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章 中国气候区划ppt课件
第六章 中国气候区划ppt课件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柯本气候法
(德语:Effektiven Klimaklassifikationen,意为“有效气候分类 法”),最被广泛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的气候学家弗拉迪米 尔· 彼得· 柯本所发展出来的气候分类法,1918年发表分类法德第一个 完整版本,1936年发表最后修订版本。
利用温度,雨量的年平均值与其年变化
设计一种气候分类法。首先对物的分布与气 候的关系作了研究,找出植物分布与气候分 布的联系,归纳出几个实验式作为区分气候 的标准。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气候带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 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位。 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分布。 气候带的划分是由最基本的气候形成因素-太阳辐射 这一条件决定的。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就曾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 把地球气候划分为五个气候带,即:热带、北温 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称为天文气候带 或地理气候带。这种古老的气候带划分方法,只 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所以也称为太阳气 候带。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柯本气候法优劣 该分类法的优点是标准严格,界限明确,应用便利,并且较 其他分类法更适合于景观带,故被广泛应用。 缺点,其最大缺点之一是对于干燥气候的标准大半是人为的。 因为高度可以影响温度,所以在该法中的气候图上气候分布 相当紊乱,天气气候的观点而论,各种气候带的气候不能 相混,这种分类法未全面考虑到这一点,所以由于高度因 素又造成了许多不合理的缺点。 此外,这种分类法对于小范围地区不适宜应用。
丰富的气候资源并充分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和
防止不利的气候条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
地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二、气候区划的作用
(1)提供气候环境资料;
(2)提供气候资源条件;
(3)指出环境和资源的空间关系; (4)提供国民经济预测的基础。 农业气候区划为农业生产因时、因地制宜服务。 农业气候区划可以从科学上论证现有农业布局、种植制度 和农业技术等是否充分而合理地利用了该地区的农业气候 资源,为进一步调整农业布局,农业技术革新,新品种引 进和农业政策的制定等提供气候依据。
第六章 中农学院
版权所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
气候资源
1、气候资源概念
指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气候特点。例如自然界的能量、光照、 水分和风能等。
一个地方的气候特点是各种气候形成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纬度 的高低、距海的远近、地形地势的不同,各个地方的气候具有各自不同的特 点,其分布错综复杂。
1978~1985年的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中,农业 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被列为重点研究项 目。 这一区划集各家之长,将全国依次划分为3个 农业气候大区、15个农业气候带和55个农业 气候区
第二节 中国气候区划的目的、作用 和任务
气候区划的目的 气候区划的作用 气候区划的任务
一、气候区划的目的
在于了解各种气候要素的区域组合和差异, 揭示气候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开发、利用我国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气候区划 气候区划是根据区域内气候特征和成因的相似性和 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把不同尺度的气候 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次级气候区的工作。
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划分方法
实验分类法 成因分类法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实验分类法是根据大量观测记录,以某些气候要素的长期 统计平均值及其季节变化,来与自然界的植物分布、土壤 水分平衡、水文情况及自然景观等相对照来划分气候带和 气候型。柯本、桑斯威特、沃耶伊柯夫和杜库洽夫等分别 为这一大类的代表。 成因分类法是根据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环流因子和下垫 面因子来划分气候带和气候型。一般是先从辐射和环流来 划分气候带;然后再就大陆东西岸位置、海陆影响、地形 等因子与环流相结合来确定气候型。这一派的学者很 多.最著名的有阿里索夫、弗隆、特尔真和斯查勒等。
二、国家机构组织的集体研究
中国科学院:1956年发表了 《中国气候区划草案》, 1959年发表了《中国气候区 划初稿》。 中央气象局1958年、1962年 两次部署各省、地、县的气 象单位对所属地区进行气候 资源调查和气候区划,并出 版中国气候图集,作出新的 全国气候区划。
竺可桢,张宝堃
三、原国家农委组织的全国农业气候区划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参照国外学者的区划方法:竺可桢,涂长望,卢鋈以及自 然区划工作委员会 将国外的区划方法应用于我国:吴和庚,陶诗言等用桑斯 维特方法 用统计方法分析一个单一要素所作的气候区划 运用某些综合性要素的分布特征做出的中国气候区划
第一节 中国气候区划研究概况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我 国著名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当代 闻名的科学家、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 《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1934)、 《中国气候概论》(1935)、《物候学》 (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发 表的《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 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 我国优厚的气候资源和开发利用的正 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 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 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 度评价。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 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250mm年雨量线四条等值线作为区划的重要标准,将全国划分为10个气
候区,每区之下再分若干副区,即:①东北区(4个副区),②塞外草原区 (2个副区),③新疆山地区,④西北荒漠区(6个副区),⑤华北区(2 个副区),⑥华中区(5个副区),⑦华南区(2个副区),⑧海南区(2 个副区),⑨华西区(4个副区),⑩西藏区。
一、学者自发的个人研究
竺可桢:1931年以最冷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等为主要指标,把中国气候划 分为华南、华中、华北、东北、云南高原、草原、西藏和蒙新等8个区 。 涂长望:1936年在竺可桢的气候区划基础上加以补充而完成,将全国划分为8 个类型区:东北类、蒙古类、华北类、华中类、华南类、华西类、西藏类、 西藏东南部。 卢鋈: 1949年,以1月-6℃等温线、1月6℃等温线、750mm年雨量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