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doc123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doc123

中南大学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专业:金融管理班级:09级一班考籍号:910110100907学生姓名:***学院:中南大学法学院指导老师:刘艺高老师完成时间: 2011 年 9 月目录摘要 (I)一、金融风险的含义 (1)1、金融风险所产生的金融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1)2、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金融风险 (1)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2)(2)潜在的市场风险 (2)(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 (2)3. 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几点认识 (3)(1)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 (3)(3)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4)二、金融风险的主要原因分析 (4)1、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较高,这是我国潜在金融风险形成的根本原因 (4)2、金融企业风险管理薄弱是潜在金融风险形成的另一原因 (4)3、金融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存在较多的不规范因素,投机成分较大是潜在市场风险的根源所在 (4)4、金融资源的不合理配置所隐含的风险 (5)三、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5)1、我国防范金融风险的优势 (5)(1)我国利用外资的结构较好 (5)(2)外汇体制改革有着坚实的基础 (5)(3)与国外金融机构建立巩固的合作框架 (5)(4)对外开放立足国情 (6)(5)抵抗金融风险的基石 (6)2、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 (6)(1)加快体制改革、盘活银行不良资产 (6)(2)加大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 (6)(3)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 (6)(4)加强金融管理、增强风险防范能力 (7)(5)积极推进财政改革,增强财力 (7)(6)推进国企股改,优化股权结构 (7)(7)健全金融法规,强化金融执法与监管力度 (7)参考文献 (9)摘要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既是高利润的行业,同时又是高风险的行业。

尤其是世界性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及衍生工具随着科技进步迅速席卷全球,使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因金融业高速发展而带来的金融风险的挑战。

充分认识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对于认真研究防范对策,积极推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金融风险;金融危机;防范;化解一、金融风险的含义1、金融风险所产生的金融危机离我们有多远如果说马克思《资本论》中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离我们现实生活还非常遥远的话,如果说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在欧美发达国家曾经重复上演了多次的金融危机还只是我们教科书中的案例的话,如果说从1980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81个成员中有133个发生过的不同程度的金融动荡还只是我们身边的事,但与己关系不大的话,那么在1997年始发于泰国,并迅速蔓延到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日本等国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却使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金融危机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实际上,尽管1997年,我国躲过了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但仍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产生的影响-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进外资明显感到困难,就业形势突显严峻……。

在我们庆幸自己在东南亚危机时度过了一个平安年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却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各种形形色色的金融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1993-1994年的高达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造成人民币严重贬值;1995年2月,国债期货“327”品种严重违规,暴炒债券1400亿元,亏损达10亿元之巨,使风光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元气大伤;1998年7月,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公司,因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羁押,并与国泰证券公司合并成立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998年下半年,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承包人卷款潜逃;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还有几大国有银行的坏帐、呆帐和逾期贷款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也许我们就不得不问了: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吗?如果可能发生,那么最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积累的金融风险引发,还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其实,由于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必然不断蕴藏和累积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爆发,使金融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

由于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及时防范这些金融风险,那么也许金融危机就真的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筹,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切实有效地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我国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金融风险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枢纽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机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经济关系最主要因素之一,但由于金融所特有的货币信用经济属性, 决定着其中的不确定性与投机因素比其他任何一种资源配置机制都来得大。

我国现阶段潜在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资本市场风险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经营风险。

(1)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这是金融风险最集中、最严重的反映,也是最易引发金融危机的金融风险之一,它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的信贷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 信贷和信用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不良资产比重偏高, 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呆账和坏账,造成银行信贷资产流损。

信用风险则主要表现为银行为担保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所发生的垫付资金,以及信用卡透支、股票账户透支等。

.随着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日益显现第一、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处于严格的利率管制下,虽然资产质量较差,但存款相对稳定, 支付能力一般不会出现问题。

而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幅度增大,商业银行间竞争加剧,资金流动更加频繁,存款稳定性将大幅度下降,在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备的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支付能力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第二、商业银行受传统信贷管理方式和资产运用模式的影响,普遍存在着用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情况,资产和负债之间存在严重的结构性不匹配。

由于我国目前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运用渠道单一,短时间内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非常有限,这就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风险。

第三、利率市场化以后, 利率水平决定于市场资金供求状况, 利率波动更加频繁,利率水平的波动以及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将对商业银行的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

利率风险,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 利率市场化将是金融体制改革唯一的选择,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水平将受到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生较大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而这种利率的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将使商业银行把握和预测市场利率的难度增大,使其净利息收入与预期值发生偏差从而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这种风险包括利率的重新定价风险利率基差风险和利率的选择权风险。

(2)潜在的市场风险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全、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市场运行和操作尚不够规范,特别是股票市场经常出现过度投机,极易酿成严重的金融风波。

(3)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日益增大这类风险主要来源于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

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是由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各商业银行建立的为数众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其资产质量较差, 不良资产较大。

央行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许多公司的逾期待收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0%以上,个别公司的净资产已为负数, 成为当前重大金融隐患之一。

证券公司作为证券市场上的中介机构,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担当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机构设置和经营较为混乱,已成为金融风险的严重隐患:一是证券公司众多,与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和不规范经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

二是经营不规范,例如:证券经营机构大规模地从商业银行拆借资金,用于申购新股和二级市场炒作,不仅使股票市场不公正交易严重,而且将资本市场风险传导到货币市场,危及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证券经营机构吸附着委托人的大量支付保证金被挪用于自营业务,其中隐含着巨大的风险。

3. 对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风险的几点认识(1)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最大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即通过金融资本的流动影响甚至决定着人力资本、其他物质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的流向与相互结合,因而对于现实生产力的形成和整个实体经济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但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尤其是以金融资本为直接经营对象的“金融创新”形式的发现与广泛使用,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

如果失去了产业资本的广泛支撑,金融资本营运的不确定性及其决定的风险也就更大。

这说明,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所带有的市场性金融风险随着金融资本的日益集中也变得集中化了。

问题的关键是,一旦当这种集中性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仅会造成金融资本营运的中断,更为严重的是,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

1997年以来由货币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最终导致了某些国家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和社会混乱,就是有力的证明。

(2)体制或机制因素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除了金融制度与金融市场所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外,随着以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以及证券化为特征的全球性金融变革趋势向各个国家的漫延,普遍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反应,也使各国的经济体制、法律制度与监管能力在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中变得日益突出与重要。

但由于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甚至尚未建立的基础上,就片面地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来带动经济发展,使高度市场化的金融制度与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实体经济之间出现了较大的磨擦与冲突,这种体制因素所导致的不协调与不确定性的增大,就使得以信用风险、政策风险、管理风险与犯罪风险为主要内容的一类金融风险,成为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潜在隐患。

在对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予以回顾时会发现,随着金融变革的进展,金融法律经历了一个由开始时强调管制到后来强调监管以及再后来的放松监管的过程,但发达国家的“放松监管”强调的是在利率自由化与金融市场国际化过程中的“有效监管”。

在新兴市场化国家与地区,“放松监管”变成了消极的“不加监管”,明显的表现是,金融立法滞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

这种状况,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

(3)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同政府财政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尽管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影响较大,但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一家金融机构的破产会涉及到大量产业企业与家庭的利益损失,因而不管是国有的还是非国有的金融机构,这种“外部性”的扩展已使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准公共部门”,金融产品的经营也就成为一种“准公共产品”的营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