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物素材:李叔同

人物素材:李叔同


天佛学会要我演讲,我惭愧修养浅薄,不能讲弘法利 生的大义,只能把我从弘一法师学习艺 术宗教时的 旧事,向诸位同窗弟兄谈谈廿岁毕业以后没有 升学。我受中等学校以上学校教育,只此五 年。这
五年间,弘一法师,那时称为李叔同先生,便是我的 图画音乐教师
• 图画音乐两科, 在现在的学校里是不很看重的, 但是奇怪得很, 在当时我们的那间浙江第一师范里, 看得比英、国、算还重。我们有两个图画专用的

夏先生这样问,那是因为作为故交,他非常了解:
昔日的李叔同是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过着安逸华
贵、锦衣玉食的日子。后来,夏先生在《生活的艺术》
一文中写道: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白衲衣、
破卷席和旧毛巾一样好,青菜、萝卜和白开水同样好。
咸也好,淡也好,样样都好;能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咀
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能以欢愉的心观照出人生的本来面
• 受戒后持律极严,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 作主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 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 涯。或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 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这种变化, 在常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心理上难以承受, 而李叔同却以平常心澹定自然地完成转化,成了弘 一法师。
• 做人好比喝酒;酒量小的,喝一杯花雕酒已经 醉了,酒量大的,喝花雕嫌淡,必须喝高粱酒才 能 过瘾。文艺好比是花雕,宗教好比是高梁。弘 一法师酒量很大,喝花雕不能过瘾,必须喝高粱。 我 酒量很小,只能喝花雕,难得喝一口高梁而已。 但喝花雕的人,颇能理解喝高梁者的心。故我对
• 故事:
• 1.弘一法师深恐堕入名闻利养的陷阱,他律己极严, 生怕接受了许多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变成个“应酬的 和尚”,因此每到一处,他必定先立三约:一、不为人 师;二、不开欢迎会;三、不登报吹嘘。
上音乐课时,一个学生在下面看小人书,另一个学 生则随地吐痰。李先生是个相当严肃的人,他当时 看到后不做声,下课后,李先生请两位学生留下, 用很轻的声音对两个学生说,下次上课不可看小人 书,不可随地吐痰。两个学生觉得老师小题大做, 刚要申辩,只见德高望重的李先生向他们鞠了一躬, 顿时两个学生羞得满面通红。
《送别》(作词: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 位许幻园。有年冬天,大雪纷飞,许幻 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说:“叔同兄, 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 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 叔同看着好友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
• 法师的心可谓平常也,但法师的敏感之心足以光照 青史,惠泽万世。
如果说,有一种人生华丽但不刺眼,历 尽千般奢华仍清澈如水,一次次的转身都 能留下美丽的佳话,那么这种人生非你----弘一法师莫属。.少年大 志,中年大才, 晚年大德,所遇遭际,为多数俗子所钦 羡; 那无数首脍炙人口的词曲,惊艳的 绘画,和那道在人生长路中的明朗月光, 映 耀天心,悲欣交集,大爱何言? 今昔 友人,师生,半生知己,未逢之人, 又 有谁人不叹服敬之。为人至此,本已无 多言,一生行止,无论是哪个阶段是人 生的巅峰。
• 他日食一餐,过午不食。素菜之中,他不吃菜心、 冬笋、香菇,理由是它们的价格比其它素菜要贵几倍。 除却三衣破衲,一肩梵典外,他身无长物,一向不受人 施舍,挚友和弟子供养净资,也全都用来印佛经。
• 夏丏尊先生曾赠给他一架美国出品的真白金水晶眼 镜,他也送给泉州开元寺,以拍卖所得的五百元购买斋 粮。
• 弘一法师对重病视若无事,工作如故,他曾对前往 探病的广洽法师说:“你不要问我病好没有,你要问我 有没有念佛。”他这样虔敬的宗教情怀岂是常人可及?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 生于天津。 5岁丧父,在母亲的扶 养下成长。1901年入南洋公学,受 业于蔡元培。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 在东京美术学校攻油画,同时学习 音乐,并与留日朋友创办《春柳剧 社》,演出话剧《茶花女》、《黑 奴吁天录》、《新蝶梦》等,是中 国话剧运动创始人之一。在音乐、 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 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 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 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 史中,李叔同是学术界 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 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 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 画、钢琴、话剧等引入 国内,且以擅书法、工 诗词、通丹青、达音律、 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 于世。他是中国油画、 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 一。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 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 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演出的《茶花 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 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李叔同在话剧的布景设计、 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艺术方面,起到了开 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 这是弘一法师所书的偈句,其光风霁月的怀抱
历历可见。
• 2.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 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 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 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 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 3.李叔同先生生当乱世,在他历尽百劫之后,终 于在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和 尚,时年三十九岁。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 就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爬上三层楼”的阶段。他 一出家即告别尘世的一切繁文缛节,并发誓:“非 佛经不书,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
• 我虽用三层楼为比喻,但并非必须从第一层到第 二层,然后得到第三层。有很多人,从第一层直 上第三层,并不需要在第二层勾留。还有许多人 连第一层也不住,一口气跑上三层楼。不过我们 的 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的走上去的。弘一法师 的“人生欲”非常之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得 彻底。 他早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 一层楼中。中年专心研究艺术,发挥多方面的天 才,便是 迁居在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 能使他满足于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 尚,修净土, 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 的。
• 一介肉身,被浮尘的光芒环绕,始终无法昧却 坚毅出世的本性,他将上天赐予的,令世 人艳 羡的才华与一同带给“行大丈夫之事”。 “不为 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其光风霁月 的怀抱历历可见。空门一道,并非一切寂 寞, 在法师的尘缘之中,更多的是一丝不苟的做人态 度,是“救护国家”的火热心肠,是对生命的无 限热爱与悲悯……。他自己就是一丛菊,一片霞, 一轮月。一月当空,千潭齐印,澄淆定荡,各应 其机,他的一生行谊,就是一部哲学大书,无字 之经,不刊之典。他给后世留下的诗文、艺术、 思想和佛典,就如蓝田之玉和苎罗之纱,越是经 过时间的磨砺越坚实,越是经过污水的冲刷越洁 白。最终一个崭新,对宇宙无限渴望热爱的生命, 在大势至圣的梵音中降生,直到永远。
一个小时,连恋人多次的叫声,仿佛也 《 没听见。随后,他返身回屋,让恋人弹 送 琴,他含泪写下《送别》。《送别》一 别 词写的是人间的离别之情,从歌词的字 》 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 的 的道理。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 故 别呢!弘一法师的词象一杯清香的茶, 事
清淡纯净,淡中知真味。
• 丰子恺说:“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 魂就是宗教。‘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弘一法师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弘一法师的‘人 生欲’非常强!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彻底。他早 年对母尽孝,对妻子尽爱,安住在第一层楼中。 中年专心研究学术,发挥多方面的天才,便是迁 居二层楼了。强大的‘人生欲’不能使他满足于 二层楼,于是爬上三层楼去,做和尚,修净土, 研戒律,这是当然的事,毫不足怪的。”
对他的一生,赵朴初有诗为证: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我与弘一法师

丰子恺 --厦门佛学会讲稿民国卅七年十一月廿
八日
• 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教师,又是我信宗教的导师。 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厦门是法师近年 经行 之地,据我到此三天内所见,厦门人士受法师的 影 响也很大,故我与厦门人土不啻都是同窗弟 兄。今


他传奇般的一生,乃是不断自我超越、自 我升华的一生。“今宵别梦寒”,而弘一法 师的一生尘缘,恰似疏林晚钟,在精神的
时空中回荡、延伸,帮助我们脱离一切虚 妄与苟且,而拯救灵魂于不自觉的“陆沉”, 去承担起人生旅途的重任! 圣德之心足以光 照青史,惠泽万世
• 4.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因战事而滞留宁波, 在夏沔尊先生住所小住数日。其间,弘一法师用餐时, 享用的仅是一碗米饭、一道素菜和一杯白开水而已。夏 先生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便说:
• “一碟腌萝卜,你就不觉得太咸吗?”

“咸有咸的滋味。”

“不添茶叶,白开水就不嫌太淡吗?”

“淡有淡的味道。”
一轮圆月耀天心
人物素材: 弘一大师李叔同
• 林语堂:
他人评价
•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 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 张爱玲:
•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 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
卑。”
• 夏丏尊:
• “综师一生,为翩翩之佳公子,为激昂之志士, 为多才之艺人,为严肃之教育者,为戒律精严之 头陀,而以倾心西极,吉祥善逝。”
目,这种自在的心性,宛如一轮皓月,是何等空灵的境
界。

• 弘一法师留给明天的是善心与禅意,弘一法师留给 后人的是人间至善至美的善的境界。
• [片断四] • 平常者,平静也;敏感者,机敏也。 • 人生难得有一颗平常心,弘一法师作为方外之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