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人民医院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办法(试行)
为规范我院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妥善、及时、有效地处理医疗纠纷,防止纠纷扩大化,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1号)和2017年《安徽省医疗纠纷与处置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76号)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管理办法。
第一章医疗纠纷定义
本规定所称医疗纠纷是指医患双方因诊疗活动引发的争议。
第二章医疗纠纷防范
(一)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因病施治,防止过度检查、过度医疗;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关心、爱护、尊重患者,保护患者隐私。
(二)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等情况。
不宜向患者说明的,应当向患者的近亲属说明。
需要实施手术、特殊检查、特殊治疗、实验性临床医疗的,医务人员应当征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书面同意。
因抢救生命垂危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务人员不能依照前款规定取得患者或者其近亲属书面同意的,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其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三)实行医疗纠纷预警机制,发现医疗纠纷隐患要立即上报科主任、护士长或职能部门,积极介入,把医疗纠纷化解在萌芽之中。
根据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可解决程度、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将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医疗纠纷预警分为三个级别:
(1)一级预警。
指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轻,有演变成纠纷的可能性,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问题可以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2)二级预警。
指医疗纠纷隐患的严重程度较重,预计经科室内解释协调有可能得到解决,若演变成医疗纠纷将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
(3)三级预警。
指医疗纠纷隐患严重,极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医疗纠纷,即使经科室全力解释协调,问题仍难以解决或涉及的医疗缺陷明显,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第三章医疗纠纷处理原则
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处理恰当。
第四章医疗纠纷处理程序
(一)根据医疗纠纷预警级别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处置方案。
1、一级预警要求医护人员发现预警情况后,立即报告护士长及科主任。
科主任、护士长应马上了解情况,在科内通报以引起每位医护人员的重视。
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加强医患沟通,以化解医疗纠纷隐患。
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
需报一级预警的情况:病人正常死亡、出现并发症、病情发生重大变化、病危、重大手术、新技术、重大抢救、药物试验等;医护工作中不存在缺陷,但患
方对医院的工作有不理解或不满的预兆(包括医疗服务质量、服务态度以及后勤、医技、收费等方面的问题);有演变为纠纷可能性的其他情况。
2、二级预警要求医护人员发现预警情况后,立即报告科主任及护士长。
科主任、护士长接到预警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备案。
科室立即制订消除隐患的方案、实施办法并确定责任人(医疗纠纷责任人为引起或触发医疗纠纷人员),力争化解医疗纠纷隐患,及时将处理情况上报相应主管部门。
若科内处理不力,隐患进一步加重,则预警级别上升为三级预警。
需报二级预警的情况:病人死亡(猝死)原因不明、出现较重的并发症、病情突然恶化;患者及家属有不满表现;演变为纠纷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演变为纠纷则处理难度较大。
3、三级预警要求科室发现预警情况后,科主任、护士长立即上报相应主管部门(医务科、护理部、审监科、院办公室)(节假日及休息时间上报行政总值班)。
相应主管部门立即派人与科主任、护士长及相关人员共同讨论制订消除隐患的方案,并上报分管院长。
需报三级预警的情况:患者死亡、残疾、严重并发症,患者及家属有极度不满表现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极可能演变为医疗纠纷。
(二)主管部门接到纠纷预警报告后或患者直接来访的医疗纠纷,负责调查并组织院内相关专业专家讨论,必要时组织院外专家讨论,讨论结果及时向分管院领导汇报。
若为重大医疗纠纷,必须进行集体讨论,制订处置方案。
在接到投诉5个工作日内给予解释答复,如遇特殊情况,最长不超过10工作日。
发生纠纷的科室及当事医护需全程配合调查、解释、答复工作。
(三)通过调查、分析、鉴定,对于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的医疗
纠纷,应积极与患方协商解决,经协商双方达成共识的,签署协议书或终结书;经协商双方无法达成共识的,引导患方依法处理,申请医疗事故鉴定、申请仲裁或依法诉讼。
第五章重大医疗纠纷集体讨论
(一)重大医疗纠纠纷包括以下几类:
1、患者死亡;
2、造成患者残疾或重大生理功能障碍;
3、赔偿额超过1万元以上;
4、需提交集体讨论的其他纠纷。
(二)集体讨论应交由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三)集体讨论前,医务科(医患关系办公室)应及时将患者投诉、纠纷处理、调查情况以及专家讨论意见进行通报。
(四)与会人员发表意见,共同商订解决方案。
六、医疗纠纷处置保障
(一)纠纷处置过程中,医务科、保卫科、医院办公室、信息科及事发科室等相关科室需全力配合医患关系办公室共同处理医疗纠纷,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
(二)在医疗纠纷处置中保卫科应及时全力保护本院医务人员及纠纷处置相关人员的安全。
患者及其近亲属实施下列行为的,应及时向保卫科报告,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维持正常的医疗秩序与医务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1.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管制器具进入医疗机构;
2.盗窃、抢夺、故意损毁病历资料;
3.在医疗机构摆设灵堂、焚烧纸钱、摆放花圈;
4.在医疗机构违规停放尸体,或者阻挠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者殡仪馆;
5.围堵、强占或者冲击医疗机构办公、诊疗场所;
6.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或者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
7.其他扰乱医疗秩序、威胁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行为。
(三)纠纷处置过程中,如有新闻媒体介入的,由医院办公室给统一负责接待。
第七章额赔偿审批程序
根据《某某县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方案》(含政办[2012]107号)规定,医疗纠纷索赔金额不超过1万元(包括1万元)时,必须由医务科(医患关系办公室主任)提出意见,交业务院长、院长审批,同时报县医调委办理,最后报审监科审核(建议删除这两句),可自行协商解决。
索赔金额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且责任明确的,可不进行医疗损害鉴定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建议删除),可提请县医调委调解。
索赔金额10万元以上或医患双方对医疗责任存在争议的,必须医疗损害鉴定或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结论作为调解依据,医患双方一致同意不鉴定的除外。
第八章医疗纠纷责任追究
医疗纠纷处置结束后,医院应定期对已办结的纠纷案例进行总结分析,明确医疗纠纷责任,便于有关单位和人员吸取教训,提高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
具体办法参照《某某县县级公立医
院医疗纠纷责任追究办法(试行)》。
本办法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