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教育信息化也是对教师能力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挑战。
广大教师只有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迅速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完备专业技能,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开始应用到教学当中,形成了新型的教育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教育信息化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培训、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教育信息产业化、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
教育信息化的重点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各种信息通讯技术,随着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对其概念的理解也逐渐从技术维度转向了个体、观念、组织管理和制度等方面。
教育信息化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而出现的。
从一开始“教育信息化”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内涵上来说,都与信息通讯技术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1993年,在NII报告中就专门列出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目标:通过信息网络来实现按需教育、远程课堂,将提供最好的教师和教材,以及虚拟的实验环境、以虚拟图书馆、虚拟博物馆、电子报刊、网上游戏、视频点播、交互式电视等将提供学习化社区和方便的生活。
随后,受此影响,其它国家也先后制订了类似的教育信息化计划。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内容被单独列为第十九章,可见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及应用上,总体情况是:定位不够明确,方法不够科学,缺乏整体考虑;硬件投入大,使用少;教学往往只限于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学应用较少;学科教学中属于研究性较多,常规教学偏少。
在学校管理信息化方面,仅注重信息化的形式,将信息化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软件购买和使用的工作,缺乏系统工程思想;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诸如信息发布、信息反馈,学生、教师、家长互动交流等方面,缺乏对工作本身的系统思考,相应也就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科学合理的思路。
任何先进的技术引入教学当中来,都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因此,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解决教学当中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困难,并将信息化环境作为学习、教学、管理、沟通等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学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所以教师专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要求
1.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及应具备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化工作中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开始阶段起着引导性的作用。
这一角色,应能够完成五个方面的工作: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及评价;信息化环境的维护与扩充;开发教学软件;与教师共同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下列能力:信息化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信息化环境管理与维护;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科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训;学科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技术支持;与学科教师共同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及支撑软件;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标准;借助教育信息化手段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评估;建立学生、教师及家长等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成果出版及评奖工作等。
2.学科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信息化能力。
学科教师是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直接实施者,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开展得好与坏,直接取决于学课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水平高低。
学科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应包括下列方面: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教育技术的一些主要理论基础;掌握教育理论的一些基本内容;了解基本的教育技术研究方法。
基本的技能包括:加工与利用的方法,如利用网站进行搜索下载;掌握教学媒体选择与开发的方法;
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如制作电子教案、制作教学课件等。
三.促进教育信息化,实现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1.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
信息社会的人才应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就是信息能力,它是信息社会中每一个人赖以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是进入信息社会的通行证,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信息化的教学工具进人课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
例如,我国不少中小学都配备了电子白板,但是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使用或者只是当做普通的投影使用,这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造成这样的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没有经过系统培训,教师不会使用;另一方面,教师不愿意改变已经习惯的教学方式,这是教师理念的问题。
教师不能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教学方式,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技术水平,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开展多种途径多渠道的教师培训,创建培训公共支撑资源,优化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
首先,集中进行对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培训。
自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来,启动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省、市、区各级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开展培训,对于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
其次,创新师资培训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卫星电视等媒体开展远程培训,积极建立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的进行大规模高质量师资培训的机制。
最后,强化培训过程的监督和学员能力的考核。
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时基于过程和能力的,要加强监督并建立考核机制,使教师的技术水平得到真正的提高,不能只是满足于形式。
2.转换观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首先,教师要转换教学观念,增强信息意识。
信息化教育中,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甚至开发个性化的课程;在教学研究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云平台的信息优势,在校内、校际广泛开展交流与学习,在实践中增强信息意识。
其次,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尤其重要。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是文化
知识传授者、课程教材执行者、课堂教学的管理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学生没有自主权。
在这种教学状态下,学生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师权威角色,要逐渐向知识体系建构者、课程教学研究者和开发者等角色转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要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一系列信息化平台,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打破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从自我封闭状态走向自由、开放、澄明的交互状态。
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已经是一个网络无处不在的时代。
教师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中与学生进行“视界的融合”。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角色将会发生变化,教师要适应网络带来的改变,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
教育信息化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大契机,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加快,固步自封只会让教师在新的教育方式发展的进程中渐行渐远,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教学,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成为一名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吴劲松.教师专业化如何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5
[2]王俊贤.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培养[J].教育信息化,2005.4
[3]吴忠良.教育信息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4]刘文斌.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3
[5]钱德平.教育信息化:教师发展新契机[J].湖北教育,2013.7
[6]赵国栋.缪蓉,费龙.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7]钟绍春.关于教育信息化一些关键问题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8]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9]顾小清,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
[10]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