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1、组织三要素:组织目标、组织机构、2个及以上的人员。
(选择题)
2、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的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或:是研究组织行为的特点和规律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包括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以及组织系统的内部行为、外部行为、过程行为等。
(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
(选择题:2、组织行为包括: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名词解释题:组织行为学)
3、态度的成分:具有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成分。
情感成分是指个体对于对象的体验,对其喜恶情感的反应深度。
情感伴随认知过程产生,并保持态度的稳定性。
(选择题: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不轻易改变,在这方面其突出作用的是情感)
4、气质:一般人所谓的性情、脾气是气质的通俗说法。
(选择题)
5、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所产生的作用称之为首因效应。
指的是个体在有效交往过程中,知觉对象给个体留下的第一印象对个体的影响作用。
(简答题:首因效应的定义,举一例子,首因效应对人们的启示)
例子:美国总统林肯也曾因为相貌偏见拒绝了朋友推荐的一位才识过人的阁员。
当朋友愤怒的责怪林肯以貌取人,说任何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天生脸孔负责时,林肯说:“一个人过了四十岁,就应该为自己的面孔负责。
”虽然林肯以貌取人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我们却不能忽视第一印象的巨大影响作用,因而必须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整饰自己的形象,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搭好台阶。
启示:了解首因效应的意义在于能使我们自觉地利用这一社会心理效应,为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服务,帮助我们顺利进入人际交往。
对管理工作者来说,更为重要,在管理活动等现实人际交往活动中,给交往对象留下好的第一印象,对于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起着不可低估的积极影响作用。
开端不好,就是今后花上十倍的气力也很难消除其消极影响。
所以在现实交往中,务必在慎初上下功夫,力争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6、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它指个体看问题时,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是一种在突出特征这一晕轮或光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心理效应。
(选择题:“情人眼里出西施”属于晕轮效应)
(启示: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知觉大多数都受着这种效应的影响。
由于它使得人们仅仅根据人的某一突出特点去评价、认识和对待人,如果人一次表现好,就认为他一切皆优,犯了一次错误,就说他一贯表现差。
晕轮效应是一种往往把个体引入对人知觉误区的常见的心理效应。
在对人的外表特征的知觉中,如对人容貌识记起着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或性格特征时容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消极作用,影响对人的评价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
7、群体的含义: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选择题: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情感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权力成就需要)
(名词解释题:群体的含义)
8、群体的特征: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群体有共同的目标、群体成员间存在相互关系、群体拥有规范和规则、群体存在一定的结构(选择题)
9、正式群体:指有明文规定的,由一定社会组织认可和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即是为完成组织任务所建立起来的正规社会群体。
具有职能化系统、激励系统、权力系统、决策系统。
(选择题: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
10、非正式群体:指没有明文规定,没有正式结构,是在成员的某种共同利益基础上,为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即是人们之间以利益和感情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
具有形成的自发性、活动的自觉性、相互关系的自由性的特点。
(选择题:基于成员共同特点(利益)形成的群体是友谊型群体(利益性群体))
11、群体促进心理:略
(选择题: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体会或降低的倾向为群体促进效应)
12、群体凝聚力的概念: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一个群体对于它的组成成员的内在吸引力。
(名词解释题:群体凝聚力)
13、群体凝聚力的形式:自然凝聚力、领导凝聚力、工作凝聚力、情感凝聚力
14、群体凝聚力的因素:(1)成员间的相似性(人们在民族、教育、价值、态度、兴趣、爱好、性格、年龄、职业等当面的相似);(2)领导者与成员的关系(领导者在群体中地位最高,他的所作所为对群体至关重要,严重影响着群体凝聚力的高低);(3)群体内部的协作(群体成员为完成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有益于自己和他人);(4)群体间的竞争(是为了占有某种成果或取得有利地位而进行的争胜活动,会造成群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间的冲突)
15、群体凝聚力的效应:(简答题)
(1)群体凝聚力与工作效率
群体凝聚力越高工作效率越高,这个是不一定的,群体凝聚力高可以使工作效率高,也可以使工作效率低。
由于凝聚力越高,群体整合性就越强,成员越遵循群体规范。
这时,如果群体倾向于要求成员努力工作,争取好成绩,那么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则会降低工作效率。
所以说,群体凝聚力的高低主要不取决于凝聚力,而取决于群体的倾向。
)
(2)群体凝聚力与小团体意识
当群体凝聚力过强时,会产生从众倾向。
在决策过程中,这种倾向表现为过分或片面追求一致而忽略决策的质量,或在表面一致的现象下强行通过不正确的决策。
这种不正确,过分追求一致性的现象和倾向称为小团体意识。
小团体里成员更关心内部成员间的团结和友谊,而忽略小组决策的质量。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群体凝聚力过高、群体与外界隔离、群体的领导推行他所倾向的方案。
要降低它的负面影响,可以采取的措施:小组成员轮流承担批判性
评价者的角色;具有影响力的成员不应在最后方案达成前就预先指定某种方案或方法;领导者在整个小组做出决策前让各个小组先制定出自己的决策;休息期间可由外界专家为尚未决策的小组提供指导意见;当一些竞争组织成为工作小组决策的中心时,决策会议须全面考察预警信号和这些组织可能的反竞争策略;在工作小组做出某决策后应该召开能提供修订机会的第二次会议,给成员们提出质疑的机会)
16、沟通的原则:先人后事、先己后人、先通后同、先浅后深。
(简答题)
17、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团队的绩效:规模速度、能力匹配、角色互补、目标认同、管理者协调、责任明确、评估公正。
18、激励的概念:通过外部刺激,借助于必要的信息沟通,激发人的需求或动机,以便于引导、维持、同化或使之出现有利于组织的行为。
(名词解释题)
19、激励三要素:激发(激发人的活动,导致一定程度的某种行为的出现)、导向(将人的行为引导到组织希望的目标或方向)、保持(使激发出的行为得到保持与延续)。
2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和个人实现。
(案例分析:1、本案例运用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需求包括…几个层次;2、本案例中的老板失败的原因是他可能忽视了员工的较低层次的需要,如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但这些需要刚好是员工的主导需要,由于他没有对症下药,才导致激励做法的失败;3、我们的建议,要使激励有效,应该先了解员工的真正需要,再加以满足,在激励的过程中,要坚持物质第一的原则,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激励的作用。
)
21、强化激励理论
强化激励的种类: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惩罚
(选择题:某企业规定迟到一次扣罚奖金,这种强化方式是负强化)
(案例分析题:强化理论强调行为同其后果之间的重要性,侧重于讨论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认为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
强化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其后果的函数,如果这种后果对其有利,则行为会反复出现,如果不理,则行为会减弱直至消失。
在管理中,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使员工行为符合组织目标)猎狗的故事???
22、双因素理论:保健因素(公司的政策、人际关系、环境、薪酬福利等)、激励因素(工作成就感、工作认可、工作的挑战性、工作发展前途、个人成长和晋升机会等)保健因素可使员工产生“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使员工“满意”。
运用:正确处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关系。
工资和江津不仅仅是保健因素,运用恰当也可以成为激励因素。
注重对员工的深度激励(内在激励),如工作轮换(让整天做着例行事务的员工从一个岗位到另一个岗位工作)、工作丰富化(增加更多的工作内容)、工作扩大化(让员工同时从事更多的工作,给员工增加同一责任水平的工作内容)
23、期望激励理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23、群体沟通:垂直的遵循权力的系统并只进行工作的沟通是正式沟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