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写读写结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论文: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引子: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再看新修订后语文课标的一个亮点是:“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由此可见:从古至今,阅读与写作都是一对语文学习中不可须臾分离的“孪生兄弟”。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
”“读之得法,所知广博,眼光提高,大有助于写作练习。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要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
学习一篇文章要在里面走一个来回,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从中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然后还要从课本中走出来,想想作者是怎样写的,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文章中心的。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
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既是传统语文教学积淀下来的一个宝贵经验,也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正文:我们现在用的人教版教材,是以专题组织单元,单元的确立以人文主题为主,每个单元的作文也紧扣主题。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阅读与习作的链接点就是围绕主题,读写结合。
再看我们的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
从三年级开始,每册都安排了4次左右的“小练笔”,为整篇文章的写作打好基础。
年级:二三四五六小练笔次数: 3次 6次 7次 7次 4次所以从阅读教学来说阅读与习作的结合,另一重要措施是------随文练笔。
今天我们重点谈的就是----- 读写结合随文练笔老师们,请回想我们的课堂,是不是对于写这种随文小练笔的认识已有所重视、也有所认同?可是,是不是又常常被繁琐的分析牵制着,根本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练笔?课改以来,有不少专家这样呼吁:“把写挤进课堂。
”一个“挤”字也道出写的必要性。
可练笔似乎也成了“一种负担”,总没法让练笔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你看新修订课标的教学建议里明文规定:小学1-6年级,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
这样看来,阅读教学中是一定要有写这个环节的。
我常常在集体备课或各种听课时跟我们那儿的老师说,你的课上如果没有写这个环节就不算是优质课。
一年级把写挤进来,可以写写字,练练字。
二年级把写挤进来,除了练字,还可以写简单的词句。
中高年级把写挤进来,可以写各种形式的小练笔。
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用好课文,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读与写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既能把原文读进去,又能把小练笔写出来,这对提高语文教学实效,促进语文课程改革、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如何把握课堂练笔呢?让我们先从名师课堂着手,探寻课堂练笔之妙: [课例1] 下面看一个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新型玻璃》中的一个读写结合教学片断:师:同学们,这五种新型玻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呢?请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注:全班同学默读课文,师巡视)师:请停一下,我发现,全班同学不但边读边想,还在用笔画、作记号。
看来陆飞宇的“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已深入人心了。
人人要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对。
接着读吧。
(注:学生继续读、想、画,然后老师请大家互相交流一下,看画得是否准确)师: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都弄明白了吗?(全班学生举手,表示明白)不过,老师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
写什么呢?(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自述”两个字)“自述”是什么?就是自己介绍自己。
现在我把全班分为五组,第一组写“夹丝网防盗玻璃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
(笑声)请把你们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做个广告。
看谁会夸自己,当然喽,要实事求是,不要吹牛。
(笑声)(全班学生写“自述”,师巡视。
学生写了将近15分钟后,老师让学生读自己写的“自述”)于老师巧妙地把“写”挤进了阅读教学之中,这里的“读写结合”就是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效检验了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再看,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不少选手采用了读写结合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香港吴霭筠的《星月》,这是二年级的教材,他让孩子们观察图画,根据画面描述星月的表情;写星月很“尴尬”时让孩子们表演尴尬,老师示范尴尬,然后根据画面写出星月尴尬时双手头身子怎么样的。
再如皮涛老师在《中彩那天》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本环节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
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教学片断:师:父亲曾经试图擦去K字,留下这辆车,但是最终还是把这车给(生:还给库伯了),还给了库伯,对吧?咱们可以想象,他当时呀,是多么地困惑、矛盾、为难哪!对吧?我们从这一个“擦”字,就可以感受到父亲的为难。
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在擦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作?脸上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呢?咱们都不得而知,对吧?咱们现在也学着作者的样子来写一写父亲擦去K字时的情景。
父亲自己一个人呆在屋里,看着两张彩票,他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呢?大家在小练笔上试着写一写。
老师们,你看,一节成功的阅读课,决不能仅仅“君子动口不动手”, 阅读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写”。
可是,有的学生即使“积蓄”了很多东西也“吐”不出来。
所以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文本资源,研究教材中可用、好用的读写结合的“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重拳出击,引导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感悟,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互相沟通,绿水长流。
那么,怎样实现阅读与习作的有效链接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确立合适的读写结合点:很多老师在指导读写结合的时候,不知道从何下手,对于读写结合缺少一种规律性的认识和总结。
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小学阶段各年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一年级的读写结合训练应以字词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一句“四素”俱全的写话训练;同时应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说话、写话的素材,与看图识字学文相结合进行说话训练,为“写”铺垫。
有梯度地先设计“两素句”(人称、事件),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
二年级应以词句为重点,从句入手,侧重各种句式训练;二年级应该掌握的句形:把字句,被字句,感叹句,拟人句,描写句,简单的排比句等。
三年级应以句群为重点,从段入手,侧重句群和构段训练;三年级要掌握的句群结构: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
四年级要以段落为重点,从篇入手,侧重行文顺序和写景、叙事方法的训练;四年级要掌握的行文顺序:总分总、概括+具体、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按地点转换顺序……五年级要以段落为重点,从篇章入手,侧重构篇训练和写人、叙事方法的训练。
六年级要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自作自改能力为重点,进行综合训练。
明确了小学阶段各年级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我们再来结合阅读课文的特点来寻找合适的读写结合点。
那么,读写结合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呢?(一)情感上的结合。
要让读写结合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文本世界与儿童世界一定要贯通。
阅读教学中巧妙而合理的设计会使学生入情入境,在阅读中深刻地体验到某种情感,产生共鸣,或回忆起相关的生活经历,或引发思考,从而有一种写作的冲动,即《文心雕龙》中所说的“情动而辞发”。
此时的写就不再是一种模仿和学习,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心灵的震动,是精神的升华。
案例1:乔深远老师在参加省赛课时执教的《卖木雕的少年》有这样一个片段:在解决了学生提出的少年问题:为什么找一模一样的小象墩送给我?之后,师说:刚才同学们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其实还有个问题值得细细揣摩,他是怎样得到这样的一模一样的小象墩,又怎样从如织的游人中找到我的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拿起笔想一想,猜一猜。
音乐起课件出示小练笔:看着我遗憾的离开摊点,少年终于少年将这个沉甸甸的小象墩送到我手里。
当学生被文本中的少年感动时,学生换位移情,想象极为丰富:有学生说,“少年可能很快找到当地最厉害的雕刻大师,请求他做一个和我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小象墩。
”“少年可能连饭也顾不上吃,发动小伙伴寻找和我看到的一模一样的小象墩,找到小象墩后,少年大海捞针一般,在如织的人群中寻找我。
”此时的读写结合于无声中丰厚着学生的感情世界,拓展着学生的思维空间。
案例2:王崧舟老师的《枫桥夜泊》堪称经典,有一个读写片段是这样的:在老师动情的描述里老师依次擦去板书直到黑板上只剩“钟声”二字,此时(响起有钟声的背景音乐)一声,一声,又是一声,(板书:每响起一声钟声,在“钟声”下面划一条波浪线)师又用他那充满磁性的声音渲染情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来到了客船之上,那声音那样真切地传到了张继的耳边,那声音仿佛在对张继说,拿出笔,找一处空白的地方,顺着“张继啊,张继,”往下写。
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充分地感受着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忧愁。
(二)表达方法上的结合。
表达方法涵盖的内容很广,如遣词造句之精妙、组织语言之独到、布局谋篇之新颖等都属此范畴。
读写的结合点可以在开头和结尾、精彩句式、特色的段落、在思路章法处。
一篇文章不可能涵盖读写结合的各领域,具体的课文读写结合的切入点也就不同。
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在阅读中理清层次,在阅读中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潜心会文,了解、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文为我用,提高读写结合的实效。
1、结合点在开头和结尾。
开头和结尾,是文章里的写作特点的重要部分。
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千变万化,或设问、或引用,或比喻,或对话,或写景,或描景,或举例,或用典……,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加以点拨,使学生迁移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的实际中去。
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组四篇课文的结尾非常值得学生学习。
《13.钓鱼的启示》:“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
”《14.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15.落花生》:“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说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6.珍珠鸟》:“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特别是前三个结尾,几乎是异曲而同功的,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互换的练习,并引导他们在习作中也学着这样去结尾。
2、结合点在精彩句式。
每一个句子都有它本身表达方式上的特点,这个特点如果对学生学习来讲特别重要就要教给孩子,如果这样学习,就是学语文,就是孩子在学习表达,就是孩子在发展智能。
我们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就是要使学生读有所悟,尽得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