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勤能补拙的三个励志故事

勤能补拙的三个励志故事

勤能补拙的三个励志故事
篇一:笨人也能成大师
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山西太原出了个的学问大家,他的名字叫
闫百诗。

不过,这样一个彪炳史册的天才,小时候却是个笨得出奇的孩子。

课堂内,先生教的文章聪明的孩子早就会背了,一般的也朗朗上口高
声诵读了,而他还念不成句呢!得念到上百遍才能连贯地读下来。

先生心里清楚得很,这样的资质念到老也是白搭,所以也就不怎
么管他。

雪上加霜的是,他身体还不好,简直就是个病秧子,动不动
就请假了。

他的母亲心疼他,害怕他累坏了,就不让他读书。

他知道
母亲的心情,更不想让母亲着急,果真就不再读书。

母亲看他很听话,就不再注意他。

哪知他嘴上虽然没读,心里却没闲着,默默地读、暗暗地记。


遍又一遍,一篇又一篇,一本又一本,他就这样读了十年。

这十年的
工夫可没白下,因为他是用“心”读的,他是将书读到心里去了,这
岂是用嘴读书所能比的?
突然有一天,他就仿佛有一种天地洞开,豁然开朗,大彻大悟的
感觉,回过头来再看过去以前怎么也搞不懂的问题,竟然简单得不值
一提了。

这样的奇迹谁会相信啊?而更大的奇迹还在后边。

二十岁那年,他开始全身心地扑到对《尚书》的研究上来。

因为
那时的《尚书》没有一种的版本,各说各话,真伪难辨,后人常常无
所适从。

其实这种混乱从汉代就已经存有了。

称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为
“今文尚书”,孔安国所传的十六篇为“古文尚书”,仅仅这部十六
篇的孔氏之作,于魏晋之间就不知流落到哪里了,所以它的真面目究
竟啥样后人无从知晓。

不过忽然有一天,一个叫梅颐的东晋学者却赫然拿出一部所谓的“古文尚书”来,并且也不是大家所了解的十六篇,而是比“今文尚书”还多二十五篇,且有孔安国全部作注。

自此以后,梅颐的“古文尚书”就成了的版本,一直用了一千多年,凡是治《尚书》者,都以此为依据。

不过闫百诗觉得这个版本疑
问很大,以讹传讹,贻害无穷。

他发誓要将真正的《尚书》甄别出来。

他的办法就是下笨功夫,绝不走哪怕是一点点捷径,就像他过去
在心里默默念书那样。

这个猛子扎下去就是四十多年,牢牢抓住这个《尚书》不放松,终于衰年之际完成了震古烁今的煌煌巨著《古文尚
书疏证》,以大量强有力的材料,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那多出的二十五
篇和孔氏所注都是东晋人的伪作,是不值得奉为圭臬的假货。

这对于后世学子来说,真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他的这
部书问世后,犹如石破天惊,顿时使学界失去了平静,因为闫著的出现,从根本上动摇了好多人已经习惯了的东西,包括利益。

很快就有
毛西河的《古文尚书冤词》出来与他的《古文尚书疏证》摆擂,全面
质疑和否定闫的结论。

这场争论波及面广,涉及人多,影响也大,最
后的结果是闫胜毛败。

《四库提要》是这样定评闫百诗的《古文尚书疏证》的:“有据
之言,先立于不败之地也。

”闫氏著作的性和准确性得到了官方的认
可和肯定。

这部用一生心血写就的巨著犹如大海中的礁石,巍然矗立
于历史的风浪中,永远闪耀着人文精神那不灭的光辉。

有志者,事竟成。

只要紧紧盯住自己的目标,心无旁骛,生死与之,做下去,做下去,一直做到最后,哪怕一个再笨的人,也有可能
成为大师!
篇二:无数次失败后等于成功
廖容典是美国一家国际投资顾问公司总裁,他曾有一个非常的百
分比定律。

这个定律说:假如你会见了10位顾客,只在最后一位顾客处获得
了200元的订单,那么,你应该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败与拒绝呢?
廖总进一步解释说:“请记住,你之所以赚200元,是因为你会
见了10位顾客的缘故,而不是第10位顾客。

每位顾客都让你赚了
200/10=20元。

所以,每次拒绝的收入是20元。

所以,当你被拒绝时,你应该面带微笑,给顾客敬礼,因为他让你赚了20元。


日本日产汽车推销奥城良治也有类似的说法。

他从一本汽车杂志上看到,据统计,日本汽车推销员拜访顾客的
成功率是1/30,换言之,拜访的30名顾客中,就会有一个人买车。

此项信息令他兴奋不已。

他明白,只要锲而不舍地连续拜访29位后,第30位就是买家了。

最重要的是,他认为不但要感谢第30位买主,而且对先前的29位更
应该感谢,因为,假如没有前面的29次挫折,怎么会有第30次的成
功呢!
的确,一块岩石,在铁锤99次猛烈地敲打下,依然纹丝不动,第100次的撞击,终于使它轰然裂开……你会认为仅仅是靠这最后一击吗?当然不是!
你肚子很饿,买了5块面包,当你吃完第5块的时候,你发觉饱了。

你会不会这样想呢:早知如此,前面的4块面包就不用买了。


然也不能!
面对人生中的所有挫折与拒绝,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一种良
好的心态去面对,并时常加以感谢,只有如此,我们每一步的付出才
会有所收获。

因为,最后的成功总是由前面无数次的失败累积而成。

这便是“廖容典百分比定律”告诉我们的道理。

篇三:沙百灵的制胜之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