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临终关怀提高生命质量【摘要】目的为减轻临终病人的心理负担,解除病人对疼痛及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是病人适应角色的转换,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是病人在充满人性温情的气氛中,安详、宁静、无痛苦、舒适且有尊严的离开人世,达到更理性更平静地接受死亡。
方法通过所学知识的综合,查阅书籍,上网搜集等方法积累。
结果发现在我国中小型医院内对临终者的关怀和护理并不完善,需要大力改进,让逝者安详的离开人世。
结论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1]【关键词】生命质量;临终关怀;护理1.临终关怀的概念:临终关怀是有组织的向临终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护,包括医疗、护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方面[2].使临终病人的证明质量得到提高。
珍惜有限的人生时光;能够少痛苦,甚至无痛苦的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并使其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
2.临终关怀八要素[3]2.1减轻病人肉体和精神症状,以减少痛苦。
2.2采取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以维护病人的尊严。
2.3避免不适当的有创的治疗。
2.4在病人还能与人交流时,给病人和家属提供充分的时间相聚。
2.5给与病人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
2.6将家属的医疗经济负担减少到最小程度。
2.7将所花的费用告知病人。
2.8给死者家属提供治丧方面的帮助。
3.临终关怀的组织形式3.1临终关怀的专属机构:一般都有较完善的医疗设备,人员配备比较齐全,照护技术比较专业化、规范化,组织管理较科学,能行使其独立服务职能,为临终病人服务。
3.2综合性医院内附设临终关怀病房:指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肿瘤医院或老年护理院内建立的临终关怀病区或专科病房,配备必要的设施和固定的专业工作人员,为癌症晚期、疾病终末期及衰老病危的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3.3居家照护是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单位开展临终关怀服务。
一般以临终关怀的学术组织联合医院、社区保健机构共同协作进行。
医护人员根据临终病人的病情,每日或每周数次到家中探视,提供临终照护。
居家照护,对病人来说,在最后一刻能感受家人的关心和体贴,减少其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痛苦;对家属来说,能给与病人尽量的照顾,是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
4.临终关怀与安乐死的区别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既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
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
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临终关怀和肿瘤预防、治疗一样,是癌症研究中心不可忽视的方面。
5.临终关怀的理念5.1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为关怀为主的照顾。
5.2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5.3尊重临终病人的尊严和权力。
5.4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
6.临终关怀的目的6.1为临终病人较少肉体的疼痛,给与最舒适的服务和照顾。
6.2提供专门为护理而设计的结构,辅助末期病人和垂危病患接纳临终的事实,安详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6.3提供一种模式,给予患者身、心、灵的关怀。
6.3.1身体方面:增进舒适,减轻痛苦。
6.3.2心理方面:协助病患与家属度过濒死的过程,接受疾病与死亡,家人互动关系,面对死亡恐惧事实;遗嘱辅导等。
6.33心灵方面:获得内心平安,灵魂的救赎等。
6.4医院的抢救和治疗为目的,而很多病人本来以没有治疗效果了。
临终关怀服务,对垂死的病人照顾的重点是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如何提供一个安适、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
7.临终病人在临终前的心理要求7.1希望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认为自己的形象如果不能像往常一样,就会影响到自己被对待的方式,也会影响到病人对自己的肯定,因此维持自己形象的完整,不但是自己自尊的来源,也是让他人尊重的依据。
7.2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强烈的需求感,病人会认为自己过去所拥有的财富、事业、家庭、朋友,都会因为死亡的来临而消失不见,这种强烈的被剥夺的体会,让病人觉得人生在世最后终究一场空,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失落的同时,病人对人间一切便产生难以割舍的执着与爱恋,所以会让家人感到过度的感情压力。
7.3孤独产生的关怀需求,虽然病人有时会有静一静的想法,不过基本上病人并不希望这种静一静被误解为喜欢孤独的反应,事实上病人十分担心陷入孤独当中被家人遗弃,只是心中又不想因为害怕孤独而造成家人情感上的负担与不舍,这种又想又怕的反应是家人在提供爱心的支持与关怀时应特别注意的地方。
7.4不希望生病而成为家人的负担,因为病人本身原先有他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也有他自己的贡献价值所在,当然不希望由于生病就成为家人的负担,完全失去自己的自主能力,这时家人就必须从照顾的想法、方式到行动,想办法让病人产生参与感并介入其中,这样病人才能重新自我肯定,积极实践自己的生活。
8.临终患者心理反应及护理对策8.1否认期:患者表现不承认自己患了绝症或病情已恶化,认为可能是医生错误诊断,企图逃避现实。
患者焦虑急躁、心神不定、要求复查、少数者有自杀行为。
8.1.1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应具有真诚、忠实的态度,不将病情全部揭穿,保持患者心中一点希望,逐步适应现存事实,但也不要欺骗病人,坦诚温和地回答病人对病情的询问,且注医护人员注意非语言对病人病情的言语一致性;经常陪伴在病人身边,注意非语言交流,协助病人满足心理方面的需要,让其感到并没有被抛弃,是可收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在与病人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主动表示愿意和病人一起讨论死亡,在交谈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使其逐步面对事实;争取家属的合作,密切观察以防不幸事件发生。
8.2愤怒期:患者表现为已知病情,但不能理解,气愤命运捉弄自己和将失去的健康与生命。
他痛苦、怨恨、常以谩骂或破坏性行为向家属或照顾者发泄内心的不满。
8.2.1护理对策:病人常需要有机会尽情的发泄或有人帮助他们充分的倾诉内心的愤恨和痛苦,护理人员应将病人的发怒看成是一种有益健康的正常行为,应该认真倾听病人的心理感受,允许病人以发怒、抱怨、不合作行为来宣泄内心的不快,但应注意预防意外时间的发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患者自由表达或发泄内心之痛苦和不满,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剂,制止和防卫患者的破坏性行为;做好家属的工作,给与其宽容、关爱和理解等心理支持。
8.3协议期:患者承认已存在事实,不在怨天尤人,而是不断提出要求、期待好的治疗效果。
他对过去错误行为表示悔恨,请求宽恕。
8.3.1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应当给予指导和关心,加强护理,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是病人更好地配合治疗,以减轻痛苦,控制症状;对患者的种种不合理的协议或乞求,可适当采取适度的欺骗方法,做出积极治疗与护理的姿态;病人的协议行为可能是私下进行的,护理人员不一定能观察的到,在交谈中,应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感受,尊重病人的信仰,积极引导,减轻压力。
8.4抑郁期:患者表现为意识到自己的病治疗无望,身体日益衰弱、痛苦日益增长,并消沉、低落和绝望,急于向家人交代后事,愿亲人守候。
8.4.1护理对策:护理人员应多给与同情、鼓励和关心患者,加强护理,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解决实际问题,尽量带去欢乐,增加其希望感;给与精神支持,尽量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安排亲朋好友见面、相聚、并尽量让家属陪伴在病人身边;注意安全,及时观察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若病人因心情抑郁而拒绝个人卫生的清理,护理人员应协助和鼓励病人保持身体的清洁和舒适。
8.5接受期:患者表现为感觉已完成人生的一切,重要事情已安排妥当。
他对死亡不再恐惧和悲伤,情绪变得平静和安详。
8.5.1护理对策:尊重病人,不强迫与其交谈,给予临终病人一个安静、整洁、明亮、单独、舒适的环境和气氛,减少外界干扰,帮助患者了却未经的心愿和事情;继续保持对病人的关心、支持、加强生活护理,让其安详、平静的离开人间;让家属多陪伴患者和参与护理,使患者心灵得到慰藉。
8.6以上五个阶段不一定按顺序发展,有时交错、有时缺如。
各个阶段时间长短也不同。
我国学者临床观察发现,由于中国传统文件影响,临终患者否认期前存在回避期,即患者和家属均知真情,却彼此隐瞒、故意回避。
8.6.1护理对策:采取相应的回避态度,不急于真实病情告诉患者,可寻找机会用暗示方法慢慢渗透,甚至有的患者需要一直回避至最后。
9.临终护理的主要工作9.1疼痛控制: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许多调查资料表明,有70%以上晚期肿瘤或疾病末期的临终患者主诉疼痛。
疼痛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和绝望感。
世界卫生组织(WTO)早已将控制疼痛提到重要位置并建议采用三麻醉性镇痛剂提高镇痛效果;第一步:给非麻醉性镇痛剂,如阿司匹林类;第二部:给予弱麻醉性镇痛剂,如可待因等;第三部:给与强麻醉性镇痛剂,如吗啡、哌替啶等。
9.2解决基本生理需要保证营养:尊重患者饮食习惯,提供家庭式餐饮,少食多餐,调剂花样,辅以助消化药或必要时给予鼻饲、胃肠外高营养等方法均有益于临终患者的基础营养需要。
9.3缓解症状:如呼吸困难是临终患者最严重症状,给予整洁的环境,低浓度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人工辅助呼吸及必要时的气管切开均有助于缓解呼吸困难。
9.4控制排泄紊乱:便秘或腹泻、尿潴留或尿失禁常给临终患者带来很大痛苦。
尽早采取预防措施和解决办法改善其临终生活质量。
9.5做好皮肤护理:临终患者衰竭的体质和长期卧床极易导致褥疮发生,保证定时擦洗,每天按摩受压处、采用各种皮肤保护等方法有利于降低褥疮发生率或减轻损害程度。
9.6做好心理疏导:针对临终患者心理、行为特征和个体差异,帮助他们从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建立相对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内容。
其心理疏导的基本原则是,工作人员要有高度的同情心和亲切感,了解和理解患者心理,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忧虑和苦恼。
同时,要以良好的态度、语言、表情和行为去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如身体、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困扰,并取得亲朋好友和全体家属的配合,共同积极参与心理疏导工作。
9.7关怀家属:随着临终关怀的深入发展,对临终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研究和关怀安抚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怀家属现已成为临终关怀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参考文献【1】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2】人民卫生出版社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基础护理学》第二版第309页【3】中外文摘2006第2期15页美国老年学会制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