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卡的种类及发展

唐卡的种类及发展

唐卡一.唐卡的简介 (2)二、唐卡的分类 (4)三、唐卡的绘制与工艺技巧 (7)四、唐卡的题材 (11)五、唐卡的分期 (12)六、唐卡的鉴别与发展 (13)关键字:唐卡一.唐卡的简介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

它类似于汉族地区的卷轴画,多画于布或纸上,然后用绸缎缝制装裱,上端横轴有细绳便于悬挂,下轴两端饰有精美轴头。

画面上覆有薄丝绢及双条彩带。

涉及佛教的唐卡画成装裱后,一般还要请喇嘛念经加持,并在背面盖上喇嘛的金汁或朱砂手印。

也有极少量的缂丝、刺绣和珍珠唐卡。

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绘画艺术,即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唐卡的品种和质地多种多样,但多数是在布面和纸面上绘制的。

另外也有刺绣、织锦、缂丝和贴花等织物唐卡,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将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

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

唐卡内容繁多,既有多姿多态的佛像,也有反映藏族历史和民族风情的画面。

西藏唐卡构图严谨,均衡,丰满,多变,画法主要有工笔重彩与白描为主。

唐卡品种多种多样,除彩绘唐卡与印刷唐卡外,还有刺绣、织锦(堆绣)、缂丝、贴花及珍珠唐卡等。

刺绣唐卡是用各色丝线绣成,凡山水、人物、花卉、翎毛、亭台、楼阁等均可刺绣。

织锦唐卡是以缎纹为地,用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粘贴在织物上,故又称“堆绣”。

贴花唐卡是用各色彩缎,剪裁成各种人物和图形,粘贴在织物上。

缂丝唐卡是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用各色纬线仅于强烈的装饰性。

有的还在五彩缤纷的花纹上,把珠玉宝石用金丝缀于其间,珠联璧合,金彩辉映,格外地显得灿烂夺目。

缂丝是我国特有的将绘画移植于丝织品上的特种工艺品。

这些织物唐卡,质地紧密而厚实、构图严谨、花纹精致、色彩绚丽。

西藏的织物唐卡多是内地特制的,其中尤以明代永乐、成化年间传到西藏的为多,后来西藏本地也能生产刺绣和贴花一类的织物唐卡了。

印刷唐卡有两种,一种是满幅套色印刷后装裱的,还有一种是先将画好的图像刻成雕板,用墨印于薄绢或细布上,然后着色装裱而成。

这种唐卡,笔画纤细,刀法遒劲,设色多为墨染其外,朱画其内,层次分明,别具一格。

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视之如雕镂之象,风貌典雅,富有立体装饰效果。

目前,市面上所售的多是印刷唐卡与绘制唐卡。

西藏唐卡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数量可观,但由于社会的各种动乱,唐宋时期的古老绘画保存下来的唐卡已不多见。

在萨迹寺保存有一幅叫做“桑结东厦”的唐卡,上画三十五尊佛像,其古朴典雅的风格与敦煌石窟中同时期的壁画极为相似,据说是吐蕃时期的作品,是极为罕见的一件珍贵文物。

宋代的唐卡,在布达拉宫见到三幅,其中两幅是在内地订做的绎丝唐卡。

帕玛顿月珠巴像的下方有藏文题款,意思是说江村扎订做这幅唐卡赠送其师扎巴坚赞。

扎巴坚赞是萨迦五祖的第三祖师,公元1182年继任萨迦达钦。

另有一幅贡塘喇嘛相像,贡塘喇嘛相生于公元1123年,死于1194年,他的这幅近乎写生画的绎丝唐卡,也属宋末的作品。

还有一幅米拉日巴的传记唐卡,主要描绘米拉日巴苦修的情节,朴实而简括的构图,据有关行家鉴定,系宋代的一幅绘画唐卡。

莲花网目观音像,画面不求工细富丽,而以清秀的色彩渲染主题,堪称元代的代表作。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西藏地方的统治,采取敕封西藏佛教各派首领的办法,明封八王,清封达赖、班禅及呼图克图即是这种管理的具体实施。

这些措施对西藏社会的安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西藏的唐卡艺术也随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唐卡,一是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画派,这是西藏绘画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西藏绘画艺术更趋成熟的表现。

大体说来,前藏的唐卡构图严谨,笔力精细,尤擅肖像,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后藏的唐卡用笔细腻,风格华丽,构图讲究饱满,线条精细,着色浓艳,属工笔彩的画法。

二、唐卡的分类唐卡最常见的尺幅是条幅形,底边留有很大的空白,尺寸一般是长75厘米,宽50厘米,除条幅形唐卡外,还可以看到横幅形唐卡:这种唐卡大幅的长1.10米,条宽约3.5米。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

一类用丝绢制成的唐卡叫做“国唐”,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

一、国唐(丝绢唐卡)根据丝绢材料的不同,“国唐”也有以下五种:(1)绣像“国唐”:这是一种用各种不同的丝线经手工刺绣而成的唐卡。

(2)丝面“国唐”:制作这种唐卡是将各色的丝绢切成各种形状的布块,然后再用针将拼成画面的各色布块缝接起来。

(3)丝贴“国唐”:这种唐卡与(2)相似,只不过是将切成的各种彩色布块用胶粘在画布上组成画面。

(4)手织“国唐”:一种用丝线经手编织而成的唐卡。

(5)版印“国唐”:这种唐卡是用墨或朱砂作颜料用套版直接印在丝绢上,套版主要用木版,偶然也用铜版或铁版。

“国唐”中尺幅最大的叫做“国固”。

因为太大,也不能随便把它挂出来,实际上只是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才使用这种唐卡,将“国固”大唐卡挂在寺庙的外墙上,或者挂在专门为挂“国固”唐卡而修建的晒佛台上。

布达拉宫一幅最大的“国固”唐卡,高55.80米,宽46.81米。

这幅唐卡是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由摄政桑结嘉措主持制作的。

唐卡描绘的无量光佛。

二、“止唐”(绘画唐卡)由于唐卡的画法多种多样,“止唐”也有好多种。

人们主要是依据画背景时所用颜料的不同色彩来区分“止唐”的种类:(1)彩唐:一种用各色颜料画成背景的唐卡。

(2)金唐:一种用金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3)朱红唐:一种用朱红色颜料画背景的唐卡。

(4)黑唐:仅用墨色画背景的唐卡。

(5)版印“止唐”:这种唐卡的制作方法与制作版印“国唐”相同。

唯一的区别是,“国唐”印在丝绢做成的画布上,而“止唐”则印在棉布做成的画布上。

最大的“止唐”长3米,宽2米;最小的“止唐”仅长30厘米,宽20厘米不能单纯讲哪种唐卡的价格高或低,比如说彩唐,既可以以纯金、纯银、珊瑚、珍珠、绿松石作为主要颜料,也可以是赭石、朱砂、铅粉或黄德粉这些普通颜料。

而金唐,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金色矿物颜料。

价格上的差距自然会很大,有些唐卡甚至是画在皮革上的,那你就要鉴别皮质了,牛皮还是羊皮,一层皮还是二层皮等等。

要价过高的唐卡尤其要格外小心些,从材质到画工再到其他一些非技术要素都得全面了解。

对于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唐卡,业内人士提醒:那些成批量复制甚至是印制的,或者是偷工减料的唐卡收藏价值不大。

虽然这些唐卡看不出构图上的错误,且一次性上色的唐卡,看起来与上过三四遍颜色的唐卡无异,但前者只能保存一两年,而正宗的唐卡却是用矿物色甚至是纯金粉或宝石粉调色,可以收藏数十、数百年而不褪色,其增值潜力当然不同。

三、唐卡的绘制与工艺技巧1. 绘制西藏唐卡一般是在宽约60厘米,长约90厘米的画幅中心位置画一尊大佛像,称为主尊像,而把一段故事,从唐卡的左上角(绝大部分如此)开始围绕主尊像,顺时针布满一圈,每轴画一般都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

主尊像对分布在他周围的故事内容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由于画心安排了主尊像,其周围的空间大小、形状都很不一致。

靠近主尊像的地方,其轮廓更不规则,这就要求故事的每一个画面构图必须是因地制宜的。

西藏画师在处理这一难题时,却非常得心应手。

他们把每一轴画上的每个画面都安排得疏密有致,穿插得当,过渡连接十分自然,使主尊像周围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补充,又丝毫没有勉强和板滞的感觉。

西藏唐卡不像连环画那样较为详细的文字说明,而只是在每幅画面的一处加一个类似标题的简单疏引,故事内容主要是依靠画面本身的艺术形象来揭示的。

所以说,它既是连环画,但却不像现在流行的连环画那样清晰易懂,这就势必要求读者事先对它的内容有一些了解,否则是难以欣赏的。

但正因为如此,读起来才更觉趣味无穷。

唐卡在区分不同情节的构图场面时,巧妙地利用了寺庙、宫宛、建筑、山石、云、树等,或用截然没同的色彩,作为相互分隔和联结的手段。

虽然每个构图的形状、大小都不相同,但看上去仍能一目了然。

这些景物,除了区分构图的作用外,在很多情况下,经常被安排为故事人物的活动环境,所以,它们本身又形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风景画。

通过这种手段,可以使画面无限扩大,又能使构图丰富多变,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是西藏唐卡区分画幅的重要特点。

在每一个具体场面的构图里,有时往往把一件事情的几个不同发展阶段安排在一起,不受时间和窨关系的限制,即在同一构图里,不但表现人物活动的某个典型情节,而且还表现了这个情节发展的连续过程。

这是一种“动画”式的艺术处理手法,在西藏唐卡中经常可以碰到使用这一独特的构图结构形式。

“小中见大”是西藏唐卡艺术处理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乍看上去,西藏唐卡中的每一轴画,主尊像是最突出的,因为他几乎占去了画面一半以上的面积,并且还都居于画轴中心位置。

但如果把视线转入故事内容部分,人们就会被那种气势宏伟的场面、生动逼真的人物和景色,流畅的线条,以及富丽和谐的色彩所吸引。

虽然故事中的人物多在5公分以内,显得矮小,然而观赏者情不自禁地和他们站到了一处,这时,主尊像倒似乎是视而不见了。

唐卡所反映的内容涉猎面广,它囊括了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中的人物头像、故事片断,并把万里高原的风情习俗、山光水色,尽收卷内。

这样浩繁的内容,要在咫尺卷轴里反映出来如果没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扎实的生活积累,是很难做到的。

特别是唐卡画面展现的各类人物形象,都切合历史和地区的真实,没有千篇一律的概念化痕迹。

从笔者所目睹过的唐卡看,西藏画师要构思数以千计的不同场面,描绘数以万计的人物,还要做到山川有别,建筑各异风土民俗迥然不同,即使一时一地也有僧俗官僚百姓之分,耕耘畜牧,百工杂技,诸方仪礼,甚至刀戎甲胄,法鼓锣号,都要精心构图,充分显示了藏族画师技艺高超地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西藏唐卡除构图、艺术处理上的这些特点外,在着色、勾线、晕染、用金等方面也有长处。

它们一般是以青绿色画山石、树木、天空和地面。

人物、建筑及大面积的主尊像则施以红黄暖调。

这种色彩对比,以及冷暖色交织所产生的色彩对照关系,使整个画面既富丽协调,又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装饰色彩效果。

画师们使用的颜料,多是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如朱砂、石黄、石青、石绿、赭石等。

这些颜料经多次研磨,调胶时还加入少量胆汁防腐,因此色彩鲜艳而历久不变。

所以西藏唐卡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是色彩如初,这不能不说明藏族画师用色的考究。

藏族画师不仅注意画面的整体效果,对形象细部的刻画也极下功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