈疽肿毒,顽癣;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跌打损伤,金疮肿毒,肿瘤。
川乌有生川乌和制川乌。
制川乌是取净川乌,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h,或蒸6~8h,至取个大及实心者切开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而成。
生川乌呈倒圆锥形,或稍弯曲,散生有小瘤状侧根;表面灰褐色,有细纵皱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无臭,口尝有强烈麻舌感。
制川乌为不规则厚片,表面灰褐色或暗黄色,有光泽,可见灰褐色角质状环纹,中间有空洞,质轻脆,无臭,微有麻舌感。
生川乌有毒,多外用,用于风冷牙痛,疥癣,痈肿;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肢体疼痛,麻木不仁,心腹冷痛,疝痛,跌扑剧痛。
川乌有大毒,炮制的目的是为了保留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含量,而降低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含量。
川乌炮制目的都是通过水和(或)加热方法来促进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和分解,或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C8—OH的乙酰基,生成酯碱,从而降低了毒性,若从减毒效果看,以蒸、煮等湿热处理方法去毒效果最好。
根据水降解毒的原因,可将川乌炮制工艺改为高压蒸制法来炮制。
附子有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和淡附片。
盐附子为选个大、均匀的泥附子,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继续浸泡,每日取出晾晒,并逐步延长晾晒时间,直至附子表面出现大量结晶盐粒,体质变硬。
炮附片为取砂置锅内,用武火炒热,加入净附片,拌炒至鼓起并微变色,取出,筛去砂,放凉。
淡附片为取净盐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至盐分漂尽,与甘草、黑豆加水共煮至透心,切开后口尝无麻舌感时,取出,除去甘草、黑豆,切薄片,干燥。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状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为不规则纵切厚片,上宽下窄,表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半透明状,并有纵向导管束;质硬而脆,断面角质样,周边黑褐色,气微,味淡。
白附片形如黑附片,表面黄白色(无外皮),半透明。
炮附片形如黑顺片,表面色泽加深,略鼓起。
淡附片为不规则薄片,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味淡,口尝无麻舌感。
附片、黑附片、白附片可直接入药。
生附片有毒,加工后降低毒性,便于内服;炮附片以温肾暖脾为主;淡附片长于回阳救逆,散寒止痛。
减毒机理与川乌相同。
三、燀法燀制,是在沸水中短时间浸煮的方法。
主要目的有杀酶保苷(如桃仁、苦杏仁),破坏毒蛋白(如白扁豆),同时也有利于分离种皮和种仁。
苦杏仁有苦杏仁、燀苦杏仁、炒苦杏仁。
燀苦杏仁是取净杏仁置10倍量沸水中略煮,加热约5min,至种皮微膨起即捞起,用凉水浸泡,取出,搓开种皮与种仁,干燥,筛去种皮,用时捣碎。
苦杏仁有小毒,燀去皮,除去非药用部位,便于有效成分煎出,提高药效;燀杏仁擅于降气止咳,润肠通便,多用于新病咳喘,肠燥便秘;炒后可去小毒,并具有温肺散寒作用,多用于肺寒咳嗽,久患肺喘。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是苦杏仁中含有的止咳平喘的有效成分。
制品中的苦杏仁酶在燀制过程中因沸水煮烫破坏,故煎剂中苦杏仁苷的含量高于生品。
燀制条件,一般以10倍量沸水,加热5min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