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官兵自救互救训练的几点思考
田 竞,李秀岩,武迎春,王 刚,宋永胜
[关键词] 自救互救;训练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736(2012)08-0710-02
自救互救既是战(现)场救治工作的起点,又是赢得救治时间、挽救伤员生命的关键。
无论是战场还是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救援的现场,具备良好自救互救能力的官兵,对于及时抢救伤员、防止伤情加重、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等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现就自救互救训练有关问题思考如下。
1 自救互救训练的现状
1.1 重视程度不够[1] 我军历来重视战伤救护工作,1992年将其列入《全军健康教育方案(试行)》,2007年颁布的《军事训练大纲》更是将其扩展为10项救治技术。
但从目前情况,有少数部队对自救互救训练不够重视,个别单位卫生科目的训练,甚至组织观看一场录像就算完成。
1.2 教辅材料缺乏 目前,我军战伤自救互救训练主要以《陆军军事训练大纲》和《战伤救治规则》为依据,具体操作参照《新兵训练教材》和《战伤自救互救手册》进行。
但后两者内容基本相似,缺乏对关键知识点和救治原则的详细说明,加之教材的编写与临床工作实际存在延迟甚至脱节的情况,相关教材未能实现同步,而美国心脏协会的《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5年来已更新了2次。
1.3 训练器材不足[2-3] 据调查,基层部队有的单位存在训练器材不足问题。
如某团仅有夹板、止血带10余块(条),三角巾100余个。
对3个团官兵的调查结果显示,除军医和卫生员外,所有官兵虽了解现场心肺复苏的技术知识,但均没有在模拟人上操作过。
1.4 相关研究较少 我军目前尚无自救互救训练专职研究机构和人员,教材多是由其他领域的专家根据以往版本结合临床实际进行编写修订的。
检索近年相关文献发现,文章以综述为主,论著及理论研究较少;
作者单位:110840 辽宁沈阳,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田 竞);辽宁沈阳,沈阳军区司令部门诊部(李秀岩,王 刚);内蒙古赤峰,65667部队卫生队(武迎春);辽宁沈阳,武警沈阳指挥学院门诊部(宋永胜)
以研究外军为主,自身及实际研究罕见。
2 搞好自救互救训练的建议
2.1 开展“战斗力再生”研究 军事训练是战斗力的形成过程,而自救互救训练则是战斗力的再生过程。
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基层医疗机构直至战区总医院的相关人员进行“战斗力再生”的研究,以便为更好地开展自救互救训练提供理论保障。
2.2 完善考核和评估体系 我军卫生科目训练目前尚无统一的考评标准和体系,以“谁教谁考”为主。
这种方法只能判定官兵是否进行过自救互救训练,无法判定是否确实具备战场或现场的自救与互救能力。
建议借鉴外军以学时方法设置、考核以网上理论答题与实际操作相结合[5]的做法。
2.3 与地方机构联合培训 为提高民众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自救互救的能力,目前各省市红十字会均常设有机构从事现场急救技术的普及工作,其培训内容中的绝大部分与我军自救互救训练内容一致。
因此,建议部分有条件的部队,可利用地方的训练资源进行自救互救训练,这样既可在保证教学规范的前提下节约教学资源,又可让官兵对社会救援和战伤救护同步掌握。
2.4 修改调整技术标准
2.4.1 修改部分项目 (1)战(现)场心肺复苏技术要领。
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对现场心肺复苏顺序作了重要修改,由原来的ABC,即先通畅气道、再人工呼吸、最后胸外心脏按压更改为现在的CAB,即先胸外心脏按压、再通畅气道、最后人工呼吸。
(2)胸外心脏按压频率。
由每分钟100次左右变更为每分钟不少于100次,按压深度由4~5cm改为至少5cm,按压过程中须保证每次按压后胸部回弹,同时避免过度通气。
2.4.2 调整部分技术 (1)胸外心脏按压的定位方式。
建议由现在的“胸骨中下1/3处”改为“成人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胸骨1/2处)”。
(2)头部帽式包扎法。
因其操作简单而较为常用,临床上已用体积小、重量轻且便于携带的“尼龙网套”替代,可在保留原技术的同
时,引入尼龙网套法包扎。
(3)手、足三角巾包扎。
建议在指(趾)间添加衬垫。
2.4.3 取消部分项目 (1)心前区拳击术。
心前区拳击术限于在心跳骤停1min之内实施,时间过长则效果不佳,而且拳击的力度非专业人员很难把握[4-5]。
(2)航空帽式包扎法。
目前临床及现场已极少应用,建议取消。
(3)单眼包扎法。
眼部外伤包扎时,为避免健侧眼球转动时带动伤侧眼球而造成伤眼的进一步损伤,常要求包扎双眼,单眼包扎法应用极其有限,建议取消。
(4)锁骨骨折的固定。
鉴于锁骨骨折分型复杂,包括三角巾、毛巾及夹板固定方法,并非所有锁骨骨折类型均适用,且该方法固定效果不确定,伤员姿势痛苦大于骨折痛苦。
建议战(现)场仅进行三角巾悬吊,进一步的固定留待专科治疗时进行。
2.4.4 增加相关技术 (1)颈椎骨折伤员平行搬运伤员时增加“头肩锁”固定方法;(2)颈椎骨折伤员翻身时增加改良“肩锁”固定方法。
参 考 文 献
[1]姜 敏.加强官兵自救互救训练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2,55(1):67.
[2]周 宏,余国强,曾 明,等.某部自救互救训练的做法[J].人民军医,2007,50(7):44.
[3]杜 柏,刘月英.搞好战伤自救互救训练的几点建议[J].人民军医,2007,50(11):669.
[4]McCarthy M.US military revamps combat medic training and care[J].Lancet,2003,361(9356):494-495.
[5]Surawicz B,Childers R,Deal BJ,et al.AHA/ACCF/HRS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electrocardio-gram,PartⅢ: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isturbances[J].Circulat-ion,2009,119(10):e235-e240.
(收稿:2012-03-10 修回:2012-04-20 编校:杨永岐
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櫟
)
·短篇个案·
炎琥宁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
李 永,张宇浩,陈晓华,王中棒,宋春生
[关键词] 炎琥宁;迟发型过敏性休克
[中国图书分类号] R 96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9736(2012)08-0711-011 病例报告
患者男,21岁。
因鼻塞、头痛、伴全身无力1天到当地卫生室就诊,诊断为病毒性感冒。
给予炎琥宁80mg、地塞米松4mg、利巴韦林2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
滴注完毕后感觉喉咙肿胀,呼吸困难,腹部隐痛,8h后送我卫生队就诊。
查体:体温36.8℃,心率72/min,血压95/60mmHg;疼痛反射、跖反射正常,角膜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存在,轻度昏迷,皮肤苍白,全身无皮疹。
考虑炎琥宁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
迅速给
作者单位:064100 河北玉田,66029部队玉田营区中心卫生所(李 永,张宇浩,陈晓华,王中棒);天津蓟县,66021部队卫生队(宋春生)
予吸氧,盐酸肾上腺素0.5mg肌内注射,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地塞米松5mg入壶。
10min后上述症状好转。
查体:体温36.3℃,血压124/70mmHg,心率74/min。
改用维生素C2.0g、维生素B650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h后基本恢复正常。
2 讨 论
注射用炎琥宁主要成分为穿心莲提取物穿心内酯,具有解热、镇静、抗病毒及增强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应急作用,临床用于病毒性肺炎和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等。
其不良反应:(1)瘙痒、斑丘疹,呼吸困难、水肿、过敏性休克,多在首次用药时出现;(2)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肝功能损害;(3)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紫癜;(4)寒战、高热,头晕、胸闷、心动过速、血压下降等。
本例既往身体健康,否认药物过敏史,炎琥宁静脉滴注后数小时出现过敏性休克,给予抗休克及抗过敏治疗,症状迅速缓解,符合炎琥宁致迟发型过敏性休克诊断。
鉴于上述情况,临床医师特别是基层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使用炎琥宁等中药注射剂时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用药前仔细检查药液是否有浑浊或沉淀,静脉滴注初期速度宜慢,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护,并备好急救药品和设备,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及时处置。
(收稿:2012-03-05 修回:2012-05-10 编校:杨永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