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介绍,不久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警示公告。
为提高外出就餐和在家就餐的安全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人员和临床专家提出以下防范措施:
1清洁原材料和手
为避免有害细菌的繁殖,应定期更换水。
动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和水产品原料应多次用自来水冲洗,去除残留在食品原料表面的细菌,以免污染细菌的滞留;同时洗手。
第二次煮熟的食物应该煮熟
烹调前彻底解冻食物,食物加工时核心温度应达到70℃。
长期存放的食品在食用前应重新加热至70℃以上的核心温度,以防止食品成分中的细菌存活。
三是防止交叉污染
重点防治食品、食品加工人员、食品生产环境、工具、容器、设备、设施之间的细菌交叉污染,特别是熟食与半成品、食品原料之间的交叉污染。
第四,妥善储存食物
熟食在10℃至60℃之间贮存时,贮存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
如果食物的核心温度保持在10℃以下(冷藏),烹调后的保质期不得超过24小时。
冰箱只能通过冷却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但存放时间过长会变质。
进食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1购买食品时,要注意食品包装上是否有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是否已过,食品原料和营养成分是否标注,是否有QS标志,不能购买三五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应有的感官特性。
不要吃变质、酸败、发霉、昆虫、肮脏、混有异物或其他感官特性的食物。
如果蛋白质类食物黏稠,脂肪类食物有嚎叫气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气味或有异常沉淀物的饮料等不能食用。
三。
不要在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以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饭后洗手,自带餐具清洗消毒,不使用不干净的容器盛装食物,食堂内不乱丢杂物,防止蚊蝇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