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生活》单元测试卷(一)一、单选题。
1.歌谣,历来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千百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的渔歌,就是渔民根据渔业生产的特殊性和流动性,逐步积累和创作出来的一种口头音乐艺术形式。
这说明①音乐艺术普遍存在于各个领域②歌谣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③民间渔歌属于物质文化遗产④歌谣为人所创造和为人所特有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2.箱储卷轴心常逸,腹有诗书气自华。
让终身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追求知识成为一种潮流,让开卷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共建共享书香弥漫的美好生活。
开展全民阅读,主要是因为()①人往往在无形与被动中接受文化熏陶②参与文化生活是培育文化素养的途径③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④文化本质上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3.“地名”是活化石,是分布在历史长河里的时空符号。
“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
由此可见,“地名文化”()①产生于各种形形色色地名的基础上②缘起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③具有一种凝聚力与亲和力,并蕴藏着个人情感④是某一个地域文化的反映,一种特定文化象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冰雪是北国的精灵和冬天的使者。
围绕着冰雪资源的开发,冰雪旅游、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科技、冰雪商品等一系列相关产业蓬勃发展,点燃了冰雪消费热。
可见①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消费更加丰富②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③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④冰雪文化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5.“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族同胞的吃、穿、住、行都具有十分突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侗族自治县将这些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增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
这告诉我们()①文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巨大智力支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文化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相互促进④优秀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与政治相互交融A.②④B.①②C.③④D.②③6.某市发挥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大力发展当代书画产业,书画年成交额高达50多亿元,成功地将文化优势转变成了经济优势。
这说明①文化优势与经济优势相互转化②文化的经济功能显得更加突出③文化力和经济力是综合国力的基础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7.鲁迅《书信集•致徐懋庸》中说:“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先是它敏感地描绘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
”由此可见①文化是对一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②不同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不同③文化是政治和经济的派生物及附属品④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不读书,穷者穷根难断,富者富不长久。
”对于民族而言,全民阅读反映出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
要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切实使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有质的飞跃。
这是基于①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②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③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塑造人生④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A.②③B.③④C.①②D.①④9.为了更好地传承徽州文化,黄山市启动“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
有关专家指出,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传后世。
这说明()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产物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C.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不可分离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10.2015年,“狗带”、“颜值”、“吓死宝宝了”、“城会玩”等新词、热词层出不穷,这些凝炼个性的词语,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是对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②文化源之于人民群众的创意和情怀③网络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④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造了文化A.①④B.①③C.②③D.③④11.某村通过建设“村落文化宫”,改变了农民的落后观念,改善了村里的社会风气和公共卫生,提升了农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情操。
这佐证了A.物质文化条件影响人的全面发展B.人的全面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发展C.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的过程D.文化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不断进步12.经济学家冯•丹因认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合下图,依据对其理论的理解,你认为下列表述中合理的传导顺序为:①经济发展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加②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③资本不断涌入,推动了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④生产发展壮大,文化领域出现新的产业或部门A.①→③→④→②B.④→①→③→②C.①→②→③→④D.③→④→①→②13.清理了野蛮的混沌,心灵才会荡起纯净的清波;扫除了愚昧的灰尘,思想才会绽放美丽的A.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D.应该积极主动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14.“枫桥月,灀桥柳,一声珍重离家走;跨四海,闯五洲,长路漫漫难回首;相思豆,连丝藕,梦里常在画中游;黄土地,绿田畴,画中美景不胜收。
”一曲《游子吟》唱出离乡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歌词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能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③精神活动是离不开物质载体的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A.①③ B.②④ C. ③④ D.①④15.在异国他乡,一声平常的问候,不经意间的举手投足,都是一杯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佳酿。
“乡音难改”表明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这体现的是A.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B.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C.文化塑造人生的影响D.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6.繁荣安徽文化必须把继承创新和交流借鉴统一起来,深入挖掘和提炼老庄哲学、桐城派文化、徽州文化等安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深刻认识和开发安徽丰富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高能价值。
对这种价值的主要体现,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能够传递和创造文化②育文化人和引领风尚③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④精神滋养和灵魂塑造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在交通阻塞情况下,有些司机因情绪愤怒、暴躁,会不耐烦地鸣喇叭、闪灯、骂粗口,甚至会发生攻击性行为,这被称为“路怒症”。
消除“路怒”现象,需要广大司机懂得管理情绪,也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健康的汽车文化。
这是因为①驾驶员的文明素养需要通过后天自觉培养②健康的汽车文化能促使驾驶员们文明行车④汽车文化是广大驾驶员的文化素养的核心A. B.①② C. D.18.舒马赫、施耐德、施密特、穆勒、施泰因曼……这些常见的德国姓氏在德语里都代表一门手艺:制鞋匠、裁缝、铁匠、磨坊主、石匠。
老师傅带几个学徒做手艺曾是德国人的职业常态,如今工业化取代了小作坊,但“手艺人”的基本精神没有变。
人们常常用“严谨”“认真”等字眼形容德国人,认为这种性格塑造了德国特色的制造业,其实德国人也在进行“德国制造”的过程中被重塑。
可见①中德两国间的传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②精良的德国制造取决于严谨认真的德国文化③德国姓氏文化中包含着传承至今的精神基因④工匠精神影响德国人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9.某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内设有古今中外名人苑、论语书卷夫子园、名言警句文化长廊……最让人难忘的是道路的命名:爱生路、尊师路、弘德路、孝母路……由此可知①文化环境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文化环境越好人的文化素养就越高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④身处文化环境的人会被动受文化影响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20.随着人的不断进化和全面发展,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不断进步。
材料表明①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②个人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推动社会全面发展③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④人的全面发展是逐步提高和永无休止的过程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21.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它可以是祖上传下来的一本书,一幅字,也可以是长辈们的一句话。
它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
材料体现了家风①作为一种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作为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发展④能促进个人发展进而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当前,中国人对旅游行为的认知也逐渐由过去“方便自己、麻烦他人”转变为“文明出游、共获快乐”,国民文化素养的核心得到不断提升。
这种提升()①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②对人的终身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③使国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加丰富④对国人认知转变的影响是直接的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23.2016年8月,常熟各小学积极开展“孝廉文化游”体验活动。
在体验活动中,孩子们或漫步孝廉文化广场,感受孝爱长廊和清风绿道的孝廉清香;或观看《孝廉梅李》《身边的纪委书记》廉政微电影,感悟鲜活的孝廉文化。
积极开展这些体验活动,让孩子们参与这些活动①是培养孩子们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是基于文化素养具有确定的方向性③能使孩子们被动接受优秀文化熏陶④有利于不断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A.①③B.②④C.①②D.①④24.曾荣获“最佳励志书”的《谁的青春不迷茫》中,奋斗小青年刘同十年逆袭人生,给在都市中焦躁不安、困惑迷茫的人们指引了方向。
《谁的青春不迷茫》的这种作用来自于A.其自身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B.读者的心灵震撼和感知C.创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D.优秀文化对人生的塑造二、非选择题25.距离2016年七夕节到来前两周左右,各大电商的促销活动就已陆续拉开帷幕。
众多商品中,鲜花、巧克力等传统情人节礼品仍是主推的项目。
截至8月5日,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在七夕节当天,酒店预定量达96%,相比2015年七夕节的预定量增长了34%。
不少地区的酒店针对七夕节,还专门推出了情侣圆床房、恋爱主题房、新婚蜜月房等特色住宿,这些房间预定量同比去年增加到130%。
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厦门、青岛、重庆等大中城市酒店预订量均有不同程度全国主要商圈酒店预订更加火爆,上海南京路、武汉江汉路、南京湖南路、成都春熙路等著名商圈,其周边酒店几乎将要满负荷,客房出租率超过95%,可谓一房难求。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文化生活道理。
(12分)25. 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从七夕期间各大酒店的火爆征订中可以透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②经济决定文化。
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人们对情人节文化的消费。
③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七夕情人节文化推动了消费的增长,彰显了文化的经济功能正日益突出。
(每小点4分,如没有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则每小点只得1分。
学生如从文化与社会的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且符合题设要求,均可酌定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