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是培养人的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的教育,通过美育,使人们具有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等,这也就是我们习惯上说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以培养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课具有丰富的美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可以说,在学校众多的美育活动中,课堂美育是最重要的活动形式,而在课堂美育中,语文教学又是具有举足轻重的美育途径。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注意语文课在文化学习中的基础地位,却忽略了语文课的美育作用,只把它当成智育、德育的手段,而很少注意它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及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的独到价值。
可以这样说,人类对美的信息的获得,对美的欣赏的视线,对美的创造的完成,对美的观念的确立,都与语文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可以说,语文课从内容到形式无不与美学有关,语文课自然也就有了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语文课可以培养人正确认识美的形态。
美的形态多种多样,可以是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
而艺术美又包括文学美、绘画美、雕塑美、音乐美等多种形式。
先说自然美,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徐霞客的《游黄山记》中认识了黄山的奇峰、怪石、云海、劲松,也从徐霞客的《黄山记》看到了大自然中黄山的鬼斧神工之趣,从而认识了黄山的自然之美。
《与朱元思书》中春江的清流幽谷,《风景谈》断壁残磨的“桃林小景”、《岳阳楼记》洞庭湖阴雨季节的浊浪排空和晴日的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不同的自然景物,给与我们不同的自然美,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或诉诸于视觉——线条、形状、色彩,或诉诸于听觉——冷冷作响的清流、婉转悦耳的鸟鸣,或诉诸于味觉、嗅觉——暗香浮动、清香扑鼻、芳草诱人。
而这些感受,让人由自然而社会,在流连忘返之后,既感受到自然之美,也感受到美的意蕴。
如《与朱元思书》中描绘了自然美景之后,顺手带过“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论事务者,窥谷忘返”,说明自然景物让忙于事务的人也会在自然中得到心灵净化。
可见自然美,不仅是“人化”,而且也会“化人”,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变得高尚。
由洞庭阴晴变化,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就是自然美景的崇高升华了。
再说社会美。
人是社会的核心。
社会美的核心是人。
无论是人的劳动,人的自由创造,还是进步的人生观,高尚的道德情操,都呈现着一定的社会美、劳动之美、自由创造之美、悲壮之美等等。
而学生通过社会美洗涤了心灵,得到启迪,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受到熏陶。
如《愚公移山》不仅表现人征服自然的劳动之美,更是崇高和壮美的体现,“以子子孙孙无穷匮”的精神与自然斗争。
而社会美有的是以丑的形态出现,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丑恶的形象。
审美就是认识丑、鞭挞丑,而人们在对丑的批判中达到灵魂的净化。
科学美也是语文课
常有的内容。
蜜蜂的六角蜂巢,《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的”长虹卧波”,《花儿为什麽这样红》中各种花儿的美与繁殖的关系。
《死海不死》中奇特的死海,都让我们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科学美的魅力。
一千年前的数学家普罗克拉斯说“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数学方程与几何图形,他们艺术的形态出现,外观表现为对称、均衡、比例、协调。
如“黄金分割”的比例,既是典型的数字之美,同时也以破坏均衡的不均衡形态出现,如《苏州园林》,“摇滚乐”等。
而用来反映自然科学的文章则让人们更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自然的规律性。
可以这样说,科学美是自然美与社会美的具体体现。
最后说艺术美。
就语文课而言,艺术美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在于它的文字美。
文字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艺术自身的特点充分会把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的宏观形象,或是具体入微的微观形象,或是丰富深刻的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外在的音容笑貌,形神毕现地表现出来。
《故乡》中闰土的悲剧形象,《荷塘月色》中月下荷塘之美,《祝福》中的祥林嫂等,无不呈现出人物的形象美。
而语言艺术中往往又着意于绘画之美、雕塑之美、音乐之美、建筑之美。
《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舞女的裙”,既有绘画美又有雕塑美。
而“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则有音乐之美。
而“泉水激石,泠泠作响”的小石潭(《小石潭记》)、“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的三峡(《三峡》)都充满了音乐之美。
而诗歌往往注重建筑之美,长短错落,高下相合。
《泊船瓜洲》不仅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韵致,更有七绝诗的铿锵。
而《甘蔗林——青纱帐》以及毛泽东的《昆仑》、臧克家的《老马》、《有的人》等诗人的诗,更是充满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
其次,语文课还要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
近代学问家王国维说“教育之事亦分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
”可见美育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的重要手段。
语文课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功能,即在自然中、社会中、艺术中发现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获得精神享受的必要条件,也是进行美的创造的前提和基础。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创而后识器”。
我们要通过具体生动的文学作品,去引导学生认识什麽是美,发现什麽是美的事物。
铁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只有懂得美在哪里,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妙处,否则“枯藤、老树、昏鸦”只能当作一种败相,而不知其远趣。
“两只黄鹂鸣翠柳”也不能引发我们美的感受。
美的创造性在于美的审美实践性,学以致用,教给学生发现美之后,还要能给学生运用美的手段,创造美的境界。
朱自清先生的《春》写出了春的独到之处,从色彩、形态、描绘初春的景象,我们能否让学生从身边发现美、发掘美呢?能否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让学生感到审美情趣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美的创造力。
从课文中发现美的闪光,让这种闪光体真正照耀到学生的阅读、认知、写作实践中,那麽,我们的从欣赏美到创造美的工程才能最终完成。
总之,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所有的语文教师共同努力,为
之探索,在这里提一点端倪,仅作引玉之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