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目前,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依然是0。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科学研究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科研资金不足;二是科研基础薄弱;三是学术风气差;四是有国际反华势力影响;五是教育上急功近利。
而美国诺贝尔奖的高产,是和强大的经济支持,自由的学术思想,良好的学术传统分不开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发现,美国有些先进经验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是有实在意义的,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营造更有利于我国科研发展的环境。
关键词:诺贝尔奖中国科研美国科研一提到“诺贝尔”奖,可以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而且有5000年的文化底蕴,但是,国人却总是与诺贝尔奖无缘。
尽管去年,莫言为国人争夺到一枚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先前有六位华裔获得诺贝尔奖。
但目前为止,大陆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是0。
若是再客观的看,莫言获奖也是有许多运气成分,因为翻译他作品的正是美国的首席中文翻译家葛浩文,公平的说是他们二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满怀信心地预言:“中国科学家离诺贝尔奖仅一步之遥。
但6年之后,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五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全程参与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的研究和编制以及《配套政策》制定工作的我国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副司长胡志坚博士含泪作报告称: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是0,在应用研究方面的创新性成果也是0;在技术研究方面有些创新成果,但技术创新的专利数量不及一个菲利普公司多。
一方面,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越来越近,另一方面又有人说,诺贝尔奖离国人渐行渐远,究竟孰是孰非?到目前为止,中国科学家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依然没有0的突破已成现实,那么这就说明,我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出现一些问题,并且这一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进行研究分析。
问题一:科研资金不足,无法支撑科研项目开展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的经济实力有极大的增强,截止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一,从而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经济环境,每年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经费投入都是不断增长,但是饼子虽大,分的人多了,平均下来也没有多少,依照现在的国力水平还不能为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提供充足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不仅如此,由于国内生产技术薄弱,很多精密的科学仪器国内无法生产,而要进口就是几十万或上百万的投入,很多基础研究又非常依赖这些科学仪器,这就给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巨大的经济压力,尤其是一些青年科学家,尽管有很好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思路,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高昂的资金投入只能放弃。
问题二:科研基础薄弱尽管我国在建国之初就有发射原子弹、氢弹以及东方红一号等一批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
但十年的文革浩劫,给中国科学界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国家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毁于一旦。
在这十年间,科研工作者不仅没有科研经费,就连生存也没有保障。
改革开放后,虽然国家秩序恢复了,但国家对于发展科学研究的意识却没有恢复,对于外国的先进技术,只是一味引进吸收,最多是改良发展。
截止2006年,我国的基础性研究创新成果还是0。
虽然目前,国家对基础性研究的意识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但薄弱的研究基础却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的。
问题三:学术风气差目前,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普遍有着急躁的心态,急着出成果,急着申请科研资金,急着评职称,学术抄袭行为屡见不鲜。
更有急功近利者,将国家科研资金用于个人消费,编造科研数据,通过贿赂,获得科技奖项。
在这种大环境下,国内学者科研能力总体较差,如果继续下去,很难有诺贝尔奖级的科研成果出现。
中国社会是个崇尚排资轮辈的社会,在科学界也是如此,年轻科学家不敢对老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产生质疑,而且重要的项目和高额的科研经费都由资格老的科学家一手控制,年轻科学家很难介入。
这就使中国科学界缺乏活力,盲目迷信权威。
问题四:国际反华势力的影响其实,中国有些科研成果足够获得诺贝尔奖的亲睐,如早些年成功合成人工牛胰岛素,2011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成就也足以摘得诺贝尔化学奖项。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际上依然有一些反华势力的存在,他们不想承认中国在科学上的成就,而且诺贝尔奖的评定并不是公平无偏见的,前些年诺贝尔和平奖事件就恰恰印证了这点。
问题五:教育上急功近利近些年来,有些人为了能使中国科学家以最快的获得诺贝尔奖,又搬出举国制的办法,集中全国最好的科学家来为全国成绩最高的学生进行指导,并且为这些学生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最充足的科研经费,以此期望获奖。
但这种方法无疑是在自欺欺人,即便有人成功获奖也不能保证后人有所突破。
我国的体育现状就是很好的例子,举全国之力培养少数人成为世界冠军,但大部分国人的身体素质还是很差。
国人到底需要的是诺贝尔奖还是需要让中国整体的科研水平提高,到底是要举全国之力圆少数人的梦想还是要让中国所有学生享受到科学之光的照耀。
相比之下,美国可以说是诺贝尔奖之乡,因为截止2014年,美国获诺贝尔奖人数为320人,占全球获奖总人次的45%,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
不仅如此,在单项获奖人次上,也远非其他任何国家所能比。
为什么美国如此“盛产”诺贝尔奖得主(一)强大的经济支持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横财,而且本土也没有陷入战争漩涡,因此拥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每年,政府向基础研究投入数万亿美元的经费,建立实验室,支付科研资金,尽可能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确保最优秀最杰出的人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
不仅如此,各种基金会和工业界为科学研究投入资金,开辟了多种融资渠道为科学研究筹集资金。
为了激发企业对投资科技的积极性,政府对研究开发支出提供税收减免,对全部产品研制和投资,创新产品研制投资以及对原产品进行本质的更新研制投资,均可减税20%。
这些规定,使一部分科技开发投资从税金中得到补偿,大大增加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并且使科研机构也有兴趣加入企业科研的行列,进一步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二)自由的学术思想交流学术是一个自由的王国,创新需要有自由的空间、宽松的环境,这是人的创造潜力得以发挥的前提和保障。
美国较早形成自己的民主制度,保证了科学选题、设计和试验所需的高度自由的氛围,不受任何行政权力的干扰和限制。
美国政治高举的四面旗帜:信仰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培养了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不迷信权威并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社会个体。
不仅如此,不同时期政治领导人对科技的重视,也营造了一种鼓励科技工作的政治氛围。
富兰克林、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都十分爱好科学,这些人的热衷求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美国人民寻求真理。
美国的宽松政策使科学家有充分的心理安全,他们没有条条框框的约束,没有官僚风气的压制,需要的只是尽情的施展才华。
(三)良好的学术传统研究诺贝尔奖史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很多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先前的获奖者的实验室里工作过,不少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同事或学生后来也成为诺贝尔奖的得主。
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先后有25人次获诺贝尔奖,美国的贝尔实验室曾有11人次获奖。
杨振宁教授曾经说过,学术需要传统,它的重要之处在于,可以使年轻人知道哪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哪个方向有发展前途。
(四)庞大的科研队伍美国庞大的科研人员队伍也是屡获奖项的重要因素。
美国拥有的科技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居世界前列。
自建国以来,美国一直通过借助移民和引进外国科技人才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科技发展。
最好的例子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是唯一没有遭受到战争破坏的工业化国家,许多欧洲以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纷纷涌入美国,并且美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采取自由开放的政策,为科学家提供优越的工作条件,让他们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专心致志的进行科学研究。
通过分析我国科研所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正:(一)加强政治环境建设国家应该积极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制定适合国情的科技发展战略,组织民间的科技进步学术研究组织,同时为国际科技交流广泛开辟渠道,积极创造条件。
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加强对科技进步各环节的管理,制定相应的有关政策措施,将科技发展战略、科学技术进步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还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科技进步促进作用较大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形成一种对科技进步的拉力需求。
二是要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系统的民主化和效率。
社会政治环境无时不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作用,因而对科技进步的影响作用也是显然的。
政治开明、学术自由应予以可靠的保障。
(二)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及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的经验,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要保证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为科技投入立法,用法律手段保障科技经费的落实,保障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渠道,树立全社会共同投入的观念,扩大经费来源。
开辟科技投入渠道,应确立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新方略,并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体现加大力度、适当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市场经济下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企业要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政府在科技投入应占有重要地位,金融机构融资应成为增加科技投入的重要手段,从而实现三者在市场资源配置基础上合理分工和协调配合。
此外还应激励个人、非营利性机构、公益性社会团体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研发活动的回报率。
加强对科技投入管理。
提高投入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发展完善监督体系与问责制度抓集约投入,强化投入成果的资源共享,切实改变政府科技经费的条块分割、分散重复投入的状况调整科技预算科目,完善科技经费预算管理改进政府科技投入统计体系建立并逐步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和公共选择程序加强政府科技投入成果管理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
(三)完善科技法制建设我国科技立法从上世纪年代起步,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龙头的法律体系初具规模。
但我国现有的科技法律体系不健全,在政府对科技管理的领导中,无法可依或法律依据不足的现象相当普遍,如关于科技发展与管理的基本法还没有制定,各类所有制形式的科研机构的性质、任务、权利、义务及其不同的法律地位等缺乏法律予以规范,国家和地方科研经费的来源、管理、使用也没有法律依据,有些需法律调整的领域,如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及高技术产业发展、科技风险投资等方面,还存在无法可依的情况。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加以调整。
就现己制定的一些科技法规来看,也还存在着不完备,可操作性不强,有一些法律法规条文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问题。
同时,目前普遍存在政府部门主要以内部文件和规定作为管理依据,法律法规本身透明度不高,执行程序透明度更低,而且存在严重的不可预见性。
二是在科技司法实践和科技法律人才一的培养上存在一些缺陷。
在现有的科技法律、法规中,有的应该规定负责实施的主管部门而没有明确规定,有的虽然规定了负责实施的主管部门却没有及时组建符合要求的执法队伍,现有的司法人员队伍数量不够,有的素质不高,完成他们比较熟悉的一般刑事、民事案件的审理都比较吃力,遇到案件涉及一些科学技术问题更是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