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中日关系现状浅析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

这四十年来,中日关系经历了多次考验,但最终都能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平稳过渡。

然而,在钓鱼岛事件爆发之后,两国关系似乎又陷入了倒退。

中日作为亚洲最主要的两个经济主体,两国关系将何去何从?本文将从中日关系的发展历史入手,简述中日关系的发展概况,以钓鱼岛事件为主线,分析近年中日关系中的存在问题及诱因,并对未来的发展状况做出预测。

关键字:中日关系,恶化,钓鱼岛
目录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 (1)
二、中日关系现况简述 (1)
三、钓鱼岛事件原因分析 (2)
(1)历史原因 (2)
(2)经济原因 (2)
(3)军事原因 (3)
(4)政治原因 (3)
四、中日关系的未来 (3)
一、中日关系的发展
中日关系的发展,要从1972年说起。

当年,中日首脑在北京签署《中日联合声明》,终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为中日关系的全面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1998年11月,中日双方共同发表了《中日联合宣言》,为两国在新世纪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确立了行动指南。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联合新闻公报》,就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达成了共识。

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①。

由此可见,中日关系在恢复正常化以来一直稳步发展,双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依存度也越来越高。

二、中日关系现况简述
在2010年以前,中日关系一直在曲折中前进,虽然偶有不和谐的声音,但都得到了迅速而有效的解决,中日政府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合作关系。

然而,2010年的钓鱼岛②系列事件爆发,使双方关系急速恶化,并一度陷入僵持。

2010年9月,一艘载有约15名船员的中国渔船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冲撞后,日方登船检查,并非法抓扣中国渔船船长。

随后,中国外交部多次提出严正交涉并要求日方立即无条件释放船员及船长,民间各地也组织了不同规模的抗日游行。

17天之后,被日方非法抓扣的中国船长才被释放。

2012年4月,石原慎太郎③称:“东京政府决定从私人手中购买钓鱼岛”,引发了“购岛事件”并持续发酵。

8月,香港保钓人士启程赴钓鱼岛宣示主权,14人被日方抓扣后释放。

19日,150名日本右翼分子乘坐21艘船只抵达钓鱼岛海域,有10人登上钓鱼岛。

而在中国各地,反日保钓示威活动此起彼伏,如火
①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2008.[
②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钓鱼岛列岛的主岛,面积4.3838平方公里,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


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固有领土。

③时任日本东京都知事。

如荼。

9月3日,日本中央政府与钓鱼岛所谓“岛主”展开正式“购岛”谈判,日本政府准备出价20.5亿日元将钓鱼岛国有化,引起了中国外交部的严重抗议。

这一年,中日围绕钓鱼岛问题纠纷不断,针对日本购岛行为,中方采取了海监渔政巡航常态化、暂停对日稀土出口等反制措施。

而日本则多次登岛,并于附近区域与美军进行联合演习。

直至现在,钓鱼岛问题仍然未能达到有效解决,双方在钓鱼岛主权归属地问题上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中日关系犹如一条紧绷的弦,随时都有断掉的可能。

三、钓鱼岛事件原因分析
一个看似用处不大的小小的海岛,为何能挑起两个大国如此多的争端?那是因为钓鱼岛背后其实牵涉着多方的许多利益,说到底,钓鱼岛是一只棋子,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一场博弈。

(1)历史原因
根据明朝古籍记载,钓鱼岛在明朝版图内,不属于琉球国管辖,从而可以证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后来,钓鱼岛在战争中被日本掠夺。

1943年12月《开罗宣言》规定,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务使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归还中国。

但1971年6月,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

日本政府据此主张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

因此,钓鱼岛争议也由然而生。


(2)经济原因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与此相对,日本的经济却面临着倒退的危险。

为了振兴经济,打压正在崛起的中国,以保全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日本不得不通过其他手段攫取利益。

钓鱼岛列屿区域蕴藏有巨大的地质资源和海洋资源。

钓鱼岛主权的归属将极大地影响大陆架的划分。

以钓鱼岛为基础,日本才可以与中国划分东海大陆架,进而争夺东海的油气资源的开发权。

①崔吉燕,《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2010.
(3)军事原因
钓鱼岛列屿正处于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一线,是从太平洋进入中国的一个跳板,也是防止中国海军向太平洋纵深发展的屏障①。

如果日本成功窃取钓鱼岛列屿,则可将其军事防御范围大幅推进,而我国的防御范围却是被缩减,使我国大陆东部沿海以及台湾省直接暴露在日美的近距离监视和空中打击的威胁之下。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次日本之所以如此肆无忌惮,是因为背后有美国在为其撑腰。

(4)政治原因
日本一向以军国主义著称,但由于历史原因,日本不得拥有军队,不得拥有核武器等进攻性武器,不享有联合国宪章规定的“集体自卫权”。

但最近以来,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又开始不甘寂寞,蠢蠢欲动,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军国主义大有复活的趋势。

日本民众也意识到自己国家的经济已不复当年,国家竞争力也越来越弱,希望通过其他方面给自己找回一些自信。

而参选的政党就利用这一点,发展右翼思想,借以赢取选民的支持。

四、中日关系的未来
2012年年底,中日两国在未能化解钓鱼岛危机的情况下,先后进行领导人的改选,意味着双方寻求解决钓鱼岛问题的谈判要交由双方的新领导层来处理。

习近平曾在出席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时强调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军事斗争准备的龙头地位不动摇,展现了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

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则作出强硬表态,声称在钓鱼岛问题上没有谈判的余地。

中日钓鱼台事件的结果无非就5种可能性:①双方互不相让,但在各因素的制约之下选择不采取进一步的实际性行动,即继续保持僵持的状态。

②日方最终承受不了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压力,主动采取外交措施,安抚中方情绪,暂时放弃对钓鱼岛的争夺。

③中方选择以大局利益为重,主动向日方议和,放弃钓鱼岛的主权以换取其他利益。

④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无法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达成共识,加上其他问题的刺激,最终爆发战争。

⑤双方找到了利益平衡点,握手言和,并签署相关的协议承诺共同开发钓鱼岛。

①张伟,《钓鱼岛问题成因探析》,2008.
以我之见,在钓鱼岛事件恶化成现状之前,第五种结果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一直主张和平外交,本无意将钓鱼岛的争端挑明,但日本不计后果地提出钓鱼岛国有化,激起了中国民愤。

在这种情况下,中方若继续保持沉默必然会激化国内矛盾,所以只能选择团结内部抗击外敌的政策,与日方抗争到底。

而日本的内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中日双方的领导人都多次在正式的场合声明钓鱼岛是自己国家的领土,这就等于两国走向了两个极端,骑虎难下。

双方目前是处在第一种可能性,但很难预测中日关系下一步到底会走向哪里。

到底是谁先放手,谁先离开,是合作共赢?还是两败俱伤?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 张伟·钓鱼岛问题成因探析[J]·新西部,2008(6):108-109
[2] 崔吉燕·钓鱼岛归属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3] 高美·回归的右翼:安倍晋三[N]·新京报,2012(12)
[4] 黄大慧·中日关系发展30年[J]·教学与研究,2008(11)
[5] 李俊荣·钓鱼岛主权争端与中日关系[D]·山东大学,2012
[6] 翟新·日本政府钓鱼岛对策的演变及其原因[J]·社会科学,2012(4)。

相关主题