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第四课走向小康教学要求1.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知识要点1.我国的小康目标。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

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构想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初步的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l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

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课财富之源教学要求1.帮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3.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要点1.财富基于勤劳。

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带领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千疮百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引下,勤劳致富受到鼓励,一大批人依靠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2.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

要创造财富,不只要靠勤劳,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

只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个人和企业乃至国家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科技创造财富。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

4.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很多,除了劳动、科学技术、智慧与开拓精神外,资本、管理等因素也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源泉的作用。

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充分地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还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投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这是适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也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保证。

第六课财富中的法与德教学要求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2.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在财富中蕴藏着法与德的交织力量。

3.学会如何处理财富问题的矛盾和冲突。

知识要点1.要合法致富。

(1)合法获得财富的办法和途径有多种。

靠勤恳的劳动,用体力获得财富;靠科学技术、用知识获得财富;靠丰厚的资金,用资本获得财富;运用管理科学,让先进的思想创造财富,等等。

(2)要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

在现代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之中进行。

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才能平等地为每个社会成员创设创富的机会,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

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因此,每个人要获得财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做到遵纪守法。

(3)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也是最有效的。

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

2.要依法纳税。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国以税为本。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国家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教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税收;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人员的工资来源于税收。

(3)不懂税法或知法犯法,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要富而思源。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依靠良好的社会环境,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表现出“富而思源”的高尚境界。

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增强。

富而思源,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4.要富而思进。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

富裕之后,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展更宽更广的道路。

5.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德。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年代,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

第七课关注弱势群体教学要求1.把握弱势群体的内涵,了解各种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人群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1.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弱势群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

2.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包括的人群。

(1)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2)弱势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其二,社会弱势群体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3)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的人群等。

在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在城市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他们是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城市,农民工背井离乡,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子女就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

他们是弱势群体。

一些身患疾病和身有残疾的人,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遭遇自然灾害后,不少人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弱,成为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经济和精神支持的弱势群体。

3.在我们同龄人中也有弱势群体。

(1)我们的一些同龄人,还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2)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少年儿童生活在困境中。

疾病、失学、贫穷、战火等是导致他们困境的原因。

第八课日月无私照教学要求1.认识到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2.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3.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知识要点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

(2)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

(3)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

现实的境遇,不能成为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的条件。

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2.维护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既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使社会每一个成员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合理社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只有维护这些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政治保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手段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使全体人民都能够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4.我国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