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导入:萧萧秋风中,一位慷慨赴死侠客怒发冲冠,临水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为之动容,秋风为之和奏。
这位侠客就是荆轲。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入《刺客列传》的深入研习。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2 。
【学习目标】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学习重难点】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知识链接】1、刺客心中的“义”的特征。
(1)酬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刺客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在特征。
刺客作为代人行刺者,往往受人豢养。
假如待遇很高,这种关系往往就会被刺客视为知遇,豢养者往往被刺客视为知己,刺客往往倾全身之力甚至献身来报答这种恩情,即士为知己者死。
太子丹经过田光以死相荐而得到荆柯后,“于是尊荆卿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门下,供太牢具,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柯所欲,以顺适其意。
”荆柯受到如此隆重的“供养”,自然不能不替太子丹去勇敢地图大事——劫持或刺杀秦王。
(2)反强暴。
客观而论,刺客应是一个强暴群体,因为他们采取的是暴力手段。
可是,若从其动机来看,却有反强暴的意义。
刺客行刺往往是出于对强者欺凌弱者的不满而激起的义愤。
荆轲刺秦王就有鲜明的反强暴意味。
当时秦国相对于诸侯国而言,实为强暴之国。
在当时情况下,燕国确实无计可施,荆轲因自己祖国卫国也为秦所灭,出于义愤,挺身而出,为燕国一搏。
可以说,他的行为具有非常自觉的反强暴的动机。
2、(1)苏轼在《留侯论》中写道:“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2)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生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3、(1).从历史背景来讲:①时燕国来说,形势可谓"危在旦夕'。
②燕国无法从正面对抗。
③秦王个人无法替代的领袖才能。
④秦国大将白起曾坑杀赵国40万降卒。
即使不反抗也会有很惨痛的后果。
(2).从荆轲本人角度:①所谓士为知己者死②荆轲的出发点是,救民于水火,(3).从燕国应对的角度:①燕国弱小,刺杀秦王一定是最好的方法。
②燕国的目的是正义、可行的,如曹沫之约。
③从国家存亡角度看,在外敌入侵,生死存亡之际,有权自我救亡。
(4).从活动执行来看:①荆轲的准备可谓充分,条件可谓极好②请从燕国角度,从实际环境、形势出发,从准备阶段之时间视角,甚至目的来看,这就是可取的!(5).从马克思唯物史观来看:①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荆轲所有的爱国主义,侠义精神,来源于燕赵独有的地理因素②虽然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要顺应历史趋势,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不反对国家统一这一历史趋势,我们反对的是秦始皇,(6).从历史评价来看: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4、(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秦统一天下合历史发展的方向,然他的确勇敢,但他的‘义’毕竟是个人的小‘义’,而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才是大‘义’。
对于社会进步而言,我们应该看的是大义。
(2)从荆轲的动机角度来看:通过恐怖主义去报答一个人,去拯救国家,难道这种人也是英雄,那么普林西普为什么不能是英雄。
(3)从方式上看荆轲本身并不是一个明智的人,他没有认识到他的计谋是这般的太过于自不量力。
(4)从准备上看,准备不充分,作为刺杀者就应当抱有一击必杀的决心,可居然还想生擒对方,等的朋友未来。
(5)从意义上看秦始皇的统一战争是一场正义战争,荆轲刺秦是不顾大局的行为。
就算荆轲把秦王刺死了,但是秦国的实力依然存在,灭六国也是迟早的事.刺杀失败,带来巨大灾难。
(6)历史评价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荆轲其人,历史评论众多:北宋苏洵“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而西晋左思却言“重之若千钧,与世亦殊伦。
”一批判,一称颂。
那让我们循着司马迁的笔迹,走近荆轲,去看一看这位壮士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特点?要求:找出与荆轲相关句段,大声朗读,并思考体现了荆轲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句式:“朗读”第几段的“……”这部分体现了荆轲“……”的形象特点。
)现在小组合作,明确你的答案,时间两分钟,请同学们起立。
【咀华竞妍】1、文中塑造了荆轲怎样的形象特点?言之成理即可【馨香远播】辩论:甲方:我认为荆轲是英雄豪杰<==> 乙方:我认为荆轲不是英雄豪杰选择一方,谈一谈你的认识。
荆轲作为中国刺客第一人,名垂千古,古今褒贬不一。
前有司马迁:“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的肯定。
后却有朱熹“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的不屑。
鲁迅先生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那么荆轲能不能称得上是一位英雄豪杰呢?同学们,思考一下(既结合文章又发散思维),选择一方,辩一辩。
辩出荆轲的英雄豪杰或者证明荆轲匹夫之勇而已。
好,我们以中间过道为界,左右两大阵营针锋相对。
左半部分同学为甲方支持荆轲是英雄豪杰,右半部分同学为乙方否定荆轲是英雄豪杰。
现在给大家5分钟,小组合作找到更多有力的依据去证明你们的观点。
好,准备时间结束,请同学们转过身子,面向对方。
我们直接进入自由辩论环节,首先请甲方同学发言,发言完毕乙方同学反击。
五秒钟时间无人起立,那么机会转至对方。
现在辩论开始,请甲方同学发言。
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让我对荆轲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是不是英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终无定论。
甲方同学的论辩告诉我们,荆轲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去赞颂,去学习。
乙方同学的论辩告诉我们,古往今来,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荆轲亦然。
总之我们要综合双方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辩证的认识历史人物。
课堂结语最后我想说:不管历史是否颁授荆轲英雄的嘉奖。
作为弱者,危亡关头,不甘失败,明知不归路,偏向虎山行,精神可嘉!中华儿孙,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踏破万里路,永远不服输,坚忍不拔!正是这种奋斗精神,助力我们,披荆斩棘,长风破浪,英姿勃发!板书设计:刺客列传英雄豪杰?强荆秦轲民族大义?学情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经过初中三年和高中必修一、二、三、四、五的学习,已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入地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
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赏析荆轲的人物形象特点。
2、辩证地评价荆轲其人。
课堂效果整体良好,顺利完成该目标。
课前预习导学案,同学们都能认真完成,达到了初步了解文章的效果。
【知识链接】(一)入境检测:同学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基本解决文言基础知识问题,比较难的题目是文言句式和句子翻译(个别字词翻译不准确)。
【咀华竞妍】该部分的问题讨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穿越”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效果很好。
【馨香远播】为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荆轲其人,对荆轲是否是一位真正的英雄进行辩论。
这样同学们积极性高涨,而且通过辩论,实现了全面辩证认识荆轲的目标。
本节课的课件做得条理,明了。
能够非常好的突出重点,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学习。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巧妙,准确的抓住了本节课重点,美观、大方,能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
有待改善的地方:1、应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时间。
2、黑板笔不太好用,下次提前做好准备。
3、多加练习,粉笔字应写的更工整!。
本节课同学们课堂活跃积极,尤其是教师上课富有激情,整体顺利,成功。
教材分析《刺客列传》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史记》选读的名篇。
是本书“摹形传神,千载如生”专题当中的好文章。
全文五千多字,共写了曹沬、专诸、豫让、聂政、荆轲五个人,而其中单是荆轲一个人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是司马迁这篇作品要表现的核心人物。
通过荆轲刺秦王的过程,抒发了对荆轲的赞美。
认识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和正义行为。
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评测练习【复习巩固】1、文言知识,根据理解填写(1)文言实词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
却:蔽: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
把:揕: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就:顾: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坚:轲自知事不就.。
就: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坐:(2)特殊句式奈何以见陵之怨()句式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句式使(之)得毕使于前()句式【咀华竞妍】1、文中塑造了荆轲怎样的形象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智:私会樊於期计见秦王顾笑舞阳。
勇:私会樊於期顾笑武阳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义:为报太子之恩为六国百姓信:一诺千金,虽遭误会而不辞。
荆轲是一位刚毅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
荆轲是一位刚毅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的侠客。
【馨香远播】辩论:甲方:我认为荆轲是英雄豪杰<==> 乙方:我认为荆轲不是英雄豪杰选择一方,谈一谈你的认识。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力图实现“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深入研习”的教学理念。
首先,强调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改变教师原来单一的讲解传授方式,依靠材料,依靠学生小组的合作、研讨和竞争,变知识的接受为生成。
利用现代媒体,利用网络,利用发放的资料,利用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打开了克服重难点的大门。
我觉得,这对于古文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其次,利用了研习性学习的方式,重视对学生信息搜集和筛选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