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检测 教科版 (含答案 )

三年级上册科学试题期末检测 教科版 (含答案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检测附答案学校班级姓名学号一、判断题1、观察就是用眼睛看。

()2、观察一样东西之前,应该想想观察什么,想想怎样观察。

()3、我们可以用画图画、拓印、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观察、描述一样物体。

()4、把组里几位同学的手描画在方格上,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比较大小。

()5、观察小动物时,我们要保持动物栖息地的原貌,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6、在观察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7、为了能更仔细的观察研究大树,我们把树枝折下来观察比较好。

()8、蜗牛有2对触角,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9、人的身体可以分成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

()10、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我们要注意营养均衡搭配。

()11、人的指纹一生中在不断改变。

()12、拿到一样不知名的物体,我们不能轻易地尝或闻。

()13、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它会流动有关。

()14、食用油是液体,洗洁精不是液体。

()15、眼、耳、舌、鼻、手都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当我们能综合利用它们去观察时,就能获得对事物更全面的了解。

()16、吸水性强的纸比吸水性弱的纸一定要好。

()17、运动后,我的心脏每分钟大约跳20多下。

()18、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19、我们在运动前后呼吸的次数是差不多的。

()20、米饭中的淀粉在我们咀嚼后,会变成有甜味的糖类。

()二、选择题1、在测量液体的多少时,常用的单位是()。

A、毫升B、克C、毫米2、处于这样的位置,水面正确的是()。

(画一条水平线)3、一陶瓷调羹的水大约为()毫升。

A、1B、10C、504、这只蜗牛的壳是()。

A、左旋B、右旋5、水的特点有()。

A、白色B、无色C、半透明6、各种不同用途的纸,它们最明显的相同点是()。

A、比较薄B、比较软C、纸里面有许多纤维7、观察大树的粗细可以用()工具。

A、放大镜B、量筒C、绳子和尺8、下面三种情况,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是()A、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B、我闻到了花的香味C、我感觉到了大树的心跳9、观察量筒中水的多少,正确的方法是()。

A B C10、下列纸张,吸水性能最强的是()。

A、铅画纸B、餐巾纸C、蜡光纸11、眼睛能看到的上下左右的范围是()。

A、视觉B、视区C、视野12、在所有的感觉中,从周围世界接受信息最多的是()。

A、眼睛B、鼻子C、耳朵13、每粒精米都缺一个“角”,这就是()。

A、麦芽B、小芽C、胚14、这只蝗虫长()厘米。

A、3厘米B、3.5厘米C、4厘米15、下面三片树叶中,不是完整树叶的是()。

A B C16、已知3号杯的水比2号杯多10毫升,水最多的是()。

A、1号杯B、3号杯C、4号杯17、把碘酒滴到生姜上,变成了蓝色,说明生姜中()。

A 、含有淀粉B 、不含淀粉C 、两种情况都有可能三、实验题1、碘酒是棕褐色的,在水中滴入几滴碘酒,水会呈现 颜色。

(2) 滴入碘酒后的液体是_______颜色,因为 。

淀粉糊滴入碘酒滴入碘酒 ?《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期终参考卷(评价标准)共40小题一、判断题(共20小题)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二、选择题(共17小题)1、A2、C3、B4、A5、B6、C7、C8、C9、C 10、B11、C 12、A 13、C 14、B 15、C16、C 17、A三、实验题(3小题)1、(1)淡褐色(浅棕色、浅棕褐色)(2)蓝色(蓝黑色、蓝紫色、紫色、淡紫色),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蓝色。

《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探究期终检测参考题总体评价:平时占60%,期末占40%科学三上: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同时综合考虑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通过比较认识事物,如何进行猜测并验证结果,如何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形成结论。

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经历过的(平时成绩内容)1、观察描述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观察描述物体:大树、树叶、蜗牛、蝗虫、蚂蚁、手及自己的特征、水和其他液体、纸、稻谷、米、米饭、淀粉……其中:(1)按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事物:观察大树;观察蜗牛;观察身体;(2)借助工具或测量的方法观察事物:测量大树;观察蜗牛、蝗虫、蚂蚁,测量蝗虫、蜗牛大小;测量身体的某部分的数据;用量筒测量容器中水的多少;观察纸的纤维,测量纸的厚度;(3)观察描述10个以上的外部显著特征:树叶,手,白纸,蜗牛与蝗虫的显著相同点,稻谷、糙米、精米的外部特征及差异;(4)观察描述事物变化前后的5个以上的差异:从米粒到饭粒;从淀粉到淀粉糊;2、实验与制作:手为什么那么灵活的实验,不同纸的性能比较的实验;拓印树皮的图案,拓印指纹;制作一张纸,制作一辆纸车。

期末测试题内容:一、观察描述:主要评价学生描述的是否是观察事实,记录是否具有一定顺序和具有多种形式的记录方法。

1、对单个物体的观察描述——(教师提供材料)一种植物可食的一部分(如花生果、荸荠、大蒜等),写出它的10个特点。

(有一定顺序且用多种方式描述,描述出8点观察事实的为优秀;有一定顺序或用多种方式描述,描述出6个观察事实的为合格。

)2、对两个物体的对比观察描述——(学生自带语文书和数学书)语文书和数学书有许多地方是不同的,请仔细观察后写出它们的8个不同特点。

(4个一一对应的观察事实为合格,6个为优秀。

)二、实验操作题说明:A、每题有二个层次的小题,学生自选。

B、题1(1)请学生自带两个不一样的瓶子并随机装上水。

题1(2)的材料请教师帮助准备。

题2(1)的检验材料请学生自备,教师准备碘酒和滴管。

题2(2)请教师准备白色粉末、碘酒、滴管。

C、在材料的准备中,能检测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操作过程中,能检测学生观察是否全面,是否实事求是,假设是否恰当,思维是否有序、合理,工具使用是否正确,表达是否清晰,动手能力怎么样,能否正确得出结论,能否交流与表达。

实验完成后,能检验学生是否能整理好实验器材。

1、(1)一般说来,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请用三种以上方法来比较两瓶水的多少。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2)有一杯水,但不知道有多少,你能利用以下材料设计2种以上的方法知道水到底有多少吗?(材料:一个600毫升的空可乐瓶、一个5毫升的勺子、一个秤、一个有刻度的小药瓶。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2、(1)这份食物中含有淀粉吗?你怎样证明?(2)有一种不知名的白色粉末,要想知道它是不是淀粉,我们可以怎么做?(要求说出思考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