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作者:纪顺洪陈兴淋来源:《经营管理者·中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创业者的创业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平台,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识别创业机会随之成为研究的热点。
文章首先简要概述创业机会理论,分析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模型。
通过中外互联网产业发展状况的对比,总结出我国互联网行业创业机会的特点以及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创业机会识别。
在此基础上,选择“知乎”网络社区作为目标案例,研究它的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过程,为互联网创业者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实现创业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创业机会创业机会识别信息时代下创业者的创业行为同互联网紧密联系。
一方面互联网为创业者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交互平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沟通。
另一方面,创业者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支持,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
然而,结合市场中的创业现状,我国目前的创业活动仍处于成长阶段,失败率仍很高。
作为创业活动的开端和核心,创业机会识别对创业决策制定以及创业活动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在创业机会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行业的特点,运用具体案例来分析互联网环境下的创业机会识别与评价,有利于未来的创业活动取得更好的进展。
一、创业机会相关理论1.创业机会内涵。
对于创业机会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角度的理解。
广义上看,Kirzner认为机会是一种可能性,众多的的市场不完全就意味着创业机会。
Casson的理论则从狭义角度阐释创业机会是指新产品、服务以高出成本价售出的情况。
随着研究理论的推进,Shane认为创业机会实际上是新情境下新事物的价值创造。
这些新事物不仅仅包含产品、服务或材料,甚至可以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
结合当前创业管理的研究进展,本文更加倾向于最后一种定义,因为它从本质上肯定了机会的创新属性,因此将创业机会定义为创业者在对创业环境进行分析后所识别和开发的有价值的资源。
2.创业机会过程理论。
对于创业机会的研究表明,创业机会是一个包含多要素的过程,它是创业者基于一定的环境对创业机会进行发现、识别、评价和开发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流程性和整体性。
图1 创业机会过程模型2.1创业机会发现。
对创业机会的发现本质上是创业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对于外界环境中的情况作出反应的过程。
这种过程既可能是创业者主观地进行探索,也可能在偶然中发生,但是所产生的想法或创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2.2创业机会识别。
创业机会的识别是根据既定目的收集信息以及其他行为过程,主要判别那些想法或创意是否具有市场需求,是整个创业研究过程的关键。
对于创业机会的识别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问题,一是对创业机会识别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二是创业机会的识别与测量。
对于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创业者、创业者社会网络以及创业环境三大方面。
创业者方面而言,主要是创业者个人特质上的差异导致了识别能力的不同,包括:创业警觉性、认知能力、先验知识以及其他个体特质因素。
社会网络将创业者与外界的信息交换置于网络结构之中,是创业机会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被广泛的研究。
此外,不同结构、密度和强度的社会网络对于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力也存在差异。
创业环境对于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上,主要有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以及当时的技术环境。
2.3创业机会评价。
相比于创业机会识别的初步判断,创业机会评价则是创业者及其团队运用各种工具对创业机会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评估,为创业机会开发奠定基础。
对于创业机会的评价标准有不同的依据,为了能够全面地分析创业机会的内容,研究采用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创业机会评价指标模型。
在这种创业机会评价指标模型下,对于创业机会的评价主要涵盖四个维度,财务指标(S1)、顾客指标(S2)、内部指标(S3)和发展能力指标(S4)。
这四个指标能够对创业机会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最终形成一个循环模型:财务指标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实现投资者价值最大化,是创业者的终极目标,也是企业获取更大发展能力的保障。
对于创业机会的财务指标评价既是整个分析框架的起点,也是循环模型的终点。
顾客指标指出了创业者实现财务指标的有效途径,要坚持以顾客为中心,将顾客需求作为工作开发的切入点,提升顾客满意度,增加顾客价值,从而实现企业收益,完成财务指标。
内部指标主要指对创业机会核心竞争力的评估,企业只有拥有较之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创造出优于市场的客户价值,实现顾客期望。
发展能力指标则是分析创业机会的发展潜力,包括在未来的创新与成长,这是创业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只有进行持续的创新与完善,企业才能够获取超越对手的内部核心竞争力,从而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和投资者收益的增加,保证整个循环过程的持续进行。
2.4创业机会开发。
当对创业机会进行识别和分析之后,创业者就需要着手创业机会的开发,从而将创意或概念化的构想转变为市场所需要的服务或实体产品,完成创业机会商业化转变的过程。
二、互联网行业中的创业机会1.互联网行业。
互联网的诞生是通信技术历史性的突破,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则是信息处理需求的不断演进。
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到后来的搜索引擎,再到今天的Web2.0平台的运营,每一次的改革给企业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
纵观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基于国外的发展经验和国际化的发展环境,我国互联网行业也取得重大突破,并涌现许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
而在这近二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互联网行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市场规模巨大。
步入互联网时代后,网络用户持续增长,网络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
截至2015年,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7.4%。
依据艾瑞咨询对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规模进行的数据统计和预测,在未来两年的时间内,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六千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2.领域渗透加速。
互联网技术以其多样化的存在形式,向多个领域加速渗透,呈现由点到面的发展趋势,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不断涌现,从具体的行业到不同的个体,互联网服务的支撑作用越发凸显。
3.传播渠道多样。
互联网以网络通信作为传播媒介,真正实现了对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突破,打破原来传统交易中的渠道限制,使得信息流能够迅速地传播与流动,加快了整个商业化的进程。
2.互联网中的机会识别。
2.1我国互联网行业创业机会特点。
由于我国互联网发展历程相对较短,互联网行业中的许多发展模式都是借鉴国外的成果,因此为了更好地研究我国互联网行业创业机会的特点,我们选取中美两国部分互联网企业进行比较。
表1所选取企业是两国互联网行业中的典型,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无论是早期的搜狐还是近来的美团,我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外来本土化”的过程,将国外的运营模式依据中国市场需求的特点进行局部调整,而本质上的创新突破相对较少,这一做法往往导致企业在进入发展后期时陷入瓶颈,难以实现突破。
但阿里巴巴却没有一味的仿制,它在传统的B2C、C2C的模式中创新地提出B2B模式,意识到B2B模式将会在中国市场中取得成功,而最终马云团队也证实了这个猜想,因此对于互联网行业下的创业机会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
2.2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机会识别。
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并不缺少创业机会,然而如何在互联网行业中成功识别创业机会呢?结合互联网行业特征以及创业机会过程理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1)追踪市场需求。
由于互联网行业的网络共享性与开放性使得整个互联网环境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如何高效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对于网络用户和服务商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正是意识到这样的信息处理需求,雅虎创业团队开发了雅虎门户网站,将信息进行排列组织,满足客户信息检索需要。
然而随着客户量和信息流的增加,门户网站的缺点不断放大,于是能够进行字段搜索访问的搜索引擎应运而生。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客户的个体需要越来越多样化,Zuckerberg和其他团队成员开发出Facebook社交软件,率先对客户的“个体中心化”需求作出反应,形成Web2.0平台,并仍不断地更新。
由此可见,整个网络市场需求是产生创业机会的根源,是企业进行创业活动最本质的依据。
(2)运用网络渗透。
互联网加快了数字化的步伐,信息的加工、处理、传递和反馈更加灵敏,整个过程体现出实时、动态的特点。
信息的迅速流动加快了各个领域的渗透,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相结合,通过“连接、传播、互动” 将传统行业与新兴网络技术相结合,使各个行业汇聚在移动终端上,不断地延伸移动互联网产业链条,加快行业衍生,创造创业机会,如:社交软件基于顾客需求延伸,开发综合应用,将社交、理财、消费、物流等产业连接在一起,并不断衍生其他产业市场需求。
(3)坚持创新突破。
创新是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
对于创业者来讲,创新不仅仅是将国外的技术或者运营模式进行“本土化”的微调,而是要立足于市场需求,思考与探索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与完善运营方式,从而实现本质的突破。
阿里巴巴能够在网络时代中成功地推广B2B运营模式正是得益于其摒弃简单仿制、坚持走创新道路的做法。
三、“知乎”网络社区创业历程1.背景介绍。
知乎,一个知识问答型网络社区,秉承“分享是最大收获”的创业理念和“知识分享”的创业目标于2010年12月开放。
在获得启明创投等机构的投资后,2011年年初正式上线。
“知乎”在成立初期采用“邀请注册制”的方式,汇聚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精英,凭借其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社区中分享着彼此对于不同问题的见解,为整个网络社区源源不断地提供高质量的信息。
自2013年上半年开放至今,分别完成了创新工场、启明创投等多家机构的融资,整个网络社区的影响力在SNS社区综合评价中大幅提升。
2.创业机会识别。
对于“知乎”网络社区的创业机会识别,主要从创业者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大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1创业者方面。
(1)个人特质。
公司CEO周源本身就是一个不安拘泥于现状的人,坚持创新突破。
从程序员到科技记者,再到后来尝试创业、摸索产品市场,一步一步坚持的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修正与完善,最终成功创立“知乎”问答社区。
(2)先验知识。
周源以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毕业,求学期间曾担任工程师,拥有较强的软件处理能力。
同时后期的科技记者、俱乐部研讨、创办N3网站以及Meta搜索等大胆的尝试使得他对于科技行业的前沿和创业活动以及产品市场的需求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每一步都为后来“知乎” 的开发奠定基础。
除去CEO周源,作为知乎社区的其他两位联合创始人:李申申、黄继新各自都有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工作经验。
李申申,负责知乎的技术开发与维护。
最早学习汽车设计制造专业,硕士时期转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在创办Meta搜索期间,曾先后出任高级工程师和技术总监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