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

[推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精品教案汇总高中地理 1.1.1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一、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3、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4、了解不同地区针对人口问题采取的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涉及的是人口的数量变化之人口的自然增长, 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是课本的补充内容。

本课时的重难点具体如下所述:1、重点(1)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2)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2、难点了解人口增长的时空变化差异及原因。

三、教学过程与环节设计(一)课程导入(3′)这节课开始, 我们将进入地理必修二的学习, 地理必修二的主要内容为人文地理, 那学习人文地理, 我们就先从人讲起, 这节课, 我们的学习内容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下面,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5, 完成自主学习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12′)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_________和_________共同决定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_______________;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________有关。

(6分)设置意图:知识性问题, 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及计算公式;另外, 让学生意识到人口基数的影响力。

2、读图1.2, 总结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之后和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6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读图1.4, 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针对各自的人口问题, 其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4分)设置意图:探究性问题, 让学生通过读图感知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人口数量的增长特点及其原因, 并思考应采取的措施有何差异。

(三)小组讨论(8′)1、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2、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3、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增长迅速的原因及措施。

(四)展示交流(12′)展示时应合理划分问题, 避免一个人或一个小组包揽所有题目, 另外, 尽量保证机会均等, 每个小组一节课就回答一次问题为好, 对于特别积极的小组予以表扬, 但要向其提议把机会让给其他还没有回答问题的小组。

通过这个环节, 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了, 还不能解决的, 教师作为精讲内容进行讲解, 并视情况适当延伸问题。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 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地区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与自然增长率有关, 还与人口基数有关。

2、措施(1)发达国家: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2)发展中国家:计划生育。

(五)拓展练习(5′)下图是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 读图回答问题:1、四国中, 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2、和德国(人口负增长)人口死亡率、出生率相似的国家应该是()A、①B、②C、③D、④(六)课后作业新坐标四、课后反思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名称和特点。

利用人口资料或图表, 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3、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口增长的三种模式的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展示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上节课我们讲到一个地区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一个地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就使得该地区的人口模式会发生变化。

这节课学习人口模式。

2、展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1、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 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和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人口增长模式的三种类型主要特征:、、 , 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

(1)原始(低增长型)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主要分布区: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主要特征:高、迅速下降,高 , 人口急剧增长。

(2)传统(加速增长型)形成原因:社会生产力发展, 食物供应稳定增长, 某些疾病得到控制, 人口明显下降。

主要分布区:发达国家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进入该阶段;非洲东部的一些国家目前处于该阶段主要特征:、、 , 有些国家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负增长。

(3)现代(低速增长型)形成原因:科技发展, 推动社会进步和生育观念的改变等。

主要分布区:;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等。

三、小组讨论1、P7的活动题;2、说说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处于哪个模式阶段。

四、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2、老师讲解【当堂练习】1、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往往是不同的, 下列不属于其形成原因的是A、人口数量的多少B、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C、社会、经济的差异D、文化、环境的差异读右图, 回答2-4题:2、表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A、①B、②C、③D、④3、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4、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人口增长模式类型, 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5、人口增长模式中, 传统型和现代型的共同特点是( )A、两者的出生率都高B、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高C、两者的死亡率都低D、两者的自然增长率都低读某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的转变表, 完成6-7题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① 3.8 3.2 0.6② 3.5 2.4 1.1③ 2.9 1.2 1.7④ 1.3 1.0 0.36、该国人口增长具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阶段是()A、①B、②C、③D、④7、对该国人口增长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模式判断正确的是()A、①——现代型B、②——传统型C、③——原始型D、④——过渡型8、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比A、人口的出生率比发达国家低B、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C、人口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高D、婴儿的死亡率比发达国家低9、关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工业革命以前, 人口增长为“低-低-低”模式B、农业文明时期, 人口增长为“低-低-高”模式C、产业革命时期, 人口增长为“高-低-高”模式D、后工业化时期, 人口增长为“高-高-低”模式【课后反思】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 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2、人口的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3、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原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人口迁移地图或动画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同学们都有去过旅游, 那去别的地方旅游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探讨下人口迁移, 下面, 先了解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 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接下来, 同学们根据课本P10-13页的内容, 完成自主学习的题目。

(二)自主学习(12′)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 包括人口的增减和人口。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或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和。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 , 并且居住地改变达以上的迁移活动。

(国内人口迁移没有明确的界定)2、二战后人口迁移和建国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特点?3、人口迁移能不能发生, 取决于迁出地与迁入地的________变化(即客观因素), 以及个人的__________变化(即主观因素)。

4、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 ________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但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每空0.5分)课堂预设:第2题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 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差, 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 其他三道题容易从课本上直接找到答案。

(三)小组讨论(5′)思考人口迁移有什么意义?(3分)课堂预设:此题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也是难点, 具有较大讨论意义, 可能同学们讨论时会忽略弊的一面, 需适当提醒分析任何问题一般都要从利弊两方面考虑。

(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展示时, 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 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当堂训练(5′)判断以下案例属于人口迁移还是人口流动1、(1)每年7、8月份时候, 田七都会去庐山避暑、度假。

(2)2011年9月, 家在惠州的王五入读了中山大学, 并按要求把户口落在了学校的集体户口上。

(3)年初, 李四去上海出差了一个月。

(4)自从2000年开始, 张三就从四川老家来到深圳打工。

(每小题0.5分)2、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1分)A、社会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B、自然环境是人口迁移的基础因素C、土壤的肥力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D、从宏观上看, 政府的经济布局不会造成大量人口的迁移(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高考考纲要求: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教学重点归纳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二、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堂导入:(3′)同学们, 在内容中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的选择,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农业地域的形成。

(二)自主学习(12′)1、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科技水平、商品率、机械化程度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2、从气候、水源、土壤、地形、市场、交通、科技、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归纳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2、p45澳大利亚案例分析课堂预设:结合图分析有点难度, 因为现在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比较差, 需适当引导他们怎样看图。

(三)小组讨论(5′)(四)展示交流(15′)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也锻炼小组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 展示时, 尽量让各个小组都有机会展示, 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对于回答不够完整或回答不出的, 教师再列为精讲内容进行分析。

(五)当堂训练(5′)1、城市郊区及工矿区周围的农业, 一般应建立()A、工业原料基地B、商品粮基地C、商品棉基地D、农副食品基地2、20世纪90年代, 新疆的棉花生产在我国的地位迅速提高, 原因有()A、水源充足、土地辽阔B、光照强, 热量丰富C、向中亚地区出口便利D、劳动力资源丰富(六)课后作业完成课程新坐标练习三、课后反思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一、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概念以及三者的区别和联系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其典型类型3、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 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教学重点1、了解工业聚集的主要原因和优点2、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的主要原因、优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