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学内容:记叙文的构思与表达方式二. 记叙文的构思【方法指津】记叙文的构思应抓好以下三个环节:(一)确定角度首先要看清作文题目的要求,仔细想想应从哪个角度去写。
记叙文是一种以记事和记人为主的体裁,通过写人或写事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某种价值观念或抒发某种感情。
它不像议论文用一系列的论据去证明某个论点,也不像说明文以介绍知识为主要目的。
明确了题目的要求,就要调动自己的生活库存,看自己已经掌握的材料中,哪些与题目的要求有关,而又最值得写;是以写人为主还是以写事为主。
如果你确定写一件事,还要考虑:这件事蕴含着什么意义?发生在什么时间、地点?前因后果如何?事件中涉及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什么分歧、矛盾?推动情节发展、解决矛盾的关键是什么?如果你确定写一个人,则要通过想象和联想,使这个人物在头脑中活起来,明确他的身世、经历,有什么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音容笑貌如何,等等。
写人离不开写事,因此还要考虑是选取一个典型事件来写,还是通过若干事件来写。
如果是后者,还要明确这几件事分别表现人物性格的哪个侧面,如何将这几件事串起来等等。
事件的意义及来龙去脉理得越清楚,人物的“形”和“神”在头脑中的印象越清晰,写好这篇文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确定角度,还有人称的选择问题,是用第一人称、以“我”之所见所闻来写,还是用第三人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写。
这两种写法各有利弊:用第一人称,可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但不能直接写出耳闻目睹不到的东西或别人的心理活动;用第三人称虽没有第一人称的长处,却也没有第一人称的局限,作者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客观对象。
用什么人称、要视内容而定。
(二)谋篇布局当你确定了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后,下一步就是搭好框架、谋篇布局了。
写文章不能想一点、写一点,一定要构思好基本轮廓,最好是一气呵成。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写到中途写不下去又重起炉灶的情况,欲速而不达。
最为糟糕的是,由于受时间的限制,不容考生修改,文章最后只能是杂乱无章,令人难以卒读。
因此,谋篇布局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在谋篇布局时,要着重考虑起结、详略、波澜和线索的问题:1. 起结。
任何一个完整的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发生的。
就时间而论,可以涵盖几年、几十年,也可以短至一天、几小时。
构思时就要考虑从何时落笔,有的可以用顺叙法,按事件发生、发展的进程来写;有的可以用倒叙法,先写结局,然后用顺叙法写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和过程;有的还可以从“中段”写起,把在此之前发生的事通过插叙或人物的对话在文中显示。
可以说,起结的技巧,也就是“截取”的技巧,即:截取生活的哪一个横断面来作为文章的框架。
应该指出的是,“起”与“结”是紧密关联的,一定要防止出现虎头蛇尾、前后脱节的情况,构思时必须把“起”与“结”联系起来通盘考虑,甚至可以先想好如何结束,再来设计如何开头。
2. 详略。
构思时必须对文章要表现的主题十分明确,并以主题作为材料的取舍和详略的尺度: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要泼墨如云;与主题关系不大的,要惜墨如金;与主题完全无关的,要坚决舍弃。
例如《拣麦穗》一文,这篇文章详略把握得很好。
该文对“我”与卖灶糖老汉的交往有详写、有略写,而对老汉去世后出现的另一个卖灶糖者则连是多大年纪都没有交代,因为他虽与情节的发展有关,不能不写,但与文章的主旨关系不大,故笔墨省到不能再省。
3. 波澜。
写记叙文最忌平铺直叙,构思时应善于运用一些“兴风作浪”的小技巧,如“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误会巧合”、“铺垫反托”等等,使情节的发展有悬念、有突转,乃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故事的结局既使人感到意外,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强读者阅读的兴趣,增强表达的效果。
4. 线索。
线索清楚,是写作记叙文的基本要求,也是使文章结构谨严的一个重要因素。
有时可以以时间为线索,如老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写起,继写小年、除夕、元宵,至正月十九结束;有时可以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有时可以以人物关系的变化为线索,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开头先介绍两人的身份地位悬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后,蔺相如步步升迁,引发廉蔺矛盾,最后以矛盾的解决收篇;有时也可以以景物为线索,有时也可以以某种意象为线索。
有的文章还可以贯穿多条线索。
总之,把握好线索,把握好主题,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晰,言之有物。
(三)凸现主旨框架搭好了,再下一步自然是用语言文字将其表述成文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应忘记的是四个字:凸现主旨。
文中所写的一切,都是为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但相对而言,又有一些地方显得特别重要,我们暂且称之为“节骨眼”。
“节骨眼”一定要写得细致、精彩,使它发挥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以叙事为主的文章中,一般是在叙述某件事的基础上略发议论,或抒感慨,以揭示事件的内涵,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可以采用,但要注意防止“议”与“叙”脱节,说不到点子上。
而对于以写人为主的文章而言,一般是选择典型事件或生活细节,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心理等描写来刻画这个人物,或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
但更重要的还是揭示人物行为后面的动机,即不但要写他做了什么,还要写他为什么这样做。
另外,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景物描写。
因此,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和自然景物的象征,也能起到突出主旨的作用。
三.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要义点拨】记叙文一般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叙述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
叙述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
第一人称叙述有“我”和“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记》)、见证人(如《孔乙己》)和线索人物(如《祝福》)。
好处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利之处是受到局限,特别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达。
第三人称叙述有“他(她)”和“他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他人,这就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
有的文章,出现第二人称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称叙述,这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如果在众多第二人称中出现一个“我”来叙述,其实还是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有多种方式:(1)顺序。
常见。
从前到后,线索清楚,但易写成流水账。
这就需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倒叙。
将结局或突出点放在开头,然后再从前到后。
在新闻消息中已经成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
事件最好是时间跨度大的。
侦破和武打的影视剧常用。
好处是有悬念,但容易使人反感。
(3)插叙。
在本件事叙述中插进另外一件仅仅有关的小事,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来写。
如《水浒》中林冲遇到店小二时插叙了店小二在东京的事。
不可喧宾夺主。
(4)补叙。
对本件事前面未叙述的一部分在作文后面给以补充。
叙述要定好基调,要有起伏跌宕,场面不宜多,语言要生动形象有个性最好口语化。
描写是事物状貌的描绘,重在形象性。
中国小说叙述成分多,而外国小说反之。
(1)人物描写。
A肖像描写。
描写外形——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要抓住特征,以形传神即透过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内心。
B语言描写。
要透露内心秘密并显示个性特征。
C行动描写。
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典型的行动描写,如黛玉焚稿、范进发疯、大闹天宫和单刀赴会等。
行动描写要反映人物心理并显示个性特征。
D心理描写。
要注意下意识的心理如幻觉。
还要注意借助外在事物的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
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
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
B社会环境描写,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开头,二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志趣、气质和情操等,如《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居室小院。
(3)场面描写。
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
如《药》中的杀人场面。
(4)细节描写。
对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
如阿Q画押、严监生竖起两根指头。
起着描绘人物性格、安排线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
细节延伸开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
描写法又可以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描写,如在说明文中)。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感情。
其中直接抒情多是带有感情的判断句,并有感叹词;间接抒情是指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带有感情色彩。
【方法指津】记叙文在写作上,有很多的技法技巧,这些技法的运用,使不少文章多姿多彩,形象生动,这里结合一些例子对常见的几种写作技法作简要介绍。
1、写意。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与“工笔”对称。
一般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出作者的意境。
写作中指不求细密地描述对象,而仅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对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胸臆。
如鲁迅在《一件小事》一文中写人力车夫,并没有对这个人物形象作详尽的描绘,而只是通过一个典型的举动,粗线条地勾勒出“他满身灰尘的后背,刹时高大了”的形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2、工笔。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工描细雕,力求纤细尽露。
写作上指对描写对象的某一局部作细腻的描绘,以凸显特征,加深印象。
如鲁迅的《药》中,“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笔描写。
作者对康大叔的一连串动作作了相当细腻的、富有特征的刻画,充分显示了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贪婪、残暴和凶狠。
3、白描。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
鲁迅认为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且介亭杂文集》)。
其实在写作中,白描就是轻勾淡墨,抓住描写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进行艺术的刻画。
王熙凤饭后“在门前站着,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儿”(《红楼梦》),这幅荣府日常生活画面的线条是多么简洁。
如果画家把它描摹到画幅上,也只需要几根线条,而这里的每根线条都能塑形,塑造出这位少奶奶的通身气派,又能传神,传达出这位浑身散发着恶气的荣府管家婆的精神。
4、渲染。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写作上则是通过对环境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
如鲁迅的《药》中“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
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段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凄凉和忧郁的气氛,更增强了不是年轻人为年老的死者祭奠,而是白发老人为年轻的死者上坟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